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首回文诗,正着读是天亮,倒着读是天黑 2021-05-04 21:18
回文诗是一种循环往复皆可成诗的特殊诗体,最早源于汉朝苏伯玉妻的《盘中诗》。 传闻苏伯玉到蜀地任职,久而不归,他的妻子在长安饱受相思之苦,将满腔的情思化作诗句,写于盘中,屈曲成文,词意回环,因而称为“盘中诗”。 到了魏晋,又出现了一个名为苏若兰的才女,同样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写下相思绝句,又将诗文织在八寸的锦缎上,共八百余字,就是后来被称作千古奇文的“璇玑图”。 这幅《璇玑图》正读倒读斜读皆可成诗,明朝甚至有学者解读出了8000多首诗。 璇玑图问世后,引起了很多学者的追捧,唐宋就有很多文人尝试“回文”创作,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北宋的大文豪苏轼。 他曾写下四首《菩萨蛮·回文》,包含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首都令人回味无穷。 还有《记梦回文二首》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而他最精妙的一首回文诗,当属《题金山寺》,正着读是天亮,倒着读是天黑。 全文如下: 正读: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倒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记得之前看过李禺的一首《两相思》,正着读是丈夫思念妻子,倒着读是妻子思念丈夫,而苏轼的这首同样绝妙,正读倒读都是千古奇观。 其实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是唐五代的文学家徐寅,也有人说是北宋的周知微,但是这两个人无论是在文学上的造诣,还是历史上的声名都远远不如苏轼。 而我们也知道,苏轼曾经到过金山寺,他的绝笔诗《题金山寺画像》,就是在游览金山寺时,见到自己的画像后所作的。 况且以苏轼的大才,写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回文诗,也不足为奇。 所以后世更倾向于将这首旷世名作归为苏轼的作品。 先来看看正读。 开头两句写的是江上之景。 潮水翻腾,随着阵阵的波浪拍打着两岸的青山,月色如水,远处的江面上有人乘着小舟在垂钓。 这是一个很唯美又静谧的画面,就像清朝王士祯的“一人独钓一江秋”,很孤独,却也很超凡脱俗。 接着的两句写到了诗歌的主体金山寺。 金山寺的大门正对着江上的小桥,进入门内,就是一条松间小路。 寺庙的门槛对着的泉眼,水流格外清澈。 这短短两句便将金山寺的幽雅环境写到了极致,令人心向往之。 前两句是月下美景,接着诗人又写到了破晓的景色。 渐渐地天亮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绿树和广阔的江面。 放眼望去,只见海面上红霞蔼蔼,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驱散了这迷雾,天气显得格外晴朗。 最后诗人又环顾四周,只见水天相接,有几只鸿鹄环绕着四面的碧峰嬉戏追逐着。 从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每一个画面都那样,令人心醉,诗人寄情山水的闲情逸致可见一斑。 而接着的倒读,则是从轻鸿写起,然后是落日下的江树,接着才是静谧的寺庙,最后又回到了波光粼粼的江面。 从黎明破晓,到最后的渔舟唱晚,画面同样幽美令人沉醉。 这首诗无论是正读还是倒读,意境都十分美妙,令人叫绝。 你还知道哪些绝妙的回文诗?欢迎一起来讨论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