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宗贵参军失踪,妻女被当“匪属”离世,母亲至死不知儿子是英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05:24:2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杨宗贵参军失踪,妻女被当“匪属”离世,母亲至死不知儿子是英雄                                                         2021-03-27 21:12                    
                          1947年,在山东半岛东部的一个小山村里,回来一个闯关东的村民叫顺子,顺子声称在东北下城子看见本村的后生杨宗贵从八路军里开了小差,当了土匪。
按照顺子的说法,杨宗贵“穿个黑棉袄子,戴着个貂皮帽子,又抢又杀的”。

村公所的人立即找来杨宗贵的61岁的母亲宋学芝、媳妇许万亮进行盘问,她们坚持杨宗贵不可能当土匪。
村干部就说:“人家都看见了,还能有假?”
当时山东大部分地区已经是解放区,老百姓的土地都是解放军给分的,第二年开春,村里就停止了对她家的代耕,又派人把挂在他家大门口墙上“光荣军属”的牌子给摘了下来。
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宋学芝不服,一次次到上面去找,怎么能听一面之词就把她当八路军的儿子当成是土匪呢?
当时正值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之时,前线的仗打得很激烈,处境很艰难,有的时候敌人的部队就距离宋学芝家里几百公里,谁能把一个可能是土匪家属的话放在心上呢?
宋学芝老太太一家就这样被当成了土匪家属看待,在村子里根本没有容身之处,杨宗贵的媳妇许万亮更是遭受巨大的非议,村民们经常在一起议论,丈夫去当了土匪,她怎么好意思待在这里?真给本村丢脸!
1952年秋天,新中国成立的第三个年头,全国都在热火朝天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许万亮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自己的独女夭折了,身心饱受摧残的许万亮忧郁成疾,知道自己不就将离开人世。
临终之际,许万亮抓住婆婆宋学芝的胳膊,用微弱的声音说道:“娘……宗贵……不会当……土匪……”就离开了人世。
儿媳妇走了,老太太宋学芝却坚持找,到各级政府去问个明白,说自己的儿子当了土匪,到底有没有个证据。
后来政府也没有发现杨宗贵当土匪的证据,到1957年1月1日,按照国家政策,宋学芝拿到了一张由政府发给宋学芝的“失踪军人通知书”,确认杨宗贵是失踪军人,家属享受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

1958年11月13日,宋学芝又拿到了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然而,关于杨宗贵到底有没有牺牲,牺牲在哪里,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
1966年,老太太的身体也不行了,临终之前,她曾对大儿子杨宗福说:“匣子里老说杨子荣杨子荣的,是不是俺家宗贵?他的字不是叫子荣吗?”
杨宗福劝说母亲:“天下同名同姓的多了,俺兄弟哪能到了那份儿上!”
老太太依然坚持说:“反正我觉得像……”
不久老太太也离开了人世,生前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儿子的下落。
1973年,海林县民政局副局长关会元同志拿着4张照片,来到宋学芝的村里让村干部和老人们辨认,大家还以为是杨宗贵当土匪被抓了,让人来认,看了照片后人们一下子就点着杨子荣的照片说:“这是俺村的杨宗贵。”
民政局长立刻赶到家里,再次拿出4张照片让杨宗福辨认,他拿着自己兄弟的照片,呆呆地看了许久,眼泪就落了下来,说道:“这是俺兄弟!”
民政局副局长关会元也激动地哭了,告诉杨宗福:“你家宗贵就是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那个杨子荣啊!”
杨宗福如同晴天霹雳,一下子就愣住了,然后放声大哭,拿着弟弟的照片来到母亲宋学芝和弟妹许万亮的坟地,想要告诉她们,杨宗贵就是杨子荣,咱们家不是土匪家属,是大英雄啊!
只是可惜,这一刻,杨子荣的母亲和妻子都没有等到,妻子已经去世21年,母亲去世7年了。

