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5年,军委连开两天会议敲定元帅11位,为何后来缺一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9 04:43:3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955年,军委连开两天会议敲定元帅11位,为何后来缺一人?                                         

2021-12-28 10:40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国家领导人首次为三军将领授衔,后来为人所共知的“十大元帅”便由此诞生。
  

这十位元帅,是戎马倥偬的军事家,是人民军队的领导者,更是无上光荣的开国功臣。

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图|1955年,毛主席向朱德(左)授元帅军衔(旧照)

这十人均是从土地革命时期拼杀出来的革命先驱,均是抗日战场上的赫赫骁将,均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区指挥员。

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无数的峥嵘与激烈。

至于授衔名单的确定,也是军委经历了两天多番商议考量——比如当年中央军委共有12人,除毛主席之外还有11人,为何开国元帅只有10人?究竟是谁落选,又为何没能评上元帅军衔的呢?

一位将领能否被评为元帅,与他的过往经历是分不开的,而这又与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在这里我们不妨加以简要回顾。

图|红一方面军红一师部分战士合影(旧照)

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鼎盛时有着二三十万的规模,落寞之际也有着四五万的人数。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正式建制的部队有限,南为新四军,北方为八路军,不过除此之外各地仍有不少受我党指挥的游击武装,这也是后来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从初期的十余万部队,到打败蒋介石集团后,解放军兵员规模已达到了五百多万。

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出兵援朝的部队前后也有二百多万,国内同时有着四百万左右的解放军在积极备战。

图|开国大典,解放军受阅部队正在行进(旧照)

可以说,我国的人民军队是一路从血与火中拼杀出来的,这是一支历史悠久、功勋赫赫、能经得起任何考验的钢铁队伍,而这支队伍的核心领导者,就是这十大元帅。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解放军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防需要,需要从正规化、现代化、先进化着手,实行军衔制便成为了极为迫切的一件事,以便更好地进行军队建设,同时对外展开军事交往,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首次授衔是在1955年9月,然而中央关于实行军衔制的考虑,其实早在授衔的2年前就已经“初见端倪”。

《贺龙全传》中有过这样一段明确记载——1953年10月,贺龙率代表团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期间也曾到尚未归国的第九兵团视察。

图|1953年10月,贺龙率领慰问团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旧照)

为了勉励一众指挥员,贺龙发表了讲话,其中就谈到了军衔问题,指出:“不瞒同志们说,军委已内定我为一名元帅了。我知道,这元帅衔是党和毛主席给我的荣誉和勉励,也是无数战友和先烈流血牺牲的结果。”

贺龙的这番言辞,并非是在夸耀功绩,更重要的是抚慰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英灵,让他们这些在外征战的将士,都知晓国家和人民都记得他们手底下每位战士的功勋。

其次,贺龙的讲话也不免传达出来了这样一个讯息——在朝鲜战争结束前后,为解放军各级军官授衔的事项已经在进行当中。

图|贺龙与周总理(旧照)

当然,贺龙所说的“内定为元帅”其实也不太准确,毕竟授衔的评定标准是明摆着的,要参照多个战争时期的卓越贡献与重要资历,同时也要参考现任职务的级别等,谈不上什么内定不内定的。

按照这样的标准,最终所圈出来的元帅候选人基本都是当时的中央军委委员。

1955年1月,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所议定的元帅人选确实也是如此,不过还是和最终版本稍微有所偏差。

首先是关于大元帅军衔的授予问题。

图|工作中的毛主席(旧照,复原上色)

我国军衔制当时是参考的苏联,因此军委成员们认为应当向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也就是军委主席授予大元帅军衔,比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就是这一军衔。

毛主席对这一军衔是抱有抵触情绪的,在这一授衔方案提交中央讨论时,毛主席就曾表示:“苏联有的,我们不一定非要照搬。”

毛主席认为自己就是无产阶级的一员,新中国能有今天,是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付出了无数代价换来的,自己如果穿上大元帅的制服,以后到群众中去也不方便了,反而弄得和大伙生分了。

用毛主席的原话来说:“我就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以后也是要到群众里面去的,不可以拿上大元帅的头衔框住我。”

图|毛主席与人民群众亲切交谈(旧照)

