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英何许人也?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中,唐英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18:58:5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唐英何许人也?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中,唐英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2021-07-10 09:58                    

    清朝瓷器的巅峰在雍正、乾隆,而雍正、乾隆的瓷器要看唐英。
唐英何许人也?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中,唐英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坐镇景德镇,不知疲倦的技法钻研,让清朝的瓷器烧造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唐英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月初五,出自汉军正白旗。他七岁进私塾读书,十六岁是被选进宫廷,为皇帝服务(不是太监)。不久后,他就因非凡的画技进入内务府造办处。在这,他主管御制器物的画样设计。他的作品多次得到皇帝的肯定,雍正三年的圆明园来帖曾夸他:“奉旨画的款式甚好,尔仍唐英画美人,其衣纹照先画的衣纹样画。”
雍正六年(1728),雍正皇帝收拾完了隆科多,意气风发,对瓷器的烧造也有了新的需求。他虽然两年前已经封年希尧为督陶官,但是他还有内务府总管的工作要做,无法全力监督御窑烧造。为此,皇帝颁布了一条圣旨:“唐英,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让唐英前去景德镇管理御窑厂。
皇帝的赏识,并没有让唐英沾沾自喜,反而是背井离乡的境遇让他有些感慨与牢骚。雍正八年(1730),唐英曾写过首诗:
“炎凉经两度,远客意悠悠。
暑减连朝雨,风来一线秋。
旅思常作病,良药不医愁。
北雁生堪憎,乡书隔岁投。”
一丝客居的悲凉跃然纸上。
和乡愁同样强烈的,是这一官职带给他的压力。唐英以前是画师,对陶务并不熟悉。而皇帝对工艺的要求又一丝不苟,因此唐英唯恐自己的差事办的有误,因此压力很大。他在《瓷务事宜示谕稿序》中写到当时的心情:
“陶固细事,但为有生所未经见,而物料火候与五行丹贡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晓,日唯诺于工匠之意者,惴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是惧。”

其实,唐英作为管理者,对于具体工艺完全不必要去上心,他只要用权利去压制,自然就能让窑工们进行工作。但是唐英却没有这样做,他是个务实的人,知道如果不去了解具体工艺,日后不管是上边交下来的任务还是下边反应上来的问题,他都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为此,唐英闭门谢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裤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所有制瓷的工序他都走了一遍,很快就由一个外行变成了一个内行。从此,唐英上传下达再无丝毫谬误,连景德镇的工匠们都成了他的铁杆粉丝。
唐英在制瓷上的贡献,一是仿古,二是创新。雍正、乾隆皇帝对瓷器的工艺要求都非常高,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前朝著名瓷器品类的追慕。于是,唐英就按照皇帝的意思,将宋代的五大名窑一一复制成功,为中国的陶瓷史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在创新上,唐英也是成绩斐然。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器型之美,可与明永乐、成化年间的瓷器相媲美。细微之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唐英主持期间,清朝的瓷器种类也增加了不少。颜色上,斗彩、粉彩、珐琅彩等新的颜色工艺纷纷涌现。器型中,除了传统的样式之外,还出了众多的仿生瓷,给这一古老的行业赋予了勃勃生机。也正因此,乾隆时期的官窑有了“唐窑”之称。
乾隆二十年,唐英去世,他作为中国传统工匠的代表,值得后人缅怀。他的去世,也是清朝制瓷业的转折点,此后的御窑工艺开始衰退,虽然嘉庆道光年间,曾经因为外销瓷有了一定的振兴,但是再难有唐英时代的风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21-7-10 19:07: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1-7-10 19:09 编辑

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及官窑与民窑的特点         2021-07-10 09:23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清代郎窑红釉琵琶尊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 官窑瓷器 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明代永宣青花大盘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 永乐压手杯 ”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 官窑瓷器 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 明代瓷器 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窑、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 官窑瓷器 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 嘉靖皇帝 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
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 清代瓷器 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 珐琅彩瓷器 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
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 康熙青花 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 干支纪年 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 瓷胎画珐琅 ”,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
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1-7-10 19:05:43 |只看该作者
官窑精品瓷器赏析及鉴定方法              