杨子荣这个名字因文学作品《林海雪原》而家喻户晓,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更让杨子荣的英雄形象闻名全国,人们对杨子荣剿匪时的英雄事迹如数家珍,却不知道真实的杨子荣的历史。
杨子荣的原名叫杨宗贵,“子荣”是他的字,在杨子荣的名字家喻户晓时,杨宗贵的名字却鲜有人知,人们对于杨子荣的历史也较为模糊。
1969年,周恩来在北京陪同美国一家民间艺术团观摩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时,艺术团团长詹姆斯被杨子荣的事迹所震撼,当天晚上询问周恩来,杨子荣是艺术塑造出来的,还是真实人物。
周恩来立刻回答:“毫无疑问,杨子荣是一位真实的、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
詹姆斯于是提出了想见一下这位英雄的后人,了解他的成长环境,周恩来当即询问身边的文化部部长,能否找到杨子荣的家属,文化部部长表示有点为难,但是周恩来还是下了死命令:“马上和民政部门联系,尽快找到!3天之内找不到人,也要找到线索。”
其实,在杨子荣同志牺牲后,相关部门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杨子荣的真实身份。
1966年,海林县委、县政府决定派民政局副局长关会元等一行4人去北京、胶东等地查询杨子荣的籍贯,他们的想法是,不能让英雄的身世都查不清楚,这太对不起杨子荣这位大英雄了。
关会元等一行,首先来到北京找到《林海雪原》的作品曲波,询问他有关杨子荣的事情,曲波在作品发表之后,被很多烈士家属找来询问当年的事情,只有杨子荣的家属没有来找过他,这让他认为也许杨子荣并没有家属。

作为杨子荣的战友,曲波也只对杨子荣参军时的事迹熟悉,对于杨子荣参军之前的事情并不了解,只提供了杨子荣是胶东人。
后来关会元等人又找到杨子荣的战友孙大德,孙大德也只说杨子荣是胶东人,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关会元随后带队赶往胶东,胶东地区面积广大,光县就有牟平、荣成、文登、乳山四个,乡镇村屯更多达几百上千,根本无从寻找。
关会元在胶东虽然查出一些线索,但是都不能认定,最终也只能无功而返。
1968年5月,不甘心失败的关会元第二次率队赴北京,找到杨子荣生前所在的部队,时任副政委的杨子荣老战友姜国政表示:“杨子荣为了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又献出了生命,我们作为他的战友和同志,连他的身世都说不清楚,就太对不起先烈和后人了。”
在姜国政的帮助下,杨子荣在北京的战友曲波、孙大德、魏成友等人齐聚一堂,大家一同回忆杨子荣的相貌和特征,经过大家的口述,最后确定杨子荣的形象是:身高一米七左右,脸有一点长,浓眉大眼,颧骨稍高,有少许络腮胡子,为人爽朗、健谈。
随着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寻找英雄家乡、让英雄魂归故里”的工作又一次启动,由第38军、东北烈士纪念馆、海林县民政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再次奔赴胶东。
当时联合调查组有的线索主要有3个,一个是杨子荣说过家乡在胶东,家里有母亲、妻子和哥哥;一个是土改时家里分了三间茅屋,一头毛驴,还有一个是自己家门前有棵大槐树。
烟台政府热情地接待了前来调查的联合调查组,召集各县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县成立“寻找杨子荣办公室”。
当时各级政府得知杨子荣可能是胶东人,就在烟台一带,十分激动,许多村子的大喇叭一天播放三遍寻找杨子荣的消息,乡亲们更是踊跃提供线索。

