物极必反概念是《红楼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哲学概念之一。《红楼梦》对兴亡、盛衰、治乱(理乱)、沉浮这些哲学课题的探讨都归结于对物极必反规律与因果性规律的探讨。《红楼梦》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洞察世事的关键是认识客观现实与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人情练达的核心是疏理好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人的对立统一关系。两者都需要我们认识物极必反这一人类存在、事物存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 注释:
[1] 本文是在我的《另一版本的人类现象学》的第3章的部分章节基础上改编而成《另一版本的人类现象学》,纽约:Lexington 书局,2015年 。(Xunwu Chen. 2015. Another Phenomenology of Humanity.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2] 荀子《荀子集解》,《诸子集成》卷2 ,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3] 梅新林《红楼梦的哲学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319页。
[4][5] 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82页。
[6] 余国藩《解读石头:红楼梦中的欲望与虚构》,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97年 。(Anthony C. Yu. 1997. Reading the Stone: Desire and the Making of Fiction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 李德瑞《石头记中的理想与现实》,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9年 。(Dore J. Levy. 1999. Idea land Actual 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8] 郑红枫、郑庆山(辑校)《红楼梦脂评辑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9][10][11][12] 方非(编)《周易》,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第263页、第95页、第109页。
[13][14][15][16][17][18][19] 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卷3 ,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第25章、第30章、第9章、第44章、第9章、第77章、第30章。
[20] 孔子《论语正义》,《诸子集成》卷1 ,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21][22] 刘安《淮南子》,《诸子集成》,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第201页。
[23] 《四库全书》卷2, 天津:天津古典出版社1998年版,第554页。
[24] 罗炽、刘泽亮《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25][26][27][28][29][30][31][32][33][34] 老子《道德经》,第26章,第58页,第24章,第4章,第22章,第25章,第30章,第37章,第64章,第2章,第16章。
[35] 庄子《庄子》,《诸子集成》卷3 ,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36][37][45] 郑红枫、郑庆山(辑校),《红楼梦脂评辑校》,第6页 、第30页、第141页。
[38][40][44][46] 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第77页、第213页、第55页。
[39][41][43] 刘再复《红楼梦悟》,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第214页。
[42] 裔锦声《红楼梦:爱的寓言》,帕拉慕斯:荷马与萨科书局,2004年版 ,第4 页。(Jeannie Jinsheng Yi. 2004. A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 Allegory of Love. Paramus: Homa & Sekey Books)
本文出自《红楼梦学刊》2020年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