2021-07-09 21:34                    

     本文以清代宫廷御窑瓷器为主,品种丰富,向各大藏家朋友展现明清宫廷雅器风华,亦由此欣赏到统治阶级转换间所带来的迥异艺术风格;另外本专场中的一些民窑精品瓷器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关注与入藏。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抱月瓶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抱月瓶
H:27.3cm
抱月瓶(清宫旧藏名称马挂瓶),器型来源于西亚铜制扁壶,流行于永宣时期。
它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名品,台北故宫、北京故宫均有如同招牌一样的抱月瓶代表作,永宣青花的器物大多模仿中东皇家金属器物造型,该造型高贵,青花苏麻离青花色深邃,线条变化自然,胎与青花融合的特点等等为后世敬仰,清代皇家的陈列也是重点之中的重点,雍正、乾隆皇帝对永宣青花极为推崇,曾多次命景德镇御窑厂在永宣器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在原有粗犷造型中添加双耳,成为“抱月瓶”一式,使之更加华丽。所绘青花以点染技法而成,以摹永宣青花苏麻离青料之浓重晕散的铁锈斑效果。雍正乾隆非常喜欢模仿,特别是雍正没有款的就是直追永乐,大多数欧美一些博物馆曾经展览过的雍正仿永乐的青花瓷,真的可以“以假乱真”。
本品直口,细长颈。颈、肩部置双耳,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造型规整,胎质细腻,外壁通体以青花为饰,颈部两组折枝花纹,腹部绘满饰缠枝莲、菊花、牡丹等四季花卉纹样,布局疏密有致,笔法细腻考究,画工遒丽洒脱,点染恣肆磅礴,青花发色艳丽典雅,略呈晕散现象,时代特征鲜明,局部纹饰加绘点染铁锈斑状,为刻意仿永宣苏麻离青效果而作。

明万历 青花淡描凤纹小碟
明万历 青花淡描凤纹小碟
D:8cm
「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
碟唇口、微弧腹、圈足,碟心及外壁均以青花淡描凤纹为饰,笔触轻快,流畅飘逸,发色淡雅。

清同治 黄地紫绿龙盘
清同治 黄地紫绿龙盘
D:19.5cm
「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盘器形规整,胎体坚致。内外均施以黄彩,盘心以紫、绿彩绘双龙抢珠纹,外壁对称饰四组云鹤纹。在《同治三年大运瓷器名单》中第五十三项记载为“紫绿龙娇黄四寸碟”,系清代官窑传统品种。绘画细腻,填彩准确,釉面娇艳莹澈,为晚清官窑瓷器中的精工之作。

清道光 粉彩七珍八宝碗
清道光 粉彩七珍八宝碗
D:13cm
“七珍八宝”是源自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清代宫廷笃信藏传佛教,常以此图样为装饰。本品造型沉稳端庄,外壁粉彩绘七珍八宝纹饰,碗心绘荷花,花心为十字金刚杵,构图繁密有致,彩釉饱满艳丽。碗底书矾红彩“土默特右翼旗”蒙文款。据专家考证,此类款识器物当为道光朝清王室与蒙古王公通婚时定烧的用具。

清康熙 斗彩鱼化龙纹盘
清康熙 斗彩鱼化龙纹盘
D:16cm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
鱼化龙纹是明清瓷器中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它取材于古代“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传说凡能跳上龙门的大鱼,便可变化成龙,亦称“鱼化龙”。因古时科举考试场所所贡院的正门也称“龙门”,所以又指参加科举中第而声名显赫者。本品造型规整,釉质莹润,填彩准确,矾红呈色明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1-7-10 19:04:17 |只看该作者
清代御窑色地开光节令膳碗真品图片及价格      2021-07-09 21:26                                              