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调查组的同志就收到了127条线索,一个星期后,仅荣成县就有上千条线索,让调查组的人繁忙了起来。
然而经过核实,没有一条是与杨子荣姓名相同的,这让调查一度陷入瓶颈。
但是不久之后有一条线索,却引起了调查组的注意,牟平县城关公社的民政干部马春英向调查组反映,许多年前,峡河村有一位老太太,老来查儿子当兵的事,她说自己儿子叫杨宗贵。
比较奇怪的是,她儿子参军后从来没有给家里写过信,后来有人说她儿子开小差当了土匪,村里就停止了她家的代耕和军属待遇。
老太太不服,到县里找了很多次,后来县政府认为证据不足,才认定杨宗贵为失踪军人、革命牺牲军人。
虽然还不能确定杨子荣与杨宗贵是否为同一个人,调查组的人认为应该将二人的事迹进行对比,于是将线索向在北京的曲波等人做了汇报,也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关于杨子荣的消息。
1969年6月29日,曲波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梳理,给调查组回了有关杨子荣一封信,在信中又提供了五点重要的内容:第一点,杨子荣的年龄在1945年时为29-30岁左右;第二点,杨子荣有妻子,但是不清楚有没有小孩;第三点,杨子荣当兵时改名参军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其家属不可能多年不与他联系;第四点,杨子荣中等身材,一米七至一米八的身高;第五点:为人活泼、热情,能言善道,人缘好,社会知识丰富,农耕也是把好手,能吃苦,酒色财气不沾。

杨子荣曾对曲波的警卫员刘希茂说过这样四句话: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有了这些内容,调查组的人认为,只要找到杨宗贵的照片就能揭开杨子荣与杨宗贵是否为同一个人。
调查组的同志于是来到峡河作进一步座谈核实,先是找到了村里原农救会会长孙承祺,孙承祺说:“那一年,是我领杨宗贵与韩克利去报名体检的。”
于是调查组的同志又找到了韩克利,韩克利回忆说:“我和杨宗贵一起去 报名参军,他验上了,我有沙眼没验上。”
韩克利又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情报,说杨宗贵没报真名,据他说,后来他曾看过杨宗贵有个手章,上面刻有“杨子荣印”。
杨宗贵的家里兄弟三人,老大是杨宗福,字子禄,老二是杨宗贵,字子荣。
可以说,调查到这里,杨宗贵与杨子荣的事迹已经高度吻合,调查组初步确认,杨宗贵和杨子荣为同一个人,唯一的缺憾就是,杨宗贵和杨子荣都没有照片留下,无法进行佐证。
由于杨子荣身份的特殊性,调查组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不敢轻易下结论,担心不充分的调查引起负面的影响。
直到1973年,曲波在部队档案室 里发现了一张当年表彰会的百人合影,其中身披大红花的战士就是杨子荣,让曲波十分激动。

由于照片人数众多,包括杨子荣在内的每个人的头像都很小,当时国内照片冲印技术不行,曲波还托日本的朋友把照片局部放大,这样就有了杨子荣的放大照片。
一直到1974年秋天,曲波将照片送到关会元手中,关会元拿着照片到杨宗贵的村子里去辨认,一切才真相大白,杨子荣就是杨宗贵。
以前人们只知道杨子荣的传奇事迹,在确定了杨宗贵就是杨子荣后,人们对这个 英雄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真实,更加立体了。
杨宗贵于1917年1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宁海镇嵎峡河村,父亲叫杨世恩,是农村的泥瓦匠,母亲宋学芝是农家妇女。
杨世恩夫妇婚后育有三男三女,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两个孩子早夭了,1920年春,3岁的杨宗贵随着父母杨世恩,及哥哥、姐姐、小弟一块去闯关东,一路上饥寒交迫、风餐露宿,几经生死后到达辽宁安东(今丹东)郊外的大沙河村落脚。
为了生计,杨世恩继续干泥瓦匠的活,女儿则跟人家学纺丝,留下宋学芝在家里照顾杨宗贵和弟弟。
然而当时的东北还未完全开发,一家人实在难以在此维持生计,无奈之下,杨世恩夫妇决定各领几个孩子分开活命,杨世恩与大女儿留在安东,宋学芝带着几个孩子回山东老家。
回到老家后,尽管生活十分困难,但是宋学芝还是省吃俭用供杨子荣读书,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一点文化都没有,杨宗贵8岁的时候,被宋学芝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

