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民国苦命才女,一生3次嫁人皆不幸,死时年仅31岁
2021-06-09 06: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北的呼兰小城,是民国女作家萧红的家乡。 从19岁离开呼兰,到31岁命殒香港,她就像一片落叶,被命运的风吹散,飘落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 故乡,是萧红终生,都无法再去停留栖息的一棵树。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呼兰河传》 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 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呼兰河传》 如今的呼兰河,是沉寂,静默的。河里,泊着废弃的小舟。高高的河堤上,有三两行人散步。像极了无数普通的河流。 在《呼兰河传》里,它那么鲜活,那么喧闹。 如今的呼兰城,高楼林立,巷陌纵横。以萧红名字命名的大街,广场,在指示路牌上很是醒目。 她的故乡,这座原本不为人知的东北小城,因了她出众的才华,现已是闪着光,熠熠生辉了。 修葺一新的萧红故居,为她建造的纪念馆,静静立在小城中央。 走进去,望向那些老物件,旧照片,像是被时光,悄无声息引领回她的时代。 曾经,她是被视作大逆不道,令家族蒙羞,被父亲从族谱里除名,逐出家门的,那个唤作张廼莹的女孩。 (一) 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在呼兰县。张家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地主,有很大的宅院,几十间房屋。 那天,是端午节。当地人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小孩不吉利。 许是这个原因,更多的,因为她是个女孩。她的降临,并没有给张廷举和姜玉兰,带来初为父母的欢欣。 萧红的《呼兰河传》里,记录了她的童年。 她眼里的母亲是恶言恶色的。父亲是冷漠无情的,会一脚踹向她。祖母会站在窗外,用针刺她的小手,惩罚她试图捅破窗户纸的调皮任性。 萧红几乎感受不到亲情的照拂。只有祖父,给了她童年唯一的爱与暖。 她写道“祖父非常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 家里的后花园,是她的游乐场。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呼兰河传》 和祖父在园子除草,她把狗尾巴草认做谷穗。她给祖父头上戴满花,祖母都给逗笑了。 淹死的小猪,鸭子,祖父用黄泥包裹,烤了给她吃。萧红便赶一群鸭子到井边,想着能掉下去一只,祖父又可以烤鸭子了。 萧红八岁时,母亲病故。父亲很快续娶了新的妻子。继母对萧红是客气而疏离的,弟弟张秀柯也被送往亲戚家寄养。 萧红在呼兰读完小学。十六岁时,萧红要去哈尔滨读中学,父亲极力反对,要请私塾先生来家里教学。 萧红以出家相逼,父亲不得不妥协。 十八岁,萧红与汪恩甲订婚。汪家与张家门当户对,都是当地的大户人家。 1930年,19岁的萧红离家出走,同远房表哥陆哲舜去了北平读书。 这在呼兰小城搅起了千层浪。 半年后,没有经济来源的萧红回到家乡。家人将她软禁在阿城老家。原任教育局局长的张廷举被贬为教员,汪家要求退婚。 代弟休妻的一纸诉状,萧红将汪恩甲的大哥告上法庭。父亲继母都站在萧红一方,汪恩甲却妥协了,他向着自己大哥,官司败诉。 亲情荒芜,家事一团糟,萧红逃离家乡,与父亲,与家族彻底决裂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呼兰河传》 祖父已去世,呼兰再没有她留恋的一草一木了。 萧红的出格叛逆,父亲的暴戾无情,互不理解,互不原谅的一对父女,像是仇敌,用尽全力,把亲情绾成无法打开的死结。 (二) 在哈尔滨流浪的萧红,和汪恩甲同居在东兴顺旅馆。一天,告诉萧红要外出筹钱的汪恩甲,消失在夜幕中,再也没有回来,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 汪恩甲,逃遁抑或被杀,不得而知。这是一个永久的谜团。 身怀六甲的萧红,被旅馆老板威胁,再还不上房租,要被卖往青楼。 绝境中的萧红向曾投稿的报社求救,编辑裴馨园派记者萧军去探望。 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姑娘啊,春天到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着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青杏》 也许,这首小诗,让萧军倾心于萧红的才情,视她为最美丽的女子,对她一见钟情。 