博物馆中收藏着这样一类乾隆、嘉庆、道光六字篆书款的内青花外色地轧道开光粉彩碗,特征鲜明,纹饰多样,制作精良。且这些清代御窑色地开光节令膳碗装饰精良,用料讲究,数量非常有限,其创烧和断烧时限有明确的档案史料为依据,在清代御窑瓷器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许多西方玩家认为这些瓷器膳碗“是道光时期最好的官窑的制品”,并有“圆章碗”的专门称谓。下面是一部分膳碗图片赏析及价格参考。

清代御窑色地开光节令膳碗真品图片赏析

三阳开泰洋彩黄地珐琅瓷碗

“三阳开泰”之说源于《易经》,认为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长,正月则三阳开泰。故“三阳开泰”膳碗用于年节,预示新年吉祥亨通,好运降临。“三阳开泰”纹样以“羊”谐音“阳”,绘以三头山羊。

五谷丰登洋彩红地珐琅瓷碗

“五谷丰登”是汉语中的一句常用吉语,指各种粮食均丰收,寓意年成好,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纹样以“灯”谐音“登”,绘宫灯为主题纹饰,上元即元宵节,又称灯节,故上元节用“五谷丰登”膳碗。

艾叶灵符洋彩红地珐琅瓷碗

该碗外壁红釉轧道凤尾草纹为 地,衬以四圆形开光,开光之间地子上各绘一组粉彩洋花纹,四个圆形开光内各绘粉彩艾叶瑞果花卉,其中两组饰有灵符。碗心青花花篮瑞果 花卉艾叶灵符纹,内壁四组青花折枝花果艾叶灵芝纹,间佩挂以灵符。又称四季花果纹。

鹊桥仙渡洋彩翠地珐琅瓷碗

该碗外壁翠蓝釉轧道凤尾草纹为地,衬以四圆形开光,开光之间地子上各绘一组粉彩云气纹,四个圆形开光内分别绘有粉彩牛郎骑牛、织女踏鹊、庭院“拜织女”以及楼阁相会的画面。碗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栩栩如生。

万寿无疆洋彩黄地珐琅瓷碗

万寿节,就是皇帝的生日,农历八月十三。该碗外壁黄釉轧道凤尾草纹为地,衬以四圆形开光,开光之间地子上各绘一组粉彩万字飘带寿桃纹,寓意“万寿”,对应胫部分饰粉彩江崖海水纹,寓意“无疆”,四个圆形开光内各绘粉彩折枝灵芝花卉纹。碗心青花江崖海水寿山灵芝万字飘带纹,内壁分饰四组青花折枝灵芝花。

清代御窑色地开光节令膳碗价格参考

清代御窑色地开光节令膳碗画工精美绝伦,做工细致,用料讲究,数量稀少等原因,导致其价值不菲,收藏价值及其大。其次色地开光节令膳碗创烧和断烧时限有明确的档案史料为依据,在清代御窑瓷器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色地开光节令膳碗的烧制是因为乾隆皇帝喜欢,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主要用于御茶膳房,是皇帝的御用瓷。色地开光节令膳碗是洋彩瓷器的成熟与流行,使得西洋技法与西洋题材在清宫瓷器上得到完美结合,品格不凡,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气息的佚丽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1-7-10 19:00: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1-7-10 19:02 编辑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品雍斓—颜色釉   

2021-07-09 10:12                                              

预展时间:2021年7月15日-16日

拍卖时间:2021年7月17日- 18日

地 点: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丰大国际大酒店二层

拍卖场次及时间:

2021年7月17日上午09:30 / 明清无底价瓷器专场

下午13:30/ 一品雍斓—明清官窑瓷器杂项专场

2021年7 月18日上午09:30 / 三雅堂—珍稀佳酿及养生茗品专场

下午13:30/一品雅集 & 南湖艺拍文人瓷联合专场

“雨过天青云破处”,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本场一品雍斓没有北宋汝窑,却有清乾隆仿汝釉四方洗。

