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向世界传递自己的声音?抗战时周恩来这样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0 03:23:0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如何向世界传递自己的声音?抗战时周恩来这样做

2021年12月11日 22:33:15
来源:浩然文史



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

能否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发出正确的声音,是宣传工作面临的两大任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再度携手抗战。但这看似“大度”的背后,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国民政府对中共采取步步紧逼的态度,使身处“陪都”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受到各种打压与封锁。如何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尤其是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共抗战的决心与事迹,对中共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
一、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正如后来进入延安进行实地调查的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来没有哪个政权比“红色中国”更令人感觉神秘,这一年是1939年,对于斯诺来说已经是第二次进入延安了。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到全面抗战的第三个年头,但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中国共产党依旧保持着一种“神秘感”。事实上,自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各地的偏远乡村和山地,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为“生存”下去而奔波,国民政府也在有意封锁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消息,这就使国际社会对中共几乎是毫无了解。

斯诺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在舆论层面却对中国共产党一直采取打压、封锁态势,依旧对中共处以封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将自己的正面形象与抗战决心传递给世界各国,成为中共中央十分关注的问题。早在1936年,也就是斯诺第一次进入延安时,毛泽东便有意通过斯诺来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在接见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莱的时候,也十分注意向她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毛泽东直接对她说:“我们正在寻找友军,中国决不能自处孤立。”

史沫特莱剧照

二、被“封锁”的大后方
由于国民政府是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所以各国使领馆都设立在重庆而非延安。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要想通过正规的官方渠道与各国建立起良好联系,传递我党的抗战形象,必须要在重庆设立机构。
重庆是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中共中央南方局,作为统筹处理大后方一切事务的最高组织机关,由周恩来担任南方局书记,全权负责一切事务。南方局成立后,立即着手在重庆组织成立宣传机构,《新华日报》、《群众》两份报刊先后创办并于大后方发行,成为南方局在大后方进行宣传工作的“尖刀”。国民政府对南方局的宣传活动十分反感,但鉴于此时国共两党处于合作时期,且在重庆有各国外交官随时关注中国动向,因此也只能默认《新华日报》等报刊杂志的发行。

重庆时期的周总理

《新华日报》的主要版面是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事迹,无论是华北的八路军或江南的新四军,抵抗日军的壮烈事迹时常出现在报纸的头版头条。至于一些带有批判色彩的文章,由于无法公开出版,南方局会将其打印成册,挨个分发给驻重庆的各国使领馆人员以及各国驻华记者、对华亲善人士。像毛泽东撰写的《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给各国在华人员手中的。
此外,善于外交活动的周恩来在重庆也通过各种渠道与各国外交人员、驻华记者等保持联系,如曾报道过河南大饥荒的白修德,便与周恩来保持过密切联系。在缺乏正规沟通渠道的情况下,建立密切的私人联络渠道,成为南方局传递中国共产党声音的重要手段。各国记者与社会活动家手中的笔杆子是塑造中共国际形象的关键。除此之外,每逢外国领导人来重庆从事外交活动,周恩来等都会想方设法与之建立联系,向其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与抗日事迹。

白修德剧照

三、于困境中寻突破
在南方局的多重举措下,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得以通过大量“非官方”渠道,尤其是英美记者传递给国际社会。这些信息并不成系统,但却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各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好奇心,使中共一改以往的“沉闷”形象,以自信昂扬且坚定抗战的形象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
1944年,由西方记者组成的调查团冲破国民政府的阻挠赶赴延安,他们一系列的采访调查,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延安的“神秘面纱”,在国际社会上掀起一道巨浪,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抗战事迹被大批量报道。1946年,《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及解放区》正式出版,内容包括22篇延安调查团记者的调查报告。毫无疑问,有赖于记者的新闻报道与《红星照耀中国》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文章与著作,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不再神秘、模糊,反而变得越来越生动、接地气。
文史君说
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坚定抗日的基础上,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从1937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从陕西到华北,从被国民党围追堵截到可以与之平分秋色,靠的就是自己的实力与信心,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用行动证明了一切。
参考文献
刘志远:《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在渝对外工作述评》,《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洪富忠:《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建构——以大后方为中心的考察》,《党的文献》2019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20:39 , Processed in 0.0085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