众人见此,只得搁置了为毛主席授予大元帅军衔的提议。同时毛主席还提出建议,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也不参与军衔评定。

按照1954年9月中央政治局决定的中央军委人选,军委主席为毛主席,副主席未设,委员共有11人。

经商议,初步决定为这11人授予元帅军衔,由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起草了著名的“总干衔字561号”文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呈报。

在该文件中,除了后来的十大元帅,小平同志作为军委委员也赫然在列,可从后来授衔的具体情况来看,元帅却从11人变成了10人,小平同志并不在其中,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图|1954年4月27日,中央决定由小平同志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旧照)

原来,总干部处的文件,是上交给中央书记处的,刘少奇同志是当时中央书记处书记,专门负责审阅书记处的最重要一类文件,并呈交给有关各部处理。

刘少奇在看到“561号”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他认为陈毅和小平同志,虽然名义上仍是军委委员,可他们此时已经不在军队里任职,属于非现役人员,所以不应该参与授衔。

刘少奇同志之所以有这一主张,是完全遵从毛主席的指示——已经在地方参与工作的同志不授军衔。

事实上,无论是毛主席还是刘少奇同志,对陈、邓二人并没有任何意见,他们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是好战友和好同志。

图|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在一起(旧照)

至于毛主席这一指示的出发点,也是出于现实考虑,本次授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一支现代化的人民解放军,授衔只是一种形式。

那些在此之前已经从部队离开的干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然不属于军队了,为他们授衔的话,实质意义并不大,更像是一种荣誉。

如果真要对这些同志进行荣誉性质的表彰,那完全可以通过颁授勋章、奖章的方式,而不是授予军衔。

更何况,这种已经离开部队的干部,在数量上怕是不比现役干部少多少,如果把这部分人也加进来,这评授军衔的工作量也太大了。

如果要为他们授衔,这牵动的方方面面,确实太过巨大了。

图|1955年9月,中南海内举行的授衔仪式(旧照)

刘少奇依据毛主席的指示,做出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赞同,认为这是一碗水端平的决定。

毕竟有很多为党立下赫赫功勋的人民功臣,都已经转到了地方上,他们都是不参与授衔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还要为陈毅和小平同志授衔,这难免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的决定,都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政治意义的。

图|毛主席与刘少奇同志共同出席活动(旧照)

小平同志在了解到情况后,也主动向中央表示自己不参与授衔,最终他也就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了,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完全够格评为元帅的。

可是陈毅和小平同志情况类似,此时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未在军队中担任职务,因此刘少奇同志也建议不对他授予军衔,可他为何最后又成为了元帅呢?

这是因为中央征询了当时在北戴河养病的周总理的意见。周总理认为陈毅是一定要参与授衔的,而且一定要授予元帅军衔,毕竟陈毅与他人不同。

图|华东野战军领导:叶飞(左起)、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旧照)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陈毅长期在南方任职,是新四军与华东野战军的代表,新四军当年因为“皖南事变”损失惨重,高级干部基本凋零,硕果仅存的只有陈毅和粟裕二人。

后来的华东野战军又长期以陈毅和粟裕作为主要领导,然而粟裕的资历稍显不足,同时粟裕本人对于授予自己元帅军衔又是坚决推辞的。

这下就让中央领导们犯难了。

评授军衔,必须得考虑到原新四军与华东野战军官兵们的情感,元帅里面最少得有一人是这两支重要军队的代表,这既是对于过往光荣战史的重视,也是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需要。

图|孟良崮战役中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左一)和副司令员粟裕(左二)视察前线炮兵阵地(旧照)

对于毛主席的地方任职不宜参与授衔的主张,周总理是赞成的,然而陈毅这是一个特例,当特别对待。

为此,周总理还专门举了苏联的布尔加宁元帅为例:“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

不得不说,周总理的考虑既合情合理,又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感受,他的这一意见得到了包括毛主席在内所有人的高度肯定。

图|周总理正在作报告(旧照)

因此,原本与小平同志一块主动要求不参与授衔的陈毅,在组织的现实需要中,最终登上了1955年9月27日的授衔仪式,毛主席亲自为他授予了元帅军衔。

至于小平同志,因为长期与刘伯承合作共事,由刘伯承作为中原野战军的代表,是以在当时授衔时,那种军内的现实需要并不那么迫切。

他认为自己还是不参与授衔为好,这也是毛主席指示的重要贯彻,以给各层做一个表率。

图|小平同志和刘伯承的合照(旧照)