2127 清乾隆 仿汝釉四方洗

长:7.3cm 宽:7.2cm

赏析: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所出颜色釉斑斓多彩,摹古与创新并存,成就显赫,肇启清代御瓷艺术之巅峰,令后世不可企及。此器型周正,形制规整,处处闪现出线条的变化韵律美。所施釉色,古雅厚润,独具一格 ,彰显着赵宋文人以素雅匀净为上的美学理念。

以下为其他颜色釉精品

2131 清雍正 孔雀翎炉钧釉卷缸

高:28cm直径:15.5cm带座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赏析:此式炉钧釉案缸为雍正御瓷之隽品,形制沉稳而秀雅,釉质滋润,结晶极佳,妍红紫兰融汇交织,如云如霓,翎羽光灿,如水如波,春茵繁茂,斑驳陆离,于烈焰中幻化出别样瑰丽,可令赏者如痴如醉,是为炉钧釉中罕见之上品。唇口浅内凹一周处理,令缸之造型益生秀巧之气,底刻“大清雍正年制”篆款,端庄规制,笔道清晰。无论造型、釉色,均各臻其妙,集精、罕、美于一体,堪称雍正炉钧器物之翘楚。

雍正皇帝喜好摹古创新,尤为倾心宋明钧瓷窑变之玄幻斑斓。为摹此釉,御窑厂集窑火天成,得诸元素幻化,又遣窑工远赴河南禹县钧地访学烧瓷技艺,遂得此釉,唐英将其称为“炉钧”。《陶成纪事》中唐英对炉钧釉的描述为“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过之”,在其所载试配成功与通用的十九种釉水品种中,炉钧釉居首,颇受皇室青睐。又见清《南窑笔记》(佚名)载:“炉均(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本器即为书中所述炉钧佳品,釉料入窑烧制过程所产生红蓝幻变形成了孔雀翎般垂釉,釉中诸色浑融交错,迷离迤逦,妙不可言。

据《各作成做活计清文件》记载:“雍正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司库常保、首领太监萨木哈奉旨:着照宜兴钵样式另寻宜兴钵一件,交与烧造瓷器处仿样,将钧窑、官窑……各烧造些送来,钦此。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赐送来均釉瓷钵十一件、官窑瓷钵七件……,呈内大臣海望看过,随传着将钵各配做铜镀金匙、锦囊布套挖单、象牙筋、漆靶棕刷,记此。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均釉瓷钵一件、官窑瓷钵一件……,司库常保、首领太监萨木哈呈览,奉旨:交与沧州,钦此。”查阅清宫档案,可知此类瓷钵式样器为雍正时期根据皇帝旨意和要求特制的传办类瓷器,与日常大运和普通年节贡瓷不同,充分体现了皇帝的特定要求和品味,因为烧成后几乎每件都要经皇帝过目,所以质量把控极为严格,堪称为真正的“御制”瓷器。

2135 清光绪 炉钧釉蟋蟀罐

直径:11.7cm 高:7.5cm

款识:新安汪氏惕予 

光绪十四年制造

竞争室蟋蟀

赏析:蛐蛐罐为瓷质,坚韧细腻。器身为圆筒状,通体光素,表面施炉钧釉造型大气浑厚。器底及盖可见“新安汪氏惕予”、“光绪十四年制造”、“竞争室蟋蟀”款。

此蛐蛐罐为新安一代儒商、一代名医汪惕予(字自新,别号蜷翁)所藏,汪惕予为上海汪裕泰茶号老板、汪庄也称“今蜷还琴”楼主人,汪庄内有白云庵(漪园)、雷峰塔、乾隆钓鱼台、汪氏庄园等遗址。80年代,汪庄对外开放,改名为西子宾馆,为浙江省专门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宾馆。

