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中校花,姿色胜过明星,苦等丈夫27年,却在团聚后轻生 2021-03-28 17:47
1976年,北京的永定河边上站着一位风姿犹存的老太太,她看着河面,大概想到的是自己这曾经幸福却走向心酸的一生。她嘴里念叨着:“都是我不好,拖累了你们一家人”,随后跳入了永定河。 那一刻,这位老太太是否会想起当年在西湖堤岸与情人一同种下的桃树呢?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1933年的初春,某天夜里,西湖河畔的蔡府宛如当今的民国剧一般,浑然似望族模样,府邸里可谓灯火通明。虽然在远隔千里的东北三省,已经尽数被日军占领,但战火终究尚未烧到这有着天堂之称的苏杭之地。 蔡府里人声鼎沸,原来是举办当时上流人士最喜欢的舞会。这一年,年仅17岁的蔡若曙当真是顾盼神飞、俊眼修眉,杏脸桃腮下的双眼清澈见底。那时候,就算再苛刻的“外貌评论家”见到她,也只会赞叹一句“真是个好俊的人儿”。 尽管有着出众的风姿,但这位杭州女中的名门校花却偏偏有着个戎马梦。她的父亲是当时杭州的军政大佬蔡仲初,大概是耳濡目染,她向往的非但不是纸醉金迷,反而是希望自己也能“饮马瀚海”。也正是这样,在这场舞会上这位千金大小姐却遇上了让自己疯魔一生的“咒”。 舞会里,作为老师得意门生的蔡若曙一个个向宾客们敬酒,纨绔子弟们看到这位“明珠”眼睛都发亮了,可是她呢?却对此一点都不感冒。在和宾客们的寒暄中,蔡若曙一下失了神,刚倒了一半的酒一不小心洒在了一位客人的裤子上。 蔡若曙一惊,急忙抬头道歉,却发现竟然是个肩膀上明晃晃挂着一颗星的年轻军官。这位军官就是黄维,有着截然不同于一般军官的气质,非但不“五大三粗”,反而衣着笔挺、儒雅刚毅。当时,黄维忧心于内忧外患,其实本不想来将时间花费在这种琐事上。 可是,他架不住同僚们的生拉硬拽,只得如木偶一样来过“热闹”日子了。黄维这种无心风月的样子,却偏偏让蔡若曙心中那泓水泛起了波澜,她不解黄维所为,问道:这里风景独好,窗外有十里桃花,花开正盛,岁月莫不静好? 黄维倒颇有些“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意味,径直回应道: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如斯浪漫? 黄维的一番话语让蔡若曙再也忘不了,在这场舞会结束后,她就像如今的追星族一样,连续一周的日记里满满都是对黄维的思念,她写道: 可是,我怎么就是忘不了那双眼,那双似乎看得穿我心的眼,无数的人在身边擦肩,能为我遮一片雨荫的,偏偏就是他。 蔡若曙是个勇敢追求爱情的人,她问黄维是否已有家室,言下之意自然明了。 年近三十的黄维自然是有家室的,在那个年代不少人还是会依照父母之命早早就娶妻生子。黄维的原配桂仙梅自成亲后安分守己,勤劳善良,和黄维育有四个孩子,又孝敬婆婆,自然深得黄维之母欢心。黄维自幼由守寡的母亲抚养长大,对母亲很是孝顺,自然知道母亲心意,也就给蔡若曙回了个函:我从小我没有一件事违逆过她老人家,实无续娶之志。 可是这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蔡小姐却意志坚定得很,她甚至直接跑到了黄维部队的驻地跟前,径直拦下了车,说道:虽然如今是民主社会,不提倡一夫多妻,但也没有哪条规定明文说不能多娶,我就是要嫁给你。 黄维那大义凛然的说法,并没有坚定他的信念多久,很快他就将对母亲的承诺和对糟糠之妻的情义抛之脑后,几个月后,黄维与蔡若曙在杭州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虽然二人的结婚多了几分波折,但婚后温婉的蔡若曙和儒雅的黄维倒真是过了一段“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时光。他们平日里携手漫步于西湖堤岸,蔡若曙满眼星光地看着黄维,看他给自己讲着国家大事,黄维也难得放松一下,从兵家大事中抽离出来,听蔡若曙讲着女儿家的小心思。 那时候,不善言辞的黄维在西湖的桃林里种下了一颗桃树,我想大概就如定情信物一般吧。黄维答应蔡若曙,每年都会和她来西湖看看这颗桃树,然后一起慢慢变老。 1937年2月,黄维应国民政府到德国陆军大学深造学习,蔡若曙也一同前往,这算是他们难得的旅欧时光了。可惜,也许就如一句熟悉的歌词吧,“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这样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1937年,还享受着温柔的黄维接到了一份电文,电文中写道日军一句从淞沪口登陆,正在对上海发起全面入侵。 黄维对蔡若曙说,如今国内抗战形势不容乐观,自己将回国上前线杀敌,希望她留在德国。但这位一贯温柔的蔡小姐这一次却不愿意听丈夫的意见,她口气坚定说道:我要与你共赴国难,生死不离。 他们夫妇二人披星戴月,火速回到了上海,来不及休整,黄维就带着67师投入到淞沪会战中。在罗店一役里,日军依靠炮灰猛烈,向67师的防御阵地猛攻。面对军备上的劣势,中国守军拼死防御,子弹打完了就冲出战壕与日军开展白刃战。日军一旦坦克逼近,就身上绑着手榴弹冲上去同归于尽。 据统计,67师的9名团级干部3死6伤,黄维本人也多次负伤,这场战役既是黄维的成名战,也让黄维获得了书呆子的称号。 在黄维浴血奋战的时候,蔡若曙也没有停下自己对丈夫、对国家的支持。