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1年,湖南一老农进城赶集,指着毛主席画像说:他曾是我的兵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9 19:46:3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951年,湖南一老农进城赶集,指着毛主席画像说:他曾是我的兵                                                         2021-04-02 13:49                    
                          1951年3月,湖南衡东县三樟乡的一位老农挑着担子走进了县城,为了赶集,他起得很早,一路上汗流浃背,辛苦不已。而在闹市之中,他的货物并不受人关注,这位老农也不气恼。他就地而坐,盯着乡公所门上挂着的毛主席的画像,直勾勾地看了好一会儿,随后开口说道:“他曾经是我手底下的兵啊”。这让门口的值班的工作人员震惊不已。那么,这位老农到底是谁?他和毛主席有何联系,其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户农家,他从小立志求学,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1910年,17岁的伟人来到湖南长沙,在那个时期,他奔走流离,日子过得很是艰苦。即便如此,伟人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到,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积极吸收各种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一夜之间,举国哗然,在革命浪潮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各地也筹办起了新军。

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毛主席选择投笔从戎,他直接前往了长沙城外的征兵处。谁知,征兵的教官却拒绝了他。原来,那时当兵是一个美差,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当兵可以填饱肚子,还能够挣得一份薪水。因此,没有关系的伟人吃了闭门羹。年轻之时,毛主席就嫉恶如仇,面对不公,他勇敢反抗,当众就和对方吵闹了起来。
在叫喊声中,一个瘦削身材的士兵头子走了过来,他叫做彭友胜,在湖南新军第49标二营里担任副班长。看到伟人长得魁梧高大,他立刻心生喜欢,就这样,伟人进入了新军。然后拉着伟人走进了营房,指着一处空床位说:“正巧我的上铺没人住,以后你睡上铺,我睡下铺,也好有个照应”。在日常训练中,二人的关系愈发密切。

不管在哪里,伟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他敢说敢做,好为人先。纵然是在部队内部,他对一些军官也提出了质疑。有一次,一个排长还被伟人批评了一顿,那个排长一下子变得凶狠起来,他带着几个人朝着伟人走来。辛亥革命之后,许多人的思想并未真正醒悟。在军队内部,一些人还存在着军阀习气,底层士兵倍受打压。
面对恐吓,伟人根本不害怕,他迎面走了上去。眼见情况不对,彭友胜立刻出来阻拦,这才化解了危机。事后,大家才知道,伟人所要争取的是大家的利益,在私底下,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起初,彭友胜认为伟人也是一个白丁。可在一次演讲中,伟人的才华彻底征服了他,这个年轻人侃侃而谈,思想深远,气魄了得。

于是,彭友胜开始向伟人请教一些问题,围绕着政治、信仰、历史等,伟人同那些旧时代的人针锋相对,他用生动详实的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更影响了一大批人。在伟人的带动下,新兵连开始了文化学习,利用晚上的时间,伟人还办起了扫盲班。在伟人的敦促下,彭友胜对知识充满了向往。
在军队的半年时间里,伟人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他被推选为了临时教员。在新兵之中,他威望很高,能力最强。1912年3月的一天,伟人拉着彭友胜说到:“副班长,我想离开部队回学校读书去,这段时间您和大伙对我都很好,以后来日方长,我们后会有期”。

听到这个消息,彭友胜并未感到奇怪。在他眼里,伟人应该有着更大的抱负。于是,他缓缓说道:“润芝啊,我晓得你胸怀大志,也不可能一直埋没在这里,既然你想走的话,那就走吧,我就不挽留了”。临别之前,同营的新兵们还为伟人举办了一次送行宴,大家凑钱买了一碗红烧肉,伟人则拿起酒杯和每一位战友碰杯答谢。
此后,毛主席开始了波澜起伏的革命生涯,而副班长彭友胜则继续留在了军队里,他随波浮沉,任由命运操弄。1926年,彭友胜跟随部队南下广州,恰好毛主席在此创办农民讲习所。得知消息后,彭友胜激动不已,他悄悄前来拜访。在敲开房门之后,毛主席开心坏了,重逢之后,毛主席向他讲述了共产主义等先进思想,彭友胜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二人畅聊到了深夜时分,彭友胜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不久之后,他跟随部队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战场上立下了许多功劳。上世纪30年代,他离开了旧军队,回到了衡东老家,过起了平淡的生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报纸上,彭友胜看到了毛主席的照片,他万万没有想到,当年的年轻士兵竟然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解放了全中国。1951年,他还请本地的夏金声老先生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重新取得了联系。多年未见,可二人的感情依旧深厚。后来,彭友胜每年都向毛主席寄去自家种的茶叶,对于这些茶叶,毛主席赞不绝口。当然,毛主席每年也会从稿费中拿出30元来补贴彭友胜一家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叶蔚林听说了彭友胜每年给毛主席送茶叶的事,写下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谱成曲后,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7 06:18 , Processed in 0.0072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