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个日本人一来,八路军一处根据地差点丢掉,彭总:他很厉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6 04:42:1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这个日本人一来,八路军一处根据地差点丢掉,彭总:他很厉害                                                         2021-08-25 09:08                    
                          1942年到43年,是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洋洋得意的时期,他们跟八路军交手的过程中扳回了一局。
在那之前,华北各抗战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39年日军就开始重点围剿八路军。40年彭总搞的“百团大战”把鬼子打懵了,抗战军民扬眉吐气,可敌人随即疯狂报复,尤其是大战犯冈村宁次到华北后,各根据地损失很重,其中冀南根据地差点丢掉。
1941年7月,斗不过八路军的华北日军司令官多田骏被调离,换上了日本陆军大将冈村宁次。冈村诡计多端,是八路军的大对头,连彭总都说过:“冈村这个家伙,是很厉害的一个人……老练得很,是历任华北驻屯军六个司令官里最厉害的一个。”(见《彭德怀全传》)

彭总和朱老总
宏观来看,抗战中敌我双方对广大农村的争夺决定着最后的胜负,这一点毛主席在38年的《论持久战》中讲得很透彻了。日军也很重视对乡村的控制,可他兵力有限,华北太大,按下葫芦起了瓢。
冈村在东三省跟抗日武装交过手,他把对付东北抗联的那一套搬到了华北,还偷师八路军的战术,跟我们抢农村,一开始确实占了便宜。
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冀南根据地机关(分冀中和冀南军区)差点被包了饺子。日军来了3个师团、2个旅团的兵力,还有3万伪军。如此大的行动,八路军情报工作效率很高,事先居然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冈村宁次
原来冈村为此精心策划了半年之久,从远处调来大部队,深夜到达,拂晓发起攻击,冀南根据地被打得措手不及。
八路军以为这次“大扫荡”和以往一样,日军受补给、运输条件的限制,撑不了几天。谁知冈村准备很充分,调来上千辆汽车,攻势持续了三个月之久,从河北一直扫到山西。“五一大扫荡”后,冀南根据地大部丢失,抗战军民灰心地说:“流血拼命抗日,白白辛苦五年。”
提起冈村,冀南根据地的老八路们会咬牙切齿地说:“这小子太阴,真是个恶魔”,“又阴又毒!”冈村的阴毒可不止这些。

河北平原
八路军129师骑兵团也在那次大扫荡中损失惨重。鬼子按照冈村的指示,扫荡结束后立刻强征老百姓建炮楼、修公路、挖路沟。路沟深一丈、宽一丈,人马过不去,切断了村与村之间的联系。
以前鬼子搞的“铁壁合围”也这么干,八路军有办法对付。不过冈村改变了战术,之前鬼子钻在炮楼里不出来,现在冈村命令他们采取攻势,天天上公路巡逻,往村子里窜,给八路军的运动和集结造成困难。
冈村和他的参谋们研究了八路军的战术,开始学我们打仗。我军夜战厉害,鬼子也搞起了夜袭;八路军化装行动,鬼子也成立了便衣队。便衣队经常在汉奸的带领下偷袭我根据地机关,威胁不小,后来被我军针对性反击,他们就占不到便宜了。

日军在巡逻
由于伪军战斗力差,冈村还搞过几次阴招,让鬼子穿伪军的衣服出击。八路军一开始吃了点亏,随后通过事前侦察对方的生活习惯等特征,采取对应的战术,打了两回伏击战,鬼子就不装伪军了。
冈村听说八路军在游击区设立“两面政府”,他就派出汉奸密探,晚上四处活动,谁家有陌生人说话,谁家夜里烟囱冒烟,都有人跟鬼子报信。
敌人在抗战家属和积极分子的家门口挂了红灯笼,八路军交通员找人联系工作就不能走正门了,得翻墙进去。
对八路军来说,实际控制的地盘是根据地,鬼子占领的城镇是沦陷区,中间区域是游击区。
“两面政府”在游击区。抗战初期,日军为控制中间区域,沿用旧社会的保甲制度,各村设保甲长,负责征收粮款、组织劳役等。区乡设维持会,保甲长听维持会的。
保甲长都是有一定根基的本地人,拖家带口的,大多数都同情抗日军民。经我党宣传教育,他们变成了“两面派”,白天给日本人办事,晚上帮助抗日武装。

敌伪
冈村明白,纯军事手段解决不了问题,就用上了最阴毒的一招,偷师八路军的“法宝”,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手段跟八路军争夺乡村。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是八路军对鬼子任命的区乡公所伪职人员及伪军采取的政策,以教育争取为主,对顽固分子采取强硬手段迫使其支持抗战,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不干涉八路军的行动,不给鬼子通风报信。

