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周山下红旗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 13:17:0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22-1-1 13:19 编辑

不周山下红旗乱                         2021-12-19 08:57                    

                                       

空中有漫天的红叶,阵前有满地的红军。怒冲霄汉的红军与烂漫参天的万木,使天上地下红成一片。

这两句,从景色写起,勾画出根据地地红,天红,人更红的绚丽图景。正是这红,引出这怒。一红一怒,情景交融。

不周山下红旗乱

文 | 奚仁德

01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中平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平平仄仄(韵)。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平平仄仄(韵)。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六十二字,双调,中调。宋晏殊有“神仙一曲渔家傲”之句,以此得名。毛泽东此词兼用今音押韵。

02

毛泽东的自注,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 ·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 · 周语》: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湮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

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 · 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从毛泽东的自注里,我得到这样的启示: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写法。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读法。

就如同鲁迅所说,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毛泽东引用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诸说不同。三种版本的说法都不同。毛泽东取第一种版本《淮南子·天文训》。

毛泽东为什么要取《淮南子·天文训》呢?因为,他认为共工是胜利的英雄。因为他崇拜英雄,所以他崇拜共工。毛泽东有英雄情结。他要做英雄,他要做共工这样的英雄。

共工死了没有呢?故事中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这是毛泽东的读法。因为,在毛泽东看来,英雄不应该死,英雄不能死。所以,在他的眼中,在他的心中,共工没有死,共工活在他的心中。

我们普通人的读法跟毛泽东的读法不一样。且看我们普通人的读法。

共工没有死吗?肯定死了。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都天诛地灭了,他还能不死吗?

共工胜利了吗?没有。他因何而触不周山?他因“怒而触不周山。”他为何而怒?他因“不胜而怒”。他因不胜而怒,因怒而触不周山。一切皆是因他不胜而引起的呀。又怎么能说他是胜利了呢?他若是胜利了,他还要怒吗?还会怒吗?他喜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去头触不周山而自杀式撞击呢?

共工是英雄吗?天柱折,地维绝。地球都被他毁了,世界都被他毁了。这是一个什么英雄?这是一个破坏旧世界的英雄吗?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读法。

毛泽东之所以说共工是一个胜利的英雄,是因为,胜利就胜利在他把不周山撞倒了,英雄就英雄在他头触不周山,不怕死。

毛泽东之所以崇拜共工,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死的胜利的英雄。

共工是一个什么英雄呢?共工是一个战斗英雄。共工为何而战?“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这也许才是毛泽东崇拜共工的真正原因,核心原因,根本原因吧。

读诗词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读得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第二种境界,读得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进能变通运用 ,巧舌如簧,有一得。

第三种境界,读得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不周山下红旗乱。

词里读它千百度,蓦然颔首,原来崇拜共工有出处。

03

中原大战结束了,蒋介石基本上平定了所有军阀,剩下的对手就剩共产党了。于是,就腾出手来,一心一意剿共了。国民党中央全会定出六个月内消灭革命力量的决议。蒋介石跑上庐山召开湘鄂赣三省主席会议。12月,又到南昌召开剿匪会议。任命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湖南省主席何键为副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调集11个师加2个旅,共10万兵力,采用“并进长追,分进合击”的战术,从吉安至建宁一线,分8个纵队,3个作战区,由北向南压过来,妄图把红军消灭在东固地区。

蒋介石想统一中国的战略部署是,先北伐,后剿共。他认为,军阀的力量强大,红军的力量薄弱。军阀是正规军,红军是土匪军。军阀统一了,红军就不费事了。可是,他不曾想到,他想错了,他轻敌了。由于他轻敌了,他的战略部署也就错了。总司令鲁涤平,副总司令何键,总指挥张辉瓒,根本就是不上数的战将,10万兵力,只跟红军一比一。而对手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林彪,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更何况红军还有根据地,还有人民群众。这就明摆着,仗还没打,就决定了结局。围剿必败,反围剿必胜。