2132 清乾隆 茶叶末釉荸荠瓶

高:33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赏析:茶叶末釉原名厂官釉,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在明代磁州窑所产黑釉器物基础上的创新之作。其釉呈色稳定,因失透而显庄严﹑沉稳;因窑变而形成黄绿变化,高雅精美。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厂官釉品种有三:蛇皮绿﹑鳝鱼黄﹑黄斑点。后人习称鳝鱼青﹑鳝鱼黄﹑茶叶末。

据清代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厂官窑瓷器,如乾隆二年,皇帝传旨:“厂官窑收小双耳鼓款式不好,不必烧造。”乾隆三年,太监交一些器物交唐英烧制厂官窑瓷器,有“厂官窑葫芦马挂瓶、厂官窑六孔瓶、厂官窑四方双耳杏元瓶……”等,可见此釉色在当时地位尊贵。

此瓶造型圆浑饱满,撇口,细长颈,溜肩,扁腹下垂,外侈圈足,因其状如荸荠,故称“荸荠瓶”,为清代的经典瓶式。器形规正,削足考究。釉面平整光润,色泽深沉静穆,尽显大气雅致,堪为陈设佳器。

参阅:《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第二卷,康蕊君著,1994年,页257,图936

2119 清同治 茶叶末釉荸荠瓶

高:33cm

款识:大清同治年制

赏析:瓶直口,溜肩,腹部圆鼓,圈足。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平整光润,发色沉稳,色泽深沉静穆,增添了其质朴、稳重效果,器型端庄,胎体厚重。底足露胎呈黑褐色。因其腹部的矮扁形状与荸荠十分相似,而得名。底刻“大清同治年制”款,印迹清晰。实为一件不可多得的晚清官窑佳作。茶叶末釉是我国传统的结晶釉品种之一,它始建於唐代,盛烧於清朝。其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结晶,釉面黄、绿参杂,颇似茶叶细末,故而得名。

2133 清乾隆 茶叶末釉小梅瓶

高:6.8cm

赏析:此瓶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胫部微外撇。通体施茶叶末釉,瓶身釉色自然。釉面玻璃质感强,色泽莹亮。整体线条流畅,小巧别致,无需人工雕饰,为以釉色天然自成,不借雕饰之美而独以其变幻色彩赢得世人青睐。

2120 明嘉靖黄釉暗刻缠枝莲纹盘

直径:19.6cm

款识:大明嘉靖年制

赏析:此盘形规整,内外壁均施黄釉,釉质纯净,釉面光润。盘心刻缠枝莲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参阅:《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上册,故宫出版社,2018年,页234,图142

《明瓷名品图录—嘉靖窑、隆庆窑、万历窑》图36,台北故宫博物院,1978年。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明嘉靖黄釉盘,见大英博物馆网站,藏品编号:PDF536

2122 清雍正 黄釉杯一对

口径:8cm 高:4.5cm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来源:北欧藏家旧藏

赏析:此对杯撇口,弧腹,圈足。内壁及底足施白釉,外壁施柠檬黄釉,底足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造型秀巧,胎质坚洁,轻盈灵透,釉色莹润淡雅,釉面光洁亮丽,神韵雅致俱存,不失为雍正颜色釉之隽品。

黄釉始见于明代初年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历朝皆有烧造。明清时期,黄色为皇家专属,对于黄釉瓷器的管理更是十分严格,不得僭越。雍正时期黄釉烧制水平较高,以匀净、不事雕琢之美闻名于世。黄釉杯,于清代称为钟。《清档》中有与此黄釉小杯相同或相类器的记载:“(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茶房笔帖式金大鹏送来黄瓷碗样二件、黄瓷钟样一件,内大臣海望看过。着将黄瓷碗、钟交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赐转发江西烧造瓷器处...”

