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最俗里俗气的一首诗,通篇大白话,却揭示了人生哲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1 18:57: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最俗里俗气的一首诗,通篇大白话,却揭示了人生哲理                                                         

2021-08-14 04:23                    


众所周知,苏轼是个有名的吃货,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东坡肉”应该算是他发明的最知名的一道菜。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曾为此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名为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诗歌开头三句写的是烹饪前的准备。
先把锅洗干净,然后放些许水,接着再生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使是煮饭也是如此,苏轼显然深谙此道。
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火候的掌控。
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炖这肉,慢慢地等火候足了,肉便也熟了。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淡定从容的姿态,这样的悠然形象一般厨子可比不上。

紧跟着的“黄州好猪肉”四句写的是大家对猪肉的态度。
当时的猪肉很便宜,价贱如泥土,富贵人家自然是看不上,可是贫困人家却不会煮。
这在苏轼看来简直是暴殄天物。
这四句不仅写出了他对贫者不解煮的惋惜,更有一丝为自己解锁猪肉的吃法的得意之情,这样复杂的心态,若非吃货,还真无法体会。
最后两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猪肉的喜爱。
早上起来就吃两碗,自己吃饱了就好,管别人说啥呢。
吃货的本质暴露无遗。

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东坡肉的煮法,和诗人的喜爱之情,其实另有深意。
当时的他刚经历“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公元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依照惯例,上了一封《谢恩表》。
然而就是这封《谢恩表》被人揪住了小辫子,说他目无朝廷,愚弄君上。
当然,仅凭这份表,自是不能拿苏轼怎么样。
后来这些御史又从他过往的诗词中翻找罪证,经过四个月,终于找齐证据,于是这些御史便联名上书弹劾苏轼。
皇帝大怒,派人捉拿苏轼进京。
苏轼一押到京城,便被投入监狱。
当时李定、舒亶等人欲置苏轼于死地,皇帝摇摆不定。
幸而苏轼的政敌王安石为他求情,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让苏轼幸免于难。

只是死罪可逃,活罪难免,最后苏轼还是被贬到了黄州任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毫无实权的职位,对于有志之士而言,该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
而苏轼的伟大之处,也正体现在他被贬谪之后。
刚到黄州的那段时间,是苏轼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候。
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这对从前日子还算顺遂的苏轼来说,是何等的艰难。
但他却没有因此消沉,还有闲情逸致来发明东坡肉,这样的大心脏,世所罕有。

而他在烹饪东坡肉的过程中所展现的那种从容淡定的姿态,也是他面对困境的真实写照。
他这不仅是在教人做东坡肉,更是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在他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美味的背后,我们仿佛可以穿越千年,看到他那不屈的灵魂,就像他在穿林打叶的风雨中,竹杖芒鞋,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
虽然这首《猪肉颂》看上去俗里俗气,通篇大白话,但它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与那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便是苏轼的高明之处。
他是一个吃货,也是一个文人,但他更是一个智者。
他在逆境中的那份淡然从容,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毫不褪色,而这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0:39 , Processed in 0.0076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