等到杨宗贵12岁的时候,宋学芝供养不起,又托人把孩子送到安东,让他投靠父亲继续求学。
可是杨宗贵到了安东两年后,杨世恩就染病身亡,杨宗贵只得辍学来到姐姐所在的工厂当童工,学缫丝补贴家用。
然而杨宗贵刚刚三年学徒期满,可以拿全额工资的时候,因为工厂效益不好,杨宗贵就失业了。
为了生活,杨宗贵又到岫岩一带干了几个月的缫丝工人,但是不久又失业了,大概杨宗贵也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在缫丝厂工作没什么前途。
从岫岩回到安东后,杨宗贵在采石场采过时候,在山上伐过木头,长大一点的杨宗贵又跟人结伙到鸭绿江上放木排,当船工,当时鸭绿江水很充足,是东北地区的黄金水道,黑龙江、吉林地区的大量木材顺着鸭绿江直接漂到安东,但是这个工作却十分危险,需要放排的人有极大的勇气。
在鸭绿江的汛急的河流里,练就了杨宗贵过人的胆识,后来还给大户人家当过护院,敢和土匪干。
1940年,杨宗贵离开安东,到鞍山千山当矿工,当时的东北已经沦陷,矿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不但劳动强度大,还有忍受日本监工的大骂。
有一次,日本监工用鞭子打杨宗贵工友,杨宗贵实在看不过去,就抢了鞭子痛打了监工一顿。
打了日本监工,在矿山是待不下去了,在工友们的帮助下,杨子荣逃出了矿山,并且于1943年回到了山东老家。
在东北闯荡14年,让杨宗贵熟悉了东北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也接触到三教九流﹑行帮黑道各色各样的人,熟悉了他们的种种规则,甚至对土匪、地痞的暗语﹑黑话,都了如指掌,这些经历,都为他参军当上侦察员起了重大的作用。

想起在东北的遭遇,他最痛恨的就是日本人,因此回到家乡后,杨宗贵参加了民兵组织,配合八路军打日军,因作战勇敢,很受大家的敬佩。
抗战胜利后不久,山东八路军扩军,作为民兵骨干的杨宗贵也想去参军,由于担心母亲和新婚妻子的阻挠,也可能是不想家人受牵连,于1945年9月18日用“杨子荣”这个名字报名参军去了。
到了县里集结后,杨子荣和其他新兵就被送到几百里外的莱西县水沟头村进行整训,新兵入伍后,杨子荣被编入八路军胶东的一支老部队。
因为杨子荣的年纪比较大,部队里的领导就把他分配到炊事班,杨子荣早年读过 几年后,又在旧社会讨过生活,不怕吃苦,很受领导的器重,于是开始注意对他进行培养。
杨子荣参军后不久,山东八路军奉命挺进东北,杨子荣作为一名“老东北”自然二话不说就响应组织的号召。
杨子荣所在的部队于1945年11月24日在庄河登陆后,先是更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辽南三纵队二支队,后来鉴于东北土匪横行的情况,决定让该部队到北满地区去剿匪。
杨子荣于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于1月15日随部队从五常出发,前往海林县去剿匪,这里地形复杂,有高山密林,也有江河沼泽 ,大片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是土匪最常出没的地方之一。
二支队的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难困苦,于2月2日抵达牡丹江以西的 海林县 。
牡丹江军区司令员李荆璞等领导专程前来欢迎和慰问部队,并讲清了当前敌情,明确了剿匪任务。

1946年3月16日,二支队首战草甸子,杨子荣所在的七连一班班长身负重伤,这可把连长急坏了,一班是连里的尖刀班,没有个好班长可怎么打仗。
考虑到杨子荣年龄较长,又熟悉东北的环境,就让他来担任一班班长,杨子荣率领全班的战士在随后的剿匪战斗中表现异常勇敢。
尤其是3月22日爆发的杏树底村剿匪战斗,当时杨子荣带着尖刀班冲在最前面,由于敌人火力太猛,杨子荣组织了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
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减少部队伤亡,指挥部决定进行炮火支援,几炮打下去,不止是地方阵地中了炮,村子里也立刻 浓烟滚滚,隐约听到妇女、小孩的哭声。
杨子荣看这情况,如果再打几炮,虽然能把土匪消灭,但是老百姓也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杨子荣深知有些土匪和村子都是有联系的,都是旧社会时期吃不饱饭,有的村民就上山当了土匪,等到春耕的时候再下山。
想到这里,杨子荣就在炮击的间隙,也没有向上级说明情况,就对战友们说:“我进村劝土匪投降。”
战士们一听急了,连忙说:“班长,那哪行,太危险了!”
杨子荣说:“为了救老百姓的命,再危险我也认了,就是死了,也值。”
说完,杨子荣跳出掩体,手里挥舞着白毛巾,喊着:“不要打枪。”