2121 清光绪 米黄釉暗刻龙纹碗

口径:12.8cm 高:5.9cm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

来源:文物商店旧藏

赏析:此碗撇口,弧腹,圈足,胎薄体轻。外壁施米黄釉,釉色鲜艳透亮,均匀雅致,暗刻云龙纹饰,龙纹姿态矫健,气势凶猛。刻工细致,线条流畅,内壁及底足内白釉,底以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

2118 清光绪 粉青釉八卦琮式瓶

高:27.5cm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

赏析:琮式瓶为清代官窑的经典器型,是从宋代起,仿照商、周玉琮加以变化而烧成的一种特殊器型。官、民窑均有烧制,清代乾隆朝以后成为官窑的传统器形,底圆体方,暗寓天圆地方之意。其外壁有素面和堆贴八卦纹两种装饰之区别,后一种亦称“四方八卦瓶”。
此器为光绪时期制品,全器满施粉青釉,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釉层凝厚纯净,色泽清新,自然古雅。整体风格端庄大方,古朴典雅。

2125 清光绪 粉青釉八卦琮式瓶

高:27.5cm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

赏析:琮式瓶为清代官窑的经典器型,其外壁有素面和堆贴八卦纹两种装饰之区别,此件拍品的装饰纹及为后者,亦称“四方八卦瓶”,是从宋代起,仿照商、周玉琮加以变化而烧成的一种特殊器型。全器造型比例匀称,瓶短颈,折肩,长方体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外壁表面有开片,釉面肥厚滋润,瓶腹模印八卦纹,纹样清晰工整,底落“大清光绪年制”款。既得宋瓷之韵,亦兼具清代官窑色釉之美。

2126 清光绪 粉青釉贯耳瓶

高:30.5cm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

赏析:本品四方,为扁方形瓶体,直口,长颈溜肩,颈部两侧各饰有一方形管状贯耳,溜肩,下腹略鼓,腹部前后有凸起桃形纹样,底承圈足,底心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整器胎体厚重,圈足平实,属光绪官窑精品。

贯耳瓶流行于宋代,其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乾隆时对原有的贯耳瓶在器形及装饰上进行改造,称为"四方杏元双管瓶",深受乾隆皇帝喜爱,遂成官窑经典,历朝均有烧造。光绪朝时,四方杏元双管瓶也多有烧造,窑变釉者居多,粉青釉者较为少见,如本品这般淡雅隽永,端正挺拔,釉面莹润如凝脂,朴素大方,以釉色为饰,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技巧。

2124 清乾隆 松石绿地白花缠枝花卉纹盘

直径:19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来源:Woolley&Wallis2020.05.15lot85

赏析:“松石绿”釉为清雍正朝创烧的一种绿釉名品,呈淡绿色,柔和悦目,宛如天然的绿松石色泽,故名。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经低温二次烧造而成。乾隆朝松石绿釉应用较多,器型多见梅瓶、胆瓶、撇口瓶、锥把瓶、灯笼瓶和笔筒等。此盘通体施松石绿釉,釉色瑰丽光洁,于青翠釉面绘白色缠枝菊纹,勾描流畅,色彩素雅,工艺精致,保留至今,弥足珍贵。

2123 清 松石绿地花卉纹双耳尊

高:27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赏析:瓶撇口,圆肩,颈部饰如意耳,鼓腹,圈足。通体施松石绿釉,清丽淡雅。青翠釉面以白彩堆画,色彩素雅。器身饰宝相花纹饰,配以细密的缠枝,笔法勾描流畅。松石绿釉,清雍正时创烧,因与绿松石色泽相近,故得名。此瓶器型秀雅,釉色别致,釉面晶莹,工艺精致,端庄高贵,底落“大清乾隆年制”款。

2129 清雍正 胭脂红釉碗

直径:9.6cm 高:4.6cm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赏析:本碗敛口弧腹,线条流畅,胎体轻薄,俊秀怡人,碗外壁通施胭脂红釉,色若绛霞。碗内壁及底施白釉,釉层莹润白皙,底书“大清雍正年制”款,字体端庄规整。本品光素无纹,单以釉色之纯美取胜,返璞归真,堪称胭脂红之代表。

