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动一代人的油画《父亲》,为过评选添了一支圆珠笔,却成败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23 05:17:4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感动一代人的油画《父亲》,为过评选添了一支圆珠笔,却成败笔?                                                         2021-06-22 10:42                    
                          

“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罗中立

我向来是个没有太多艺术细胞的人,唱歌跑调,跳舞四肢不协调,画画宛如鬼画符,通俗点来说就是与艺术绝缘,向来也记不得什么美术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傻傻分不清《星空》究竟是梵高的还是莫奈的。

但《父亲》这幅油画却是难得的自从读书时在课本中见过一面,从此无法忘怀的作品。画如其名,画中的人物是中国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缩影,他们是丈夫,也是父亲,用那看上去并不厚重甚至佝偻着的背影,撑起了整个家庭。

《父亲》的作者名为罗中立,重庆人,出生于1948年。一天天长大的罗中立发现自己对美术有着极高的兴趣,因此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却不料大学没读两年,正赶上了最为动荡的那段岁月,因此1968年毕业后,罗中立主动来到大巴山农村,一住就是十来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我国风云突变的年代,社会开始变革,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发生改变,这样的社会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灵感,也让罗中立开始注意到身边的农民们。

罗中立观察的这些农民是一群掏粪工,他们掏粪作肥料,在臭不可闻中获取生存下去的希望,那个时候为了获取肥料,掏粪成了一场“斗争”,农民与农民之间,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公社与公社之间,看着让人心酸又无奈。

1975年除夕,罗中立出门上厕所的时候,看到附近公厕门口蹲守着的那位农民,邓开选。哪怕大年三十他依旧蹲在公厕门口,抽着一口旱烟,岁月在他脸上如刀斧般刻下沟壑,他的双眼浑浊,一下子就击中了罗中立的内心。

罗中立将邓开选画了下来,之后又选取了另外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将人物形象,内容背景等向糅合,最终才有这一幅《我的父亲》,之后又更名为《父亲》,意思是这位父亲代表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父亲。

这是一幅典型的伤痕画派作品,也是乡土写实主义作品,1980年罗立中创作完《父亲》后,是要用它去参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的评选的。但问题在于当时十年动乱刚过,一些思想并没有被肃清,罗中立如此写实的作品遭受到了很多非议。

有人说他的作品:“没有反应出新中国的农民变化”,也有人说他:“抹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反正都是一些不好的评价。这是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独特的审美观念,但在当时为了过审,罗中立不得不在画中的“父亲”耳朵上加了一支圆珠笔,意思是这位父亲乃是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文化思想的农民。

果然,加上这支圆珠笔后,罗中立这幅画成功被选入青年美展,还获得了一等奖,这幅画自此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反映,被选入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但随着社会发展,不少人也开始指出,后来加上去的这支圆珠笔,其实是整幅作品的败笔,破坏了作品整体和谐性,有画足添蛇的意味。

对于这点,已经成为四川美院院长的罗中立其实也明白,他曾说过:“当时这幅《父亲》,它的社会性是要超过艺术性的。”如果能够重来一次,罗中立肯定不会在画中加上那么多反馈着时代意味的细节。

但从客观上来说,当《父亲》画成的那一刻,这幅画作上所承载着的有关于历史的东西就无法再去改写了,时代烙印与这幅作品相辅相成,正是因为《父亲》中的一些遗憾或者说不是那么完美的地方,才让它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除了绘画艺术本身之外的一些更值得深思与反思的东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7 05:19 , Processed in 0.00815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