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朱自清逝世72周年,重读他笔下的经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3 03:24:5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文华 于 2021-8-13 03:26 编辑

纪念朱自清逝世72周年,重读他笔下的经       2021-08-12 21:00                    

     1948年8月12日,我国著名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因病逝世。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一篇《背影》至今仍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跟随小K一起重读他笔下的故事,品味经典的味道。

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
其二,览胜记游散文。朱自清先生擅长在览胜记游散文中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其三,书怀抒情散文。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即兴书怀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
其四,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先生是一位热爱思考和探索真生真理的作家,他喜欢把一些人生感悟写下来与读者分享。他所分享的感悟多从实际出发,不虚不假,仅用简单的辞藻尽量向读者展现自己的感受。如他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将人生的诸多体验和感悟,娓娓道出。
其五,指摘时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个较为平和的人,他对时事政治往往尽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时势有时候也会逼着平和的人写出“浮躁凌厉”之文,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批判落后社会现象的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等。揭示社会潜在的问题和四伏的危机的有《论不满现状》《论且顾眼前》等。
《背影》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学生时代,大家都学习过朱自清的《背影》,文章用简单的语言把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不已。其实朱自清在当时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朱自清的父亲曾任徐州烟卖局局长,却在48岁时事业赋闲在家,心情自然郁郁其中。在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左右下,凭着与扬州八中校长的私交,未与儿子商量下,径直取走了儿子朱自清当月的工资。
朱自清因此事愤然离职,辗转多地任教,父亲因为他的这种敌对非常生气,父子二人的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后来朱自清也想过与父亲和好,但板正庄重、不苟言笑的父亲始终拉着脸,对朱自清爱理不理。
1925年,朱自清转到北大执教后,却意外收到了父亲的信,就是《背影》中引用的话:"我(父亲)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因为这封信,朱自清不禁回忆起八年前自己考入北大后,父亲在南京浦口火车站为他送行,拖着肥胖的身体为他买橘子的情形。忽然觉得父亲其实是疼爱他的,只是放不下家长的威严罢了。
于是,朱自清感而提笔,当即写下《背影》,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
《荷塘月色》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他的比喻, 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 但又在情理之中, 贴切自然。
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色》中, 共运用了“日日(走过) ”、“渐渐”等叠词 25 个26 次, 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均匀”、“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在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中,有许多文字情感丰富、隽永真挚,值得一再品读:
1、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朱自清《沉默》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朱自清《匆匆》
3、只剩飘飘的清风,只剩悠悠的远钟,眼底是靡人间了,耳根是靡人间了。——朱自清
4、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楹联》
5、我的时间就在这纸与笔,思维与字迹快要接触的那一刹那匆匆而过。——朱自清

6、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朱自清
7、只有不可知,不可得的,才有人去追求;你若将所有的尽给了别人,你对于别人,对于世界,将没有丝毫意义。——朱自清
8、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3:16 , Processed in 0.0081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