2130 清光绪 胭脂红釉碗

口径:12.5cm 高:6cm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

来源:文物商店旧藏

赏析:此碗形体周正,隽美端庄,胎壁均薄规整。敞口,弧壁深腹,底承圈足。内壁及底施白釉,冰清玉洁,底心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外壁满施胭脂红釉,釉水均匀,发色较为艳丽,有霁红釉之韵味,并散发出胭脂红釉特有的温雅含蓄之美,为晚清官窑少见的品类。

2134 清 胭脂红釉碗

口径:13cm 高:6.9cm

款识:清华珍品

来源:文物商店旧藏

赏析:此碗敞口,外壁施胭脂红釉,内壁白釉,底落“清华珍品”款,清华珍品款识传为圆明五园之清华园的订烧瓷器,传世量较少。

2128 清嘉庆蓝釉描金夔龙纹井字洗

直径:6.9cm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

赏析:洗呈四方倭角,洗内凸起四脊成井字形。线条利落大方,胎体端重,造型古朴凝练。通体施祭蓝釉,釉面肥腴,匀净光润,宝光内蕴,瑰丽璀璨。釉色素雅,随纹饰凹凸而深浅不一,富有流动之韵律美,尽显单色釉纯净至美之魅力。外壁四面描金饰两条相对夔龙,龙身抽象卷曲,龙首相对,纹饰仿自上古青铜器,神秘古朴,端凝肃穆,与幽菁静穆之蓝釉相得益彰。

2136 清 孔雀绿达摩座像

高:22.5cm

赏析:达摩浓眉虬髯,双眼圆睁,嘴唇微启。身披宽大袍服,赤足而坐,前身微曲,双手置于左膝,身披长袖宽衣,袒胸露乳,流露一派虔诚、豁达之态,左腿支起,袖中双手搭于其上,衣下露出的赤足,表现达摩参禅的艰苦。坐像仪态自在舒展,衣纹垂绉自然。尤其是面部神情的刻划最为传神,肃穆沉思简略显悲悯,整器施釉肥厚,釉面莹润如玉,胎釉浑然一体。

2036 清乾隆 白釉仿定螭龙纹盉壶

高:21cm(带座

赏析:该件瓷盉圆口,深腹,下有三袋形足。盉颈有鋬,应为固定器盖所用。器身前有一管状流,后有兽首鋬。颈部饰兽面纹一周,近腹底部饰出棱双弦纹,用于勾勒出犹如传统青铜盉的底部轮廓造型,强调袋足的设计特点。该器造型仿自商周青铜器“盉”造型,《说文》中提到:“盉,调味也。”王国维《说盉》:“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和之而注之于爵。”玄酒即水。青铜盉作为酒器,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中,是帝王将相和贵族阶层在宴饮时的器皿。

在众多的传世品当中,以青花作品最为多见,而如此白釉者少见,且本器白釉胎质致密,釉色透白,整器造型规整,釉色、塑形俱佳,古韵十足,实属白釉仿古之精品佳作。今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康熙白釉暗刻回纹盉,装饰手法与拍品相近,可作参照。

2037 清乾隆 白釉模印夔龙纹瓶

高:20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赏析:瓶扁圆海棠口,直颈,折肩,弧腹下收,圈足外撇,底部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整器身扁圆,四面倭角,内外施白釉,洁白肥润,釉质温和,釉面波浪起伏,折光粼粼。肩部饰花卉纹,腹部模印夔龙纹,秩序满布。细观,器身洁白肃穆,莹素如雪,古朴雅致