土匪们一听杨子荣的东北话,再看他手里拿着白毛巾,知道杨子荣是谈判的,土匪就给杨子荣放进了村。
杨子荣进了村后,给大家讲明白现在的政策,劝他们赶快投降,争取宽大处理,戴罪立功,并且大声说道:“外面全是民主联军,都给围上了。”
很多土匪其实就是农民,并非穷凶极恶,也不想跟共产党打,因此很多土匪开始动摇了,这个时候有几个土匪头目出来了,这些人都是身上背着血债,知道一旦投降就没有他们的好果子 吃,因此还恫吓其他土匪:“谁投降就枪毙谁。”
但是家住本村的匪首郭福春﹑康祥斌顾及同村人的死活,经杨子荣的劝说,就有了投降的意思。
土匪很快被分化瓦解,因为郭福春﹑康祥斌有本村人的支持,很快占据了上风,土匪们见大势已去,纷纷把枪扔了出来,在围墙上挂起了白旗。
就这样,杨子荣以很轻松地化解了一场战斗,并且成功劝降了400多个土匪,战斗结束后,杨子荣荣立特等功,并被评为战斗英雄,团里把他调到了侦察排,让他当侦察排的排长。
1946年5月,杨子荣奉命率领侦察排潜入到亚布力、苇河一带侦查匪情,这个地区盘踞着许福、许禄、许祯、许祥兄弟四人,纠集600余人的土匪队伍。
东北民主联军派出 两个营的兵力进行围剿,然而战斗打响后,由于土匪火力密集,部队前进受阻,不知道为何这股土匪战斗力这么强?
杨子荣当即化妆成土匪,潜入侦查,这才发现,原来土匪自知600人难以抵挡民主联军的围剿,很快又从其他山头搬来了500名土匪,队伍一下子变成了1100多人。

杨子荣当即把情报汇报给领导,5月20日,二支队也增派了兵力,一举将这些土匪全面歼灭 ,还活捉了许福、许禄、许祯、许祥兄弟四人。
6月份,杨子荣孤身一人去绥芬河侦察匪情,本来就是探探路,结果却在一个密林的小屋里发现3名土匪。
杨子荣当时想到要回去报信,但是又担心等到大部队来了,这几个土匪早就已经转移了,想到这里,他决定自己动手。
他摸进匪窝,大声喊了一句:“不许动,我们是民主联军,你们被包围了!”
屋里的土匪感觉挺突然的,刚要拿枪反抗,又听见杨子荣喊道:“一班堵房后,二班准备手榴弹,三班跟我抓活的。”
最近这一带剿匪很频繁,三个土匪就以为真的被包围了,只得把枪扔出屋子,束手就擒。
杨子荣当即 对三个土匪进行了审讯,三个土匪供出了号称“左手打枪百发百中”的“姜左撇子”匪部的窝点及兵力。
杨子荣将情报上报给领导后,部队凭借这份情报对土匪发起突袭,活捉了匪首 “姜左撇子”及土匪100余人,杨子荣的部队却无一伤亡。
经过一整年的剿匪,到1947年初,大股土匪基本被消灭,只剩少数残余土匪还躲在深山老林,且更加隐蔽、狡猾,“座山雕”就是其中的一个顽匪、惯匪。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也是山东闯关东过来的,但是张乐山却不甘于当一个普通人,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就成了匪首,在东北一带虽然不算猖獗,但是不论是清政府,还是张作霖,乃至关东军,都未能将“座山雕”给剿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被国民党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还很活跃,但是经过东北民主联军多次围剿,已近古稀的“座山雕”手下只剩下20多个人。
“座山雕”为人狡猾且多疑,想要大部队进山剿匪容易走漏风声,于是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伺机剿灭。
1947年1月26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率领其他5名侦察员,从海林驻地出发,向深山老林中走去,一直走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伐木人住的窝棚,窝棚里有十几个人像是伐木工人。
曾经闯过十几年关东的杨子荣知道,这些人肯定跟土匪有勾结,于是杨子荣就说了几句黑话试探一下,说道:“三老四少,行个方便,娘家失火烧了,想借问个道,找小孩他娘舅去。”
其实就是说自己遭了难,现在走投无路,想要另投山头。
谁知道对方十几个人谁也不搭理杨子荣,杨子荣知道这是对方不信任自己,于是又跟战友孙大德交谈,特意把自己跟八路交火的事说了出来。
有一个孟把头过来搭腔,自称是“座山雕”的副官,但是却对杨子荣表示不太信任,想要入伙,必须得有“投名状”。