当时,报纸上写道日军已经逼近了69师的阵地,她就命令卫队将她送到了距离前线仅有600米的战地记者营,然后打出了“69师慰问团”的旗子,鼓舞前线战士。 1939年的冬天,日军攻占了越南,准备给我国来一个“首尾包抄”。黄维受蒋介石之命前往昆明整训。蔡若曙陪同到达昆明后,每天和丈夫一起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大家一起种田和养猪。蔡若曙甚至还在破庙里种起了黄瓜和茄子,有时候还会买酒请将士们共饮。 黄维看到本是千金大小姐的蔡若曙这样风餐露宿,不免有几分心疼,问蔡若曙是否感到委屈和后悔。结果蔡若曙的回应却是:只要有你在,一切都好。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军人的黄维开心之余宛如一个小孩子,他迫不及待来到上海,指着上海的土地,对蔡若曙说道:我当年不得已撤离上海,当时我就发誓定要反攻,如今我做到了。 岁月虽然流逝,但蔡若曙的眼里依旧如当年17岁的自己,满眼崇拜地看着黄维,不同的是这一次多了几分家国情怀,多了几分冲动之外的理智,她动情地回应道: 我看见了,我一直很确信,我所嫁的是世上最让我骄傲的人,你所带给我的是这天底下的女孩子全都仰望的幸福。 蔡若曙的这番话,倒让人想起了后来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对杨过与郭襄的描写。在郭襄的眼里,那个救他的大哥哥,是不是就是让她魂牵梦萦的人呢? 故事到这,用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来形容黄维夫妇,想必是十分贴切的。只是,“天长地久有时尽”,他们二人的幸福日子竟然就快要到头了。 蔡若曙对此时的生活本是欢欣鼓舞的,在她心里,丈夫是参与抗日救国的英雄,而如今抗战结束又是平静生活的开始。然而,就在1948年,正在家中的蔡若曙却忽然听闻自己的丈夫要率军和解放军作战。 她不理解丈夫为什么要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说出了震撼人心的话语,这位愿和丈夫共赴国难的蔡小姐说道: 我的黄司令,我曾经的大英雄,今天你居然要把当初朝向日寇的枪口变成弑杀同胞的屠刀。你这场战争,输定了。 事实证明,蔡若曙虽然没参与过战争,但她对人心向背把握得很准,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败被俘,关押在功德林里。黄维是个固执的人,这在抗战时期自然是优点,能坚定不移抗击敌人,然而这在和平时期就是缺点了,始终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有一件事情就记载了黄维的“死脑筋”,当时功德林监狱里办了一次学习会,黄维说自己要效仿文天祥的气节,绝不向敌人投降。然而,好巧不巧的是,当时的学习会上恰恰有文天祥的后人文强。 文强正襟危坐地说道:先祖的气节,说的是对国家的忠诚,而不是对主子的忠诚。文强的这番话让黄维哑口无言,但黄维却认为自己输的只是命运不好,他决心要给所有人做出一个从未见过的东西,证明自己对国家的贡献。 当时,蔡若曙并不知道黄维被关押在功德林里,只是听到黄维战死的假消息,悲痛欲绝,差点轻生。在旁人苦劝下来后,已经被送往台湾的她一直想尽办法要回到大陆。当时,蒋介石对这些所谓的“部下家属”看管得很严,蔡若曙只能一直寻找机会。 她带着孩子们辗转来到香港,安稳生活了一年多,可算让台湾方面对她放松了警惕,然后借去日本为由,由日本回到上海。蔡若曙托人找了个在图书馆的工作,依靠微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生活。 尽管如此,她还是想尽办法攒钱,攒够钱就带着四个孩子坐上绿皮火车,用几十个小时可算来到功德林。奔波了几年后的蔡若曙早已经褪去了当年大小姐的模样,但依然出落得如清水芙蓉,只是当她到牢里看望黄维,却被告知不能探望,只能寄东西和纸条进去。 蔡若曙寄的东西往往是自己亲手缝制的棉衣,棉衣里裹着的是当时并不容易获得的水果或烟草,至于纸条往往只有同样的字眼:挺着! 蔡若曙自然希望黄维能挺着,这是她此生的牵绊,只不过由于当时的规定,她迟迟无法看到黄维。1956年,蔡若曙的转机来了。这一年,周总理得知蔡若曙多次往返上海、北京两地,却迟迟无法看望黄维后,他特地做了个批示,批示中提到黄维虽有过,但终究是抗战英雄,准许家属探望。 就这样,蔡若曙终于看到了黄维,第一次见面长达两个小时之久。出乎很多人预料,蔡若曙并没有流眼泪,嘴里始终念叨着的是:“没有你,我会疯掉”。她渴望丈夫早日接受改造,早日回家。可是黄维却带着脾气甩下狠话:你懂什么叫做进步? 后来,蔡若曙得知黄维准备研发永动机时,她选择支持自己的丈夫。她在牢外反复求助专家,最终得知永动机不过是个伪命题。就当她告诉黄维这个事实时,换来的却只有这句话:你给我滚! 黄维不愿意接受改造,蔡若曙的生活却还要继续。当时,黄维之母年纪已经大了,尽管还是不愿意接受蔡若曙,但蔡若曙却还是将这位老太太接到家里尽力照料,知道她寿终正寝。 就这样又过了十几年,时间来到1975年。黄维终于被特赦了,可是他的心里却全部那个永动机,就如当年他错误决定与解放军打仗一样。 黄维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着蔡若曙到照相馆。这一照,就是两个人唏嘘的岁月。 1948年,黄维意气风华,蔡若曙芳华正盛。 1975年,黄维垂垂老矣,蔡若曙韶华已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