2033 清 仿定窑白釉模印龙纹盘

直径:18cm

赏析:盘敞口,弧形浅腹,矮圈足,盘形秀气典雅,胎体厚薄均匀。通身饰白釉,釉面光莹润洁,盘心模印海水龙纹,龙身线条流畅,张牙舞爪,苍劲有力。外壁模印缠枝花卉纹,釉面开片均匀。整器纹饰布局对称,图案工整细腻,釉色纯正匀净,雅致秀丽,韵味悠长。

2031 清康熙仿定窑花卉纹斗笠碗

口径:19cm 高:7cm

款识:成化年制

赏析:此碗作斗笠式,敞口,斜壁,小圈足,造型轻盈灵秀,洗练简约,胎质缜密,质坚纯净。通体罩施白釉,釉色纯净洁白,釉面光润似玉,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碗外壁暗刻缠枝花卉纹饰,精美大气。斗笠碗始见于五代,其后多有延烧,此碗乃康熙时期仿古之作,整体造型典雅庄正,简约而不失气度,釉色及造型皆仿古而为,当为康熙一朝追摹古风之佳作。

参阅:清康熙 仿定窑白釉划花海水双鱼牡丹纹笠式碗 故宫博物院藏

2038 清 白釉刻花棋子罐

高:7cm

赏析:本罐之形,或基于早期围棋盖罐,加以变化而精进。罐通体施甜白釉,釉面平滑光润,釉色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直口,鼓腹丰肩,圈足,通体暗刻缠枝花卉纹,同形罐例,亦极罕见,类例可见甜白釉品,饰暗花,目前所知均无盖。

参阅:明永乐 甜白釉划缠枝莲棋子罐香港苏富比1999年秋季拍卖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罐 上海博物馆藏

2032 清 白釉暗刻花卉纹大盘

直径:34cm

赏析:本盘口微敞,弧壁,圈足,盘形硕大周正,盘胎质精实细密,以手轻叩,铮铮作响,外底露胎,以手轻抚,滑腻彷佛婴儿肌肤。盘内外壁通施白釉,釉层肥厚,釉色闪青。盘内外壁皆暗刻缠枝花卉纹,整器纹饰刻划刀法极为纤细,个别细节还需迎光而视,才可一睹其真容,不由得使人赞叹匠师之妙手。

2035 清早期 德化窑压经炉

口径:13.4cm 高:6.5cm

赏析:德化炉可与宣德炉相媲美,不仅具有宣德炉的气质精神,又有陶瓷材质的温和与柔美。拍品唇口外翻,短粗颈,鼓腹略下垂,腹两侧对饰蚰耳,圈足厚实,通体施以乳白色釉,光素无纹,釉色洁白似脂,圈足露胎无釉,胎体坚实洁白,迎光可透,造型精致小巧,又不失端庄之姿,线条唯美大方。

2039 清早期 德化窑白釉出戟花觚

高:42cm

赏析:花觚撇口,筒腹,圈足外撇,中部有四道出戟,其间印回纹,上下各饰蕉叶纹。通体施洁白紧致的白釉,仅足圈处露胎。瓷质花觚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器,主要流行于明末清初,尤以清顺治、康熙时期为盛。在器形上,顺治多直斜腹,康熙多见微鼓腹,而上广口,下凤尾则是一以贯之;在釉种上,清初花觚以青花和五彩器为主。

2029 清 德化窑麻姑献寿摆件

高:62cm

赏析:此瓷像以麻姑较为典型的拜寿形象出现,只见麻姑面如满月,略带微笑,一手微抬,一手握灵芝,似小步而行。一灵鹿顶花篮依于旁,仪态柔美端庄,喜气洋洋,整个雕像以德化窑烧制而成,瓷质洁白坚硬,色泽莹润,造型自然优美,装饰细致入微,是祝寿喜庆的馈赠重器。

2030 清 白釉碗一对

口径:9.4cm 高:5cm

2034 清 白釉锦地纹盖碗

直径:11.2cm 高:8.5cm

关注慈成拍卖公众号,即可抢先查看电子图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9 20:28 , Processed in 0.0137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