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70岁老妇讲出其中秘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20 04:08:5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70岁老妇讲出其中秘密                                                         2021-09-11 16:33                    
                          

“妻者,齐也。 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丈夫死了只能守寡,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就是一道精神上的枷锁,桎梏了古代女子的思想,并且让她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之事。
按照性格要求来讲,这样的女子不失为贤良淑德之人,前提是在女子主观愿意的情况下,如果在无奈情况下被迫有此举有失人道,但古代的“寡妇”仍然坚持一辈子不再嫁。那么是何种原因让她们如此坚持呢?70岁老妇讲出其中的隐私。

古有烈女标榜于世 宋朝之前,女子虽然地位较低,但对于个人婚姻上并没有说丈夫死后女子就必须守寡,寡妇如果遇到可心之人,或者因为无法独立生存下去仍然可以再嫁他人。但在传统的思想上,还是认为女子从一而终才符合女子的行为标准。
于是,一部《烈女传》出台了,里面介绍形形色色的女子,如何对爱情忠贞、如何守住节操等故事,感动着男人的心,也为女子做出了榜样。《烈女传》中有一则故事,是讲三国时期夏侯文宁之女的故事,成为了烈女中的典范。

据说夏侯文宁之女嫁与丈夫曹文叔不久之后,曹文叔去世,夏侯家族便想让她再嫁以拉拢朝廷努力,但夏侯之女死活不从,以剪双耳明志。后来曹家被灭门,夏侯文宁便把女儿绑了回来逼她再嫁,结果他女儿又割去了鼻子,夏侯文宁一看女儿如此坚决便由她而去。但夏侯令女的故事却流传开来。
司马懿知道此事后,“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曹氏后,名显于世。”因此很多守寡的女子、没有其他非分之想的,便把这些烈女作为了自己的学习榜样,没有所求,就守寡不嫁,还能留下一个好名声,这就是70岁老妇讲出的个人隐私想法。

贞节牌坊养老保障 贞节牌坊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或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的女子而修建的建筑,她们的行为非常符合当时统治者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用贞节牌坊来标榜她们的个人事迹,在如此的宣扬下这些寡妇成为了道德模范,并让其他女子争相效仿的一种思想管理手段。
因此,在古代,上到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谁家要是有了贞节牌坊那将是无上的荣耀,世世代代传颂下去,成为家族中光辉的历史。像那些守寡几十年的老妇,无疑会成为贞节牌坊的受益者,她们享受的不只有名声,还有相应的奖赏。

寡妇生活不易,如果得到官府的认可,官府会给她们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对于她们来说这就是一份额外的收入,在名利双收的情况下,很多寡妇都会选择守寡,即使有心怡之人也不为所动,能够造福子孙的事又怎么会半途而废呢。这也是她们的隐私想法之一。
人言可畏谨言慎行 “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别人的追捧下,你是石头也会把你说成金子;如果你得罪了某人就会不断拿坏话编排你,之后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总之就是告诉人们人言可畏,做好事可能没那么多人关注,一旦做了坏事就会传出千里,这是人类思维的惯性。

俗话说得好,寡妇门前是非多,女人死了丈夫成为寡妇,就要更加懂得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否则就会被众人的口水淹死。因此很多寡妇畏惧四周邻里的说词,只能谨言慎行,生怕自己有什么不矩之事成为别人编排的把柄。
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压力下,很多女子甘愿守寡也不愿意再嫁,因为她们承担不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即使有心爱之人也不敢肖想。人一旦过度惧怕一件事情就会想也不敢想,对于感情她们心无杂念,甘愿孤寡过完后半生,心中的一切想法都是她们终生难以启齿的隐私。

靖康之耻重视贞洁 秦汉时期对于女子的贞洁并没有过分的要求,《鸡肋编》中记载:“如民家女子,不用大盖,放人纵观。处子则坐于榻上,再適者坐于榻前。其观者若称叹美好,虽男子怜抚之,亦喜而不以为非也”。这里面的“再適者”就是再嫁的女子,可见在民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回顾汉代的王室,很多女子都多次嫁人:汉武帝的母亲孝景皇后在嫁给汉景帝刘启之前就曾是他人之妇;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卫子夫所生的卫长公主等等,都曾二嫁甚至是三嫁,可见那个时期对于女子贞节并没有那么多的要求。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了呢?

话题要追溯到靖康之耻时期,两位皇帝被金人掳走的同时,也带走了后宫里的女人,这些女人就包括了皇后与公主。在北行的路上这些女人受着非人的虐待,沦为金人的玩物,皇后、公主均未能幸免,很多女子不堪受辱而羞愧自尽,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丑闻。
靖康之耻之后,文人学者们认为这是无法洗掉的污点,尤其那些被侮辱过的女子更让这些统治者感到羞耻。从那之后便对女子贞节进行了严格的管束,南宋理学家朱熹还进一步发展纲常礼教,把“夫为妻纲”抬高到“三纲”第一位,大肆宣扬支持女子守寡,反对女子改嫁。

这一主张大大满足了古代男子的需求,因此在后代的历史上这种主张被更加推崇,从官方角度去颁布守节观念,如果违反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在如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女子想不守寡都不行,很多老妇都是被逼无奈之下守寡几十年。
小结 寡妇也是人,她们为什么能熬到70岁不再嫁,其中的隐私让她们无法对人倾诉,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她们毫无人权可言,多方面因素的压力与影响下,她们只能选择继续守寡,她们活的不是自己,是为他人而活。

那些贞节烈女值得我们钦佩,感情到一定程度时,很多人都会有从一而终的心,清心寡欲的人也有,但这些都是从女子个人主观意识上而产生的行为,如果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守寡就显得有失人道。好在如今的社会已经没有了贞节牌坊的观念,遵从女子的意愿,但作为女人洁身自好终归是件好事,品性如兰而行有德,不是吗?
参考资料:《礼记》《烈女传》《鸡肋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18:40 , Processed in 0.0078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