在中原大战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预见到,中原大战一旦结束,蒋介石就会立刻来围剿。而且,由于立三路线的盲目暴动,过早地暴露了红军的实力,蒋介石很有可能会提前结束中原大战。果然,在张学良的支持下,蒋介石确实提前结束了中原大战。

毛泽东早有准备。在蒋介石忙于中原大战时,毛泽东就积极发展红军,到10月份,红军已经发展到了四万多人,地方武装也发展到了五万多人,总人数已经达到10万。根据地也扩大到30多个县,扩展了空间,扩大了战场,留有了游击战,运动战的充分余地。

毛泽东在10月30日的总前委罗坊会议上,就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了诱敌深入,中间突破的战略战术。在敌进攻之前,东渡赣江,两次大踏步主动后撤,集中到宁都县的黄坡、下布地区,从容备战,待机歼敌。

罗坊会议纪念馆

12月中旬,各路敌人在红军的引诱下,深入红军根据地,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围剿军总指挥张辉瓒部被红军12军牵着鼻子走到了根据地的腹部龙冈,成了瓮中之鳖。

193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小布召开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主持大会,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两边的台柱上。右边写的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左边写的是: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作为一副对联,从联律上讲,并非是一副好联。但是,从兵法上讲,这是一条绝妙的兵法。

毛泽东公开亮出自己的兵法,充分表现了毛泽东的自信。可惜的是,他的对手,他的敌人,蒋介石怎么就不认真研究一下这公开的秘密呢?

上联是游击战的法宝,下联是运动战的法宝。

整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就是凭着这两大法宝,与蒋介石周旋,蒋介石就是拿毛泽东没办法。蒋介石玩掉了那么多的军阀,就是怎么玩,也玩不了毛泽东。他玩不了毛泽东,最终,反而被被毛泽东玩掉了。

一个黄埔军校的校长,竟然玩不过一个布衣秀才,真是奇怪了。

奇怪吗?不奇怪。孙子兵法一部书,毛子兵法一副联。一联抵一书,一联胜一书。

第一次反大“围剿”,毛泽东在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总结到:“我们的第一仗就决定打而且打着了张辉瓒的主力两个旅和一个师部,连师长在内的九千人全部俘虏,不漏一人一马。”谭道源闻张辉瓒师惨败,向东韶逃去。于是,我军又乘胜追击,“追击谭师消灭他一半。五天内打两仗(一九三0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一九三一年一月一日),于是富田、东固、头陂诸敌畏打纷纷撤退,第一次“围剿”就结束了。”

蒋介石恼羞成怒,立即又网罗了二十万军队,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总司令,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来势比第一次更凶猛。根据地军民在欢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同时,又充分做好了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准备,誓叫来犯之敌重蹈覆辙。毛泽东的这首词,就是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第二次反“围剿”准备期间写成的。

04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万木:许多树木。这里指龙冈一带漫山遍野的枫树等林木。霜天:这里指冬天。江南天暖,冬天雪少霜多,故称霜天。红烂漫:红光耀眼,色泽鲜明而美丽的样子。这里是形容枫红似火,绚丽多彩的景色。唐吴融《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天兵:同《从汀州向长沙》中的天兵。怒气:愤怒的情绪。冲:上冲。霄汉:指高空。霄是云气,汉是天汉,即银河。《后汉书•仲长统传》:“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矣。”

开头两句,不仅点明了这次战斗的时令是“万木霜天”的冬天,而且描绘了根据地“红烂漫”的壮丽图景:空中有漫天的红叶,阵前有满地的红军。怒冲霄汉的红军与烂漫参天的万木,使天上地下红成一片。

这两句,从景色写起,勾画出根据地地红,天红,人更红的绚丽图景。正是这红,引出这怒。一红一怒,情景交融。

毛泽东诗词读多了,就会有一种感觉,毛泽东诗词里有相同的词,如“天兵”“红旗”“十万”“百万”等,有相似的句子,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万类霜天竞自由”“万木霜天红烂漫”等。喜欢的词,喜欢的句子,反复使用,那又何妨?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雾满:云雾或雨雾遮遍,布满了。龙冈:江西省有七八个龙冈,这里指永丰县南端的龙冈圩(镇),距离县城180里,靠近兴国、吉安等县边界,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中,龙冈河斜贯全境,河畔有350米高的万功山,东面有430米高的黄竹岭。易攻难守。千嶂暗:无数状如屏障的山峦,一片昏暗。宋·范仲淹《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齐声唤:一齐高声呼唤,叫喊。指传告和欢呼。张辉瓒:湖南军阀中何键的得力干将,国民党军18师师长,当时任“围剿”总指挥。