其实,当时还有人提议将周总理、刘少奇、粟裕等人评为元帅衔,前两人以“功勋、资历、级别”来说确实堪当其评,可二人此时业已不在军队里任职。

周恩来同志是国务院总理,刘少奇同志则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二人作为国务院与全国人大的最高领导,更应该以身作则,因此二人都主动放弃了参与评授军衔的机会。

再有粟裕,在“皖南事变”以前,他的资历相对来说是要差上一些的,但是与他后来的巨大战功相较,其实是足堪其任的。

毕竟作为新四军与华东野战军的主要代表,陈毅更多时候并不在军内,多数事务都是由粟裕一手操持的。

图|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旧照)

在五大野战军内,若要说最能打的与最会打的将领,当数林彪与粟裕二人,连毛主席也曾称赞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在1949年9月30日傍晚举行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上,粟裕作为新四军与三野的代表,在毛主席、朱德、贺龙之后,以第四的位次前去掘土。

不过,粟裕和小平同志是一样的,他对于名誉并不是那般看重,毅然向组织坚辞元帅军衔。最后还是毛主席亲自发话,授予粟裕大将军衔,且必得是大将第一人。

粟裕得闻后,如此感慨道:“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还有后来被评为元帅军衔的罗荣桓,在得知自己被评为元帅的消息后,请求组织把自己的军衔降为大将。

图|毛主席给罗荣桓授予勋章(旧照)

可十分了解罗荣桓性格、资历、战功的毛主席,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坚持元帅中不能少了他这个“老实人”!

1955年9月23日,在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授予朱德、彭德怀等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同日,毛主席根据这一决议,正式向全国发布授衔命令。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将星云集,他们均是为党和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革命元勋,如今将由中央正式为他们的贡献作出一个时代性的彰示。

图|1955年授勋现场(旧照)

排在前面的是朱德、彭德怀等人,虽然已经传出了他们被定为元帅的消息,可如今亲眼见证毛主席为他们授衔授勋,典礼上还是一阵闹天的欢腾与鼓舞。

要知道,在解放军一众官兵的心里,这十人就是战神一样的存在。

正是在他们的英明带领与指挥下,我军与国民党反动派、日本鬼子以及美国侵略者,打得那叫一个大气磅礴,打得那叫一个豪气干云!

只是作为原东北野战军和原中原野战军的与会之人,心中颇有一丝遗憾,那就是他们心中的首长——林彪、刘伯承,二人因病未能出席此次典礼。

图|平津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合影,左起: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林彪(旧照)

至此,十大元帅正式授衔,他们站在一起,仿若是新中国最坚实的砥柱与长城。

关于十大元帅的事迹与故事,那真是太多太多了,可能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笔者也就不一一赘述了,只以美誉雅号以及简短概括来加以缅怀。

朱德,号称“红军之父”,曾任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是毛主席最忠实的革命伙伴,是名副其实的军中第一人,道一声“老总”那是实至名归!

彭德怀,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只这一任便足可功盖史册,更不妨他还有“红军猛师”、八路军副总司令的称谓。

毛主席的那首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便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图|毛主席和彭德怀(右)(旧照)

林彪,号称“红军灵鹰”、“天才军事家”、“常胜将军”,十大元帅里最为年轻之人,曾经的东北野战军当家人,打出过平型关大捷、平津大胜的绝对猛人。

刘伯承,号称“军神”,是足以与斯大林在军事上媲美的一流军事家,与小平同志在抗日战场与解放战争中,共同谱写了许多精彩华章。

图|周总理、彭真、贺龙、陈毅等在观看军事表演(旧照)

贺龙,两撇小胡子最是帅气,人称“贺胡子”,是凭着两把菜刀就敢武装起义的头号猛人,内里却是一片温良,是最能团结同志的好领导。

陈毅,能文能武、能军能政,是新四军与华东野战军的重要创建人之一,是新中国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还曾博得了一个“诗人”的雅号。

罗荣桓,以出众的军政能力著称,是个“死心眼”,极其地讲原则,毛主席曾给与过如此评价:“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

