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墨随笔出——关于“大笔墨”的思考 2021-11-14 21:35
笔墨问题,是古往今来书画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了很多绘画的高深道理。只有真正地理解笔墨,才能发展笔墨。很多画家就是因为没能理解笔墨的精髓,没有将笔墨很好地吃透、吃深,因而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更不用说得到艺术界的认同了。
笔墨不仅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语言,更是一种意境,因此,我认为笔墨有两种:一种是“大笔墨”,一种是“小笔墨”。
微明,中国画,68x136cm,2012年 “大笔墨”以意境为第一性,“小笔墨”以一笔一划变化的丰富性为主体。唐、宋、元时期,山水画家重意境,作品多以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来表现大自然的气象、气度,并且在其中抒发自我的山水情怀。在他们那里,笔墨语言不是主体,而是要服务于作品意度、意境的表达。
比如北宋的画家,无论是布局还是笔墨,或是具体景物的描绘,虽然作品的墨色变化十分丰富,但笔墨技巧与明清两代画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并不求一笔之中包含各种浓淡不一的墨色变化,不在一笔一划中过多地追求笔墨趣味,也不刻意追求一笔之中要极尽笔锋的转折变化,而是追求整个画面的层次感,以及在作品的空间的节奏中体现出来的山水意象。
明清两代,文人画是主流,笔墨成为主体,一幅作品的优秀与否,不在于画题和意境的表达,而在于线条与墨色的传情达意,因此,山水画家往往过于关注一笔一划、一根线条。长线、点线或者块面的线,过分关注线条本身,恰恰忽略了线条的实际作用。
《山西陵川县王莽岭写生》 38x45cm 许钦松 2015年 一根线在一个画面里起什么样的作用,它如同在宏大的交响乐里,一个音符所起到的作用。实际上,“笔墨”汇集了本体价值与作用价值的双重价值,这就是“大笔墨”意识。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去理解怎样地用笔、怎样地调色用墨,这与我说的“大笔墨”意识大相径庭。前者是“形而下”的,“大笔墨”意识则是“形而上”的。
我的山水画重在追求“汉唐意象”的画境营造,笔墨语言则是一种“大笔墨”,笔墨形式有一种“以笔拟刀”的意味。在创作中,我会以综合的眼光看待笔墨传统,以整体意境的生发为原则,以“气盛”为作品生命力的支撑点,弱化明清以来注重笔墨情趣的表达方式,在空间和笔墨处理上强化并张扬汉唐和北宋的博大气象,用心灵和情感去统摄与收取自然物象,并通过笔下的山水符号,着重表现出大自然本真生命的独立精神。因此,我的作品多写气势恢宏的宏大气象,一眼望去往往只见山势而不见笔墨。
其实,我的笔墨就像万里长城的砖石,万里长城的恢宏气势从何而来。我的笔墨重画面境界的生发,而不在于小笔墨细部的变化,但当所有的笔墨聚在一起时,能充分地表达这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气息、精神格调。
长江第一湾北侧之两岸山峰 45×38cm 许钦松 2015年 近十年来,很多人模仿黄宾虹,但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画,结果出来的东西就是很多线条的堆积,甚至是一团乱麻。这就是没有整体的笔墨意识,只盯着一笔一划的小变化。有了“大笔墨”意识的进入,画面整体的气场就不一样。所以,不但要理解他如何画,还要弄明白他为什么这样画。不能去学习皮毛,而是去深研其画外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其精髓,并在自己的画中很好地运用,最终渐入佳境,升堂入室。
*文章来源:《野旷天遥——许钦松的山水艺术》,在网易、腾讯、搜狐、今日头条、百度、凤凰等各大媒体平台搜索“中国封面”,看到历史、看到中国、瞭望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