萧红,亦爱上了这个解救自己的东北文学青年。 1932年8月7日,松花江决堤,哈尔滨顿成泽国。 水灾给萧红带来一线生机,她打开旅馆窗户,搭乘一条小船逃走。 月底,萧军陪萧红去医院生产。萧红生了个女孩。几天后,送给兆麟公园的看门人。 她是狠心的母亲,她也是无奈的母亲。自己居无定所,三餐无以为继,把孩子送人,可怜的孩子尚有一条活路。 孩子后来再无下落,同她父亲汪恩甲一样的命运,在人海里消失了。 几年后,萧红路过一家童装店的橱窗,看到一套童装,驻留片刻。 她对友人说,我的孩子,现在也有这么大了。 萧红临终时,托人找回自己的女儿。这是一个母亲,终生的歉疚。 (三) 是山么,是山你就高高的;是河么,是河你就长长的。——《生死场》 1933年,萧红发表小说《弃儿》,笔名悄吟。萧红萧军的作品《跋涉》被查禁后,二萧离开哈尔滨去青岛。 走的那天,萧红无声流泪。故乡,从此离她越来越远了。她没有想到,自己与黑土地,已是诀别。 在青岛,萧红萧军给鲁迅写信,很快收到回复,并邀请二萧去上海。 惜才的鲁迅,为萧军小说 《八月的乡村》,萧红小说《生死场》作序。胡风为《生死场》作后记。 鲁迅序言里称赞《生死场》: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1935年12月,《生死场》一经出版,便在上海文坛引起轰动。24岁的东北女作家萧红,名扬上海。 文学之路顺畅,二萧的感情却褪减了颜色,斑驳黯淡。 萧红在未公开发表过的诗句里,用文字,抚慰自己的哀伤和心痛: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的新的情人/我是写给我的悲哀的心的/ 往日的爱人/为我遮避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 ——《苦杯》 彼时,萧军如英雄般,拯救了苦难中的萧红。在哈尔滨,两个人吃黑列巴蘸盐,喝白水,无钱暂居友人家里。 有情饮水饱。贫苦日子有爱情的阳光照耀,是快乐的,温暖的。 此时,生活安稳,然爱情已蒙上了阴影。 爱就爱了,不爱就丢开。这是萧军的爱情观。 萧军的多情让萧红伤心。祖父去世后,她在这世上孤苦伶仃,萧军是她爱与暖的归宿,他却轻易爱上别人。 萧红常向许广平倾诉自己的哀伤。 性格粗犷,大男子主义的萧军,有时会打萧红。萧红对友人掩饰青紫的伤,萧军却满不在乎,承认是自己所为。 (四) 纵是爱得伤痕累累,萧红依旧爱着萧军。 她想挽救两个人的感情,订下一年盟约,给爱情时间,也给自己时间疗愈。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异乡的风霜。——《沙粒》 1936年7月,萧红东渡日本。远离烦忧,在日本,萧红拥有安静时刻。她读书,写作。给萧军的信里说,这是她的黄金时代。 夜间,这窗外的树声/听来好像家乡田野上抖动着的高梁/但,这不是/这是异国了/踏踏的木屐声音有时潮水一般了。——《异国》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 1937年1月,萧红回国,和许广平萧军一起,去万国公墓祭拜鲁迅先生。 踏着别人的足迹/我走进墓地/又跟着别人的脚迹/来到你的墓前/那天是个半阴天气/你死后我第一次来拜访你/我就在墓边竖起了一株小小的花草/但并不用以招吊你的亡灵/只说一声久违——《拜墓诗—为鲁迅先生》 鲁迅一家,给了四处漂泊的萧红萧军,人世间的温暖。小海婴很喜欢萧红。萧红曾把祖父留给自己的两颗核桃,送给海婴。 鲁迅也是二萧的恩师。提携栽培萧红萧军,介绍二萧认识矛盾、聂钳弩、叶紫等著名作家。 恩师的去世,与萧红,像是失去了亲人般悲痛。 回国后,二萧的感情没能好转。1938年,已怀孕的萧红,和萧军分手。 六年的感情,腹中的孩子,都无法阻止,走向终点的爱情。 5月,在武汉,萧红和东北作家端木蕻良举行了婚礼。在婚礼上,萧红致辞,希冀自己可以过上,普通安宁的老百姓生活。 11月,移居重庆的萧红,生了一个男孩,白白胖胖,很像萧军。四天后,孩子夭折。 她是母亲,失去了两个孩子。 (五)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传》 1940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去了香港。同年,发表《呼兰河传》。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 经年的颠沛流离,萧红患了肺结核,身体越来越差。因医生误诊割开喉管,1942年1月22日,三十一岁的萧红在香港去世。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的骨灰,一半安葬在香港圣士提反女校校园的山坡下,一半由浅水湾迁至广州银河革命公墓。 呼兰小城的西岗公园,有萧红的衣冠冢,葬有端木蕻良珍藏保留,一缕萧红的青丝。 (六) 萧红,一生都在流浪。在人间流浪,在爱情里流浪。 文字,是她的救赎。 作者:童话。北方女子。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