图|1955年9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给徐向前授勋(旧照)

徐向前,被称为“北方帅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曾指挥过著名的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一手打活了山西大局,最是能以弱打强、以少打多,是一员能起到关键大用的战帅。

聂荣臻,以风流儒雅、忠勇敢为著称,毛主席曾称赞:“聂荣臻是个厚道人”,“他是五台山新的鲁智深”,著名作家魏巍1985年给聂帅的祝寿词是这样写的:“一生厚道人称赞,千秋风流一元戎”。

图|1955年,朱德同叶剑英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院交谈(旧照)

叶剑英,以多谋善断、智计百出著称,尤其是在建国后更是成为了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重要砥柱之一,屡屡在军队板荡之际出手安定局面,毛主席曾不吝赞赏:“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不过这里需要明确指出,1955年所评授的“元帅”,和我们印象中的元帅还是有所不同的,它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制式军衔、一种荣誉称号和一种身份象征存在,并不具有实际的权力。

“元帅”这个头衔,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当时人们把军队中那些威望与功勋最高者(“将帅之长”)称之为“元帅”,以此表达敬重,并不是实际的军职。

一直到南北朝起,“元帅”二字才开始实至名归。“元”在古语中有首、初之意,和后来的第一、状元类似,“帅”就是统率军队的人,所谓“元帅”即军中最高指挥者。

这一时期,按照不同执掌,逐渐出现了“天下兵马大元帅”、“某某道大元帅”等,无一例外都是最正统的军内最高指挥者,也是大家印象中的那种大元帅。

“元帅”用到军衔上,还要数16世纪中叶时期的法国,法国国王腓力二世,首次对艾伯里克·克列芒授予元帅军衔,之后一直沿用到了19世纪,渐渐在多国普及开来。

图|攻克柏林后,朱可夫元帅(前排最右)与盟军将领合影前排

其中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作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大家所熟知的朱可夫元帅,就是苏联元帅军衔,为第二级。

众所周知,新中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都是共产主义,而苏联的前身苏俄乃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长久的革命斗争中,苏联也一直在支持着中国共产党。

我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借鉴与学习着苏联的各方面经验。

比如上文就提到过关于大元帅军衔的问题,这也是众人要为毛主席授衔大元帅的缘由,斯大林就是苏联大元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大家认为只有“大元帅”才配得上毛主席。

图|1949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出席斯大林生日庆典(旧照)

只不过解放军和苏联军队还是有所不同的,苏联的元帅之位明显是职衔一体的,可我国却不是这样。

在红军时期,我军就一直倡导人人平等,那个时候部队的最高长官在书面上叫“司令”,平时都是一律称首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党和军队的领导是合一的,维持了“党指挥枪”的这一重要原则。

1955年的授衔工作,只是为了更好地和国际军事相接轨,也为了更好的形成一套军内统属关系,让权责更为清晰,以此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并不是要真的从根本上“大动”解放军。

图|身着65式军服的战士们(旧照)

元帅、大将这两个军衔,在解放军的历史上只存在了十年(1955-1965)。特殊时期到来,军衔制废除,自然不可能再有人被授予。

1988年重新恢复的时候,中央军委经过考虑,最终废除了元帅和大将这两级军衔,只留下上将及上将以下的各级军衔。

图|1988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与授衔的将军们合影(旧照)

这其实也是合理的,自从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很少发生。

和平时期自然也没有了那些能够把战功积累到了顶天的人物,所谓的资历也是一步步在军队里打磨,就算参战也只是局部战争,根本无法建立像开国元勋般的巨大功劳,不授予元帅与大将这两级军衔也在情理之中了。

时光流转,沧桑轮换,共和国的第一代将帅都已离我们远去,成为了历史中的人物,我们只能在影视剧、书籍、革命纪念馆里,看到他们过往的神采。

图|人民英雄纪念碑

哪怕如此,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只言片语,却每次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颤,他们的光辉形象一直鼓舞着我们前行。

先辈英雄自当铭念,身为后辈的我们,也当秉持着第一代共和国将帅的伟大精神,矢志不移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奋发图强,让后来人看我们时,道上一句:不负先人,守业有成,继往开来。

向伟大的共和国缔造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8 09:48 , Processed in 0.0094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