为了表现自己 是土匪,杨子荣等人在工棚里住了几天,期间还佯装成土匪到夹皮沟里村里“抢了”群众几只鸡。
事有凑巧,那天跟杨子荣同住一个村子的叫顺子的人闯关东后,正好在杨子荣“抢”东西的那家干活,杨子荣跟顺子照面后双方都大吃一惊,但顺子装着不认识杨子荣,而杨子荣又不好向顺子作解释。
想不到竟然是这次误会,给杨子荣的家人带来巨大的烦恼,顺子回到家乡后,告诉了村里,导致杨子荣的一家都背上了土匪的黑锅。
有了投名状,孟把头才同意带杨子荣等人进山,投靠“座山雕”,“座山雕”很狡猾,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
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让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哨卡上的土匪也一块儿给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三道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
这时,杨子荣命令两名战士看好土匪,带领其他战士冲进老巢,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共有7名土匪,其中有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鹰钩鼻子、留着山羊胡的瘦老头,这人正是惯匪“座山雕”。
土匪见来了共军,当即全部投降,“座山雕”就这样被俘虏了,可以说,因为杨子荣的机智,智取威虎山真的是“智取”,根本没费多大的劲。
但是这个事却十分有影响力,因为在1947年2月19日的《东北日报》头条上就刊登了《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介绍了杨子荣智取“座山雕”的过程。

二团的团部给杨子荣记了大功,然而就在剿匪就快大功告成之际,杨子荣却意外牺牲了。
2月20日,杨子荣接受新的剿匪任务,清剿土匪刘俊章、丁焕章和郑三炮等匪首,2月23日,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向土匪所在的屋内猛扑过去。
慌乱中的土匪开始操枪,杨子荣立即扣动扳机,当时气温零下30多度,由于天气太冷枪栓受冻,枪没有打响。
这时,土匪孟老三顺势开了一枪,正中杨子荣左胸上部,杨子荣一下便扑倒在地。
杨子荣倒下后,战友们爬上屋顶,揭开房盖,向屋内扔手榴弹,终于把这股顽匪消灭了,然而向杨子荣开枪的孟老三却成了漏网之鱼,一直到解放后,孟老三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判无期徒刑。
在杨子荣牺牲的三天后,二团的全体指战员为杨子荣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3月17日,杨子荣的追悼大会在海林的一个小学广场举行。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他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由于杨子荣参军后不久就随部队开往东北,由于战事紧张,山东解放区一度还有沦陷的可能,所以杨子荣会改名参军,也未曾给家里写信,家里也不知道他在部队用的是杨子荣这个名字。
想不到他的妻子却因此而蒙羞,被扣了土匪家属的帽子,含恨而终,他的母亲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身在何处,是死是活。

一直到1973年,经过周恩来总理的关注,民政局副局长关会元、《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不懈努力寻找 ,终于揭开了杨子荣的身世。
我们的历史从来不缺乏英雄,虽然真实历史上的杨子荣并没有影视剧中那样传奇的能耐,但是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怀有家国情怀,当战场需要他时,他毅然决然选择去参军;害怕牵连家里,他改了姓名,不给家里写信;上战场时,他 永远冲在最前面,一个人进匪窝也不怕。
杨子荣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名字却永远地留在了人民的心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13:36 , Processed in 0.0088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