12月30日凌晨战斗打响。当时,龙冈一带正笼罩在浓厚的雾气之中。这个“雾”,既指自然界的雾,又包括人为的烟雾——战斗的硝烟,烘托出战斗的激烈。这个“暗”,既指因雾满龙冈而暗,又指因战斗激烈而暗——直杀得天昏地暗。

漫天大雾,群山昏暗,山势险要,正是杀敌的好地方,好时机。这,艺术地体现了毛泽东部署“诱敌深入”战略的英明,艺术地体现了毛泽东娴熟地运用天时、地利战术的高明。

毛泽东没有写正面交锋的战斗场面和过程,用“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就直接写到了战斗的结局。这,表明毛泽东不但是一位“用兵如神”的伟大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下笔有神”的伟大诗人。

龙冈大捷,是震惊中外的大战,可以写一部书。可毛泽东只写了三句话。这三句,一句设色,两句摹声,便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当时的事实,真是惊人的艺术概括力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二十万军:指敌人第二次大“围剿”的总兵力是20万左右。重入赣:重新侵入江西苏区。风烟:随风扬起,状如烟雾的尘土。白居易《西湖留别》:“征途行色惨风烟”。滚滚:翻腾滚动。来天半:来自半天,从半空中漫卷而来。李白:《茔禅师房观山海图》:“瀑水洒天半。”

龙冈大捷确实把敌人吓坏了。日本的报纸用特大消息报道,说简直像天要塌下来一样。鲁涤平更是胆战心惊地向蒋介石报丧:“龙冈一役,18师片甲不还。”蒋介石惊魂稍定,回电骂鲁:“何胆小乃尔!使为共党闻之,岂不为之窃笑乎?”于是恼羞成怒,又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并且叫嚣:三个月消灭红军。

毛泽东说:敌人的一次“围剿”和它的又一次“围剿”是衔接着的。“围剿”和反“围剿”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情况一次比一次复杂,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二十万军,是第一次围剿的双倍,这是数量。风烟滚滚来天半,这是来势。来势汹汹,风烟滚滚,铺天盖地,黑云压城。

这两句是写敌方第二次大“围剿”的开始情况。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唤起:动员和组织。千百万:虚指,形容人数多。同心干: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干革命。不周山:古代神话中的山名。《山海经 · 大荒西经》:“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水经注》称之为葱岭、于阗二水之限《淮南子 · 天文训》注说在昆仑山西北。这里喻指蒋介石及其统治。红旗乱:革命的红旗,战斗的红旗多得无数。红旗,喻指红军,喻指舞动红旗,指挥红军的毛泽东。

这三句是写我方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准备情况。

“政治动员是反围剿斗争中第一重要问题。”是“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得力措施。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说:“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人民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天时,地利,人和。毛泽东最注重人和。有了人民,不光是有了人和,同时也就有了地利——人民群众居住的地方,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最有利的战场。

蒋介石来围剿,是客场,地不利。毛泽东反围剿,是主场,地利。蒋介石只有二十万军队,没有人民,没有人和。毛泽东除了有十万军队,还有千百万人民,有人和。蒋介石不识天时,想围剿,就围剿。毛泽东识天时,雾满龙冈千嶂暗,就是毛泽东选定反围剿的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蒋介石一素都不素,他不败,谁败?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毛泽东素素俱全,他不胜,谁胜?

围剿与反围剿,对蒋介石来说,是打仗,是拼老命,对毛泽东来说,是游戏,是捉迷藏。

要知胜负究竟如何?且看下一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作者简介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通市诗词协会会员,海安市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海安市诗联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8 13:59 , Processed in 0.0088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