八路军和老乡
1942年,鬼子在华北搞的“治安强化运动”中,没有一味使用武力,而是想法子拉拢人心。比如他们对村民说,皇军“不打老百姓,专打八路军”,强迫抗战家属给亲人写信,说如果你们再不回来,日本人就要杀我们了。
鬼子对抗日积极分子照样烧、杀、抢,对其他老百姓却很和气,还送粮食慰问,往孩子嘴里塞糖。伪军也假惺惺地跟老乡们套近乎,还进村打扫卫生。这样一边震慑,一边示好,有些老百姓就觉得鬼子和伪军也不坏嘛。
如果不听鬼子的话,他们就天天上门骚扰,搞得老乡们庄稼没法种,日子没法过,最后不得不变成鬼子控制的“爱护村”。然后鬼子发良民证,组建“保甲自卫队”巡逻、打更、站岗放哨,八路军连晚上都不容易进去了。

日军碉堡遗址
敌我双方中间区域逐渐被鬼子蚕食,“爱护村”越来越多,八路军的活动越来越困难。
老乡们并不是不想抗日,但是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活下去才是最要紧的。甚至根据地附近的老乡救助八路军伤员的时候,也劝战士们说,“鬼子的势力太大,拼不过就忍了吧。”这也难怪,当时鬼子的炮楼都快修到八路军的地盘了。山区还好说,平原地区不搞地道战能行吗。
起初八路军对鬼子战略战术的转变准备不足,在1942年夏季以前非常被动。那么,八路军就没有办法反击了吗?当然不会。鬼子再装友善,终归是侵略者,没有老百姓的粮款是维持不下去的。

八路军伤员
鬼子在“爱护村”征收的粮款比八路军多得多,遇上旱灾、蝗灾也不会减收。为了修路、修碉堡、挖沟,敌人拆掉大片民房,毁耕地、抓劳工,耗尽民力。“爱护村”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鬼子为加强对乡村的控制,强迫村与村、户与户互相担保,一旦出事,保甲连坐。这看着是不是很眼熟?估计冈村知道商鞅变法。
可鬼子这样折腾,保甲长的工作也不好干。
如抗战时的小说《爱护村》讲述的一个名叫张鲁的保长,为应付征粮抓丁的工作,挨了日军不少打,天天挨家挨户地跑,“像传教的样子,劝说每个人”。张鲁受够了这种生活,想撂挑子,但鬼子不准他不干。这是很多保甲长的真实状态。

八路军骑兵
1942年2月,我党注意到日军蚕食政策带来的危害,要求各根据地重点开展敌伪工作,瓦解“爱护村”。彭总和前指参谋长左权也在研究冈村的战略战术,于同年5月提出了“反蚕食指示”。可惜左权在接下来的反“扫荡”战斗中牺牲,没能看到反蚕食的胜利。
八路军的做法是加强敌后工作。在敌人准备蚕食的地区发动群众,展开反奸细斗争,让汉奸密探无法渗透;在已经被蚕食的“爱护村”,派游击队小组渗透,实施一文一武两手策略。
“文”的是号召群众开展反资敌、反抢粮等活动。“武”的是秘密抓捕、挟持保甲长及伪职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迫使其就范。对一些罪行严重的伪职人员,抓到就处决。

八路军小战士
比如鲁南军区,1943年初派游击队一夜间抓走100多名保甲长,带到根据地开会,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决定暗中支持抗战,只有4、5人提出辞职。保甲长夹在中间也很难受,所以我军允许其保持中立。对支持抗战的保甲长,允许他们继续向鬼子缴纳少量粮款,并提供一些过时的或者价值低的情报。
鬼子跟土生土长的八路军比策略、争夺农村显然是“班门弄斧”。很快,很多“爱护村(八路军称之为维持村)”悄悄转变为八路军控制的“基点村(又叫堡垒村)”,日军还茫然不知。
期间,冀南有一批干部到北方局学习,彭总问,敌人封锁那么严,你们怎么过来的?干部们说:“是从‘维持村’过来的,我们在那些村子里还能召开抗日会议呢。”
1943年到1944年,日军在华北的保甲制度及“爱护村”逐渐瓦解,控制力不断萎缩,被迫集中兵力退守其核心占领区。这场争夺农村的“暗战”,鬼子完败,冈村宁次也没辙了。
参考资料:《八路军战史》、《中国骑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00:18 , Processed in 0.00771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