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三国演义》中的最顶级智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0 05:02:3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来自《三国演义》中的最顶级智慧         

2021-03-20 00:44                    

                          

来源:洞见

在评论家的笔下,《三国演义》是一部经世治国之书,更是一部有情有义之书。

它讲述着家国大事,更蕴含着世道人心。

鬼谷子曾言: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一个藏字,囊括世间大智。

一部《三国演义》,藏着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也藏着取之不尽的人生哲学。

大智若愚,藏巧于拙

周武王曾跟姜子牙请教制胜之道,姜子牙只说了八个字:

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放眼古今,得祸者,精明人十居其九。

藏巧于拙,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周旋有术,立身有谋,处事有方。

初读三国时,觉得又跑又哭的刘备太窝囊,如今再读三国,却觉得这个一步步登上帝位的卖鞋少年,好厉害。

白门楼吕布殒命之后,每日只知耕种的刘备依旧没有逃过曹操的猜忌。

青梅煮酒,如履薄冰的刘备在曹操意有所指的询问下,吓出了一身冷汗。

一声惊雷,筷子掉在地上,曹操哈哈大笑。

面对曹操投来的鄙夷之色,刘备的心,终于落了地。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如此称赞他: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个世界上,英雄有很多种,懂得藏巧于拙,示弱图存的刘备,便是其中之一。

《阴符经》中有言: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

北海王曹衮,也同样深谙此理。

曹丕称帝之后,防范心极重,曹衮一直谨慎小心,从无过错。

那些被派来监督他的官员说:“我们奉皇命监督大王,有过错当举奏,有善行亦当据实报告。”

于是,联名上奏,称赞曹衮。

曹衮闻讯,吓得大惊失色,指责官员们说:

“做人理当如此,你们却报给朝廷,这不是给我找麻烦吗?你们这样联名上书,只怕要适得其反了!”

常言道: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坠,谷以卑安。

千百年来做人的智慧万变不离其宗,低调收敛不仅是处世之谋,更是为人之道。

隋炀帝写过一首《燕歌行》,命大臣们和作。

朝臣们有意让他一筹,偏偏王胄要逞才,所和《燕歌行》远超原作,其中一句“庭草无人随意绿”尤为有名。

终有一日,王胄被诛,隋炀帝笑问:“如今,还能否吟出‘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

《三十六计》中说:“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世事沧桑,是课堂,也是考场。

大智若愚,藏巧于拙,是一种高明的自我保全。

低调收敛,藏锋不露

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说:“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运笔敛气蓄势,浑厚委婉,藏锋收笔,不露棱角。

写字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彝陵之战”后,陆逊被孙权提拔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陆逊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有两次,一是智取荆州,另一次便是彝陵大战。

夺回荆州,意味着为东吴夺回了一个粮仓,令东吴真正的富国民强。

火烧刘备,则让蜀汉彻底伤了元气,再也没有力量与东吴对抗,彻底消除了东吴西侧的威胁。

在魏蜀吴三国之中,东吴成为坚持到最后的国家,陆逊功不可没。

许多人将陆逊与周瑜相比较,同样的青年才俊,文韬武略,战功赫赫。

但比起周瑜的意气风发、锋芒毕露,陆逊却低调收敛的多。

陆逊谦和,知人也知己,不争高低,心平气和的活到了六十三岁,刚好将周瑜的三十六岁倒了过来。

所谓韬光养晦,“韬”的原意是指箭囊,有隐藏之意。“晦”的本意喻为阴暗。

将锋芒藏于囊中,便是积蓄实力最上乘的伪装。

正如鬼谷子所言:欲张反敛,欲高反下。

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时,手持一柄友人赠送的古剑,立于阵前,神采飞扬。岳父见其爱不释手,缓缓说道:

“老夫旧时诵读过一首古剑铭,今日送给你: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曾国藩一生显赫,身居庙堂,风雨沉浮,他总结出了“天道三恶”,但随后又在书信中补上了最重要的一项——恶好露

《菜根谭》中有言:“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人生境遇,下者以力夺取,中者徐后图之,上者韬光养晦。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藏锋不露,不是一味退让,不是无能懦弱。

而是深藏不露的智慧、以曲求伸的谋略、大智大勇的体现。

待时而动,藏器于身

《周礼》中有云:“惊蛰,蜇虫始闻雷声而动。”

当蛰而伏,当惊便起。

而人的蛰伏与沉潜,则是为了时机来临时的一飞冲天。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可谓是最为神秘的人物。

诸葛亮出山之时,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起了文官,诸葛亮屡立奇功、风光无限,司马懿始终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可最终,让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的是司马懿,夺了曹操政权的是司马懿,结束三国纷争,统一天下的,还是司马懿。

魏明帝时,曹爽与司马懿同执朝政。

司马懿被升做太傅,确是明升暗降,军政大权落入曹爽家族。司马懿见此情景,装病闲居,静观其变。

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嘱咐他去司马府辞行,探听虚实。司马懿明析实情,摘掉帽子,散开头发,拥被而坐请李胜入见。

状似病入膏肓的司马懿终于取得了李胜的信任。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形告知曹爽,曹爽大喜:“如此我便可以放心了。”

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

司马懿迅速召集旧部,率领家将斩杀曹爽党羽,威逼太后,最终,掌握了魏朝的军政大权。

苏轼曾言:

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内敛隐忍不是听天由命、逆来顺受,而是以坚强的意志,为实现既定目标而积蓄力量,在忍耐中有所行动,有所作为。

《吕氏春秋》说:“圣人之行事,似缓而急,似迟而动,以待时。”

“缓称王”作为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战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旦时机成熟,朱元璋便当仁不让了,大明朝的百年基业便是从这隐忍蓄势中而来。

面对时运,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匿壮显弱,在等待中伺机而动,为日后的崛起蓄势,这是深谋远虑后的城府,更是扭转乾坤时的魄力。


古时曾有民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人生在世,尊与卑、贵与贱、进与退、得与失都在方圆之中。

藏巧于拙,谙方圆之道,安守糊涂之中;

藏锋不露,任风云变幻,己身安如磐石;

藏器于身,不动声色中,运筹天下大势。

一个藏字,有法、有理、有度,令谋者得宠于朝,让智者淡然处世。

纵观古今,以智做人,理当如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4 07:59 , Processed in 0.0083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