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魏晋诗人对飞鸟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04:50:1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为何魏晋诗人对飞鸟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2021-12-15 09:30                    
                                       

“飞鸟”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盛行的原因也多是因为“飞鸟”往往寄予了诗人本身浓厚的惆怅之情或者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就是个乱世,故出现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并不足为奇。那么在魏晋诗人的陛下究竟能看到“飞鸟”意象的什么?
一、“飞鸟”意象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壮大的情怀
1、“飞鸟”本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飞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稍微懂一些诗词的就知道,在海晏河清的统一王朝,比如汉唐这种大帝国王朝,一般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平凡之物,大多都是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东西。
文学上的用词上都是比较华丽的,那些朝代的主要价值观是看文学作品究竟有多华丽,相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在情感,尤其是诗人自己的主观个人情感,就没有这么重要了(现代的一些文学作品类似于汉唐时期的风格,说明我国的实力是较历史上是强悍并且是呈现上升趋势的)。

司马相如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究竟实际的文学底子有多少?可能并没有多少,靠的还是辞藻的华丽和一些生僻字。因为在这个时期的人们大多都是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比较满意,没有太多的负面情感,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所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感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发生了剧变,国家出现了割据的现象,疫病突然兴起,战争军队接踵而至,统治阶级大肆剥削人民,世家大族也加入其中,使得当时广大的劳动群众和一些中下层的统治阶级备受其苦难。
在此种情况下,文学作品就不会像汉唐时期呈现如此辉煌宏大的风格,大多都是以一些平凡之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在的主观感情,毕竟在那个时期,人们需要经历很多事情,起码比和平时期的人们要经历的事情要多得多。
故此,对于人生的感悟、生命的价值、自己的未来和价值的选择都会成为诗人内在情感的一部分,日常的生活没有办法宣泄这样沉重的情感,故会多用诗来表达出来。

除了那个时候,的确有一些人是因为自己的雅兴而作诗,但是诗中的复杂情感必然不会出自这样的雅兴,故此还是以前者为主。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飞鸟”这种平凡之物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诗人的笔下。
比如,《铜雀台赋》诗云:“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公宴诗》中:“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曹植的诗:“游鸟翔故巢,狐死反邱穴。我信归故乡,安得惮离别”等。
在这些诗中,大多出现的都是一些平凡之物,也可以说明诗人的内心情感的确是很丰富。

2、“飞鸟”意象表达出了诗人对于美好高洁品格和政治理想的追求
在魏晋时期,“飞鸟”被频繁地利用,并且用于文学作品中,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还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当时的士人阶层是比较庞大的。这样庞大的士人阶层是之前朝代不敢想的。
汉代正式实行儒家思想的统治方针,对于当时的选官方式都是直接以儒家思想的考核为标准。并不用之前的血缘关系为选官的标准,故此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增强,使得大批的社会中下层民众通过学习儒家思想而鱼跃到社会的统治阶级。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平民皇后以及平民丞相以及一些平民将军,都是可以说明阶层之间流动性较强。故此在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很多的知识分子。

到了魏晋时期,学习知识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遍的价值观,由于之前的战争将一些统治机器摧毁,国家需要重建,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修补国家机器,故此国家在此时期就需要颁布有利于培养人才的一些统治方略,实际上也确实这样做了,故此士人基层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增强。
士大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了自我觉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和秦汉时期的士大夫不一样,秦汉时期的士大夫大多都是遵从王朝的固定行事规律,大多都是遵从皇上的命令,对于一些事情并没有自己的一个主观想法,说到底还是皇权较强,使得士大夫的自我觉醒过程被压制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权被世家大族所制衡,故皇权并不算十分强大,士人在没有较强的政治束缚下,可以畅所欲谈自己的一些感情和观点。包括表达自己对于现有王朝的不满,不愿意做官去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情操的决心。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嵇康和陶渊明,嵇康本身就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中下层,但是他却对当时的晋朝产生强烈不满。“嗈嗈鸣鴈。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愿违。”
《五言古意一首》:“双鸾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抗首嗽朝露,
唏阳
振羽仪;长鸣戏云中,时下息兰池。自谓绝尘埃,终始永不亏。”
这些都是嵇康所写的诗句,可以看出,嵇康认为自己并没有归属感,认为自己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用“飞鸟”的意象来说明,所以可以看出嵇康的诗中大多都是孤鸟的场景,借以来表达自己的孤独。
说明当时的王朝发展并不如嵇康所想,与嵇康自己创造出来的理想社会并不一样。其实这是一种悲剧性的事物发展,嵇康的所学没有办法认同这个崭新的王朝,认为司马炎所提出来的礼教无非就是束缚人们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幌子,并不是自己所理想的美好社会,故此并不同意。

现实中的情境与自己的所想有着极端的差别,莫过于一个人的悲哀,嵇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故此“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嵇康的主张。用一些“悲鸟”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孤独和人生痛苦,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的惯用做法。
二、“飞鸟”意象也可表达诗人对于安宁自由的向往
1、“飞鸟”意象也可表达诗人心中追寻自由的愿望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像嵇康那样,有着足够的决心去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相抵抗,大多数的文人士子都是在乱世中寻求一份自由,能够使自己安身立命的自由,不受任何的束缚。
平民百姓大多没有思想内涵,只会盲目遵循统治阶级的命令,但是文人士大夫有着自己丰富的思想内涵,想要完全认同统治阶级的作为,根本不可能。
故此在统治阶级并没有尽心尽力时,会出现两种人,一种是不认同统治阶级的做法,勇于反抗,但是也会出现不认同却不敢反抗,或者说认为自己的反抗无法给这个社会带来彻底的变化,不会做出任何行动,找寻一块清净的地方,追寻自己心中的安宁和自由。

陶渊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望云惭高飞,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为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的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飞鸟”意象,都是在表达自己对于官场污浊的无可奈何以及安于田园的愿望。“飞鸟”本来就是一种动态的意象,并不像其他老虎,仙鹤的意象那样静态,飞鸟想飞就飞,不用受任何的拘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缺少的、向往的就是飞鸟的自由,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本不容于自由大范围的存在,所以大部分的士人都去山水田园之中寻找自己的安宁和自由。

2、“飞鸟”意象虽然表达了诗人的自由和安宁,但也表达其孤独心境
在很多魏晋的文学作品中,“飞鸟”意象都不是一群一群出现的,而是单只出现的。
比如“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些诗句大多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的孤独心境,这些孤独心境的产生莫过于局势的复杂,以及传统的士大夫集体对于国家兴亡的忧虑。
加上大多数诗人并没有遇见自己的知音,无法诉说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人生规划,渴望寻找到真正的知音但是并没有遇见,对于诗人来说,也是一种孤独。久而久之诗人习惯于孤独的状态,学会在孤独中享受,也就是向往自由。

三、总结
时代的特点往往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反映,文学就是一种较好的反映手段。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此局势复杂的情况之下,文学作品的反映更是有其独特的价值,“飞鸟”意象的频繁使用,也就逐渐成为了人们诉说自己心境的手段之一了。
参考文献:《魏晋南北朝史》 《魏书》 《晋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6:57 , Processed in 0.00802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