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7年400多解放军被5万多国军围捕,毛主席写了7个字,化解危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6 18:33:5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947年400多解放军被5万多国军围捕,毛主席写了7个字,化解危机                                                         2022-02-25 15:32                    
                                        1947年3月11日,国民党的飞机列阵飞抵延安上空,胡宗南的25万大军也已临近延安城下。一场恶战,近在咫尺。
而此时,延安可以与国民党军队正面一战的只有5000多人。危急之际,毛主席做出了撤离延安的决定。
经过数月的闪转腾挪,毛主席,周总理和任弼时一行共400多人的队伍行进至黄河边。前有黄河,后有追兵,渡河似乎成了摆脱敌人追击的唯一办法。朱德和彭德怀急电,劝毛主席过河,周总理和任弼时也劝毛主席渡河。
毛主席望着湍急的水流沉思了一会儿,却转头对周总理和任弼时说:“我有言在先,不击退胡宗南,坚决不过黄河。现在胡宗南的追兵就在后面,我怎么能渡河嘛。”
随后,队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转战附近的山中。
追兵很快就到了山脚,带头的军官一眼看到了山脚下7个大字。这7个字是毛主席特地留下的。
看到毛主席的字迹后的追击部队,突然停住了脚步。
最终,毛主席一行安然无恙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毛主席究竟在木板上写下了什么呢?为什么敌人到山脚就停下来了呢?接下来,笔者将带你一一揭开这些谜题。

敌强我弱,撤离延安
1947年初,作为解放战争的始作俑者,蒋介石深感战事焦灼。原本3到6个月内解决国共问题的图谋,已经彻底被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士气低落,部队内怨声载道。甚至陆续有部队起义,向解放军投诚。
被形势逼迫的蒋介石,决定打一场大仗,以震军威。
擒贼先擒王。于是,国民党将枪口对准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可此时,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大部分布于陇东和山西一带,可在延安与敌人正面一战的只有5000余人。5000余人,对胡宗南部队装备精良的25万人和蒋介石从西安调防来的100多架飞机,一场恶战似乎在所难免。为了保住胜利的果实,解放区的军民,已经做好殊死一搏的准备。
然而,正当大家枕戈待旦之际,毛主席和党中央却做出了“撤离延安”的指令。一石激起千层浪,延安军民议论纷纷,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这个决定。
这里是共产党的心脏,也是解放军的指挥中枢。它的存亡,关系着全国的革命形势。

为什么要弃城转移呢?
党中央明白百姓和战士们的疑虑以及对延安深厚的感情。为了安抚群众,也为了党的后续工作顺利,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向延安解放区全体人员做了《我们一定能够打胜仗》的演讲。在演讲中,彭老总分析了战争形势和撤离延安的必要性,大大稳定了群众和军心。
为此,毛主席也用16字做了总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言简意赅,一语惊醒老百姓。
3月18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组织领导下,延安军民有序从延安撤出,开始了另一场长征。
仅仅隔了一夜,“西北王”胡宗南的25万铁骑,兵临延安。
然而,原本信誓旦旦的胡宗南,看到的却是一座空城。不要说中共中央,延安城内连一个老百姓的影子都看不到了。胡宗南一边为共产党的动员组织能力震惊,一边却洋洋得意。他自信得认为,自己的钢铁洪流很快就能追上以牛马为主要代步工具的延安军民。
只是这么想想,胡宗南就已经不胜欣喜了。甚至,功业还未至,他就向蒋介石发去了电报:“延安大捷”。
显然,胡宗南高兴得太早了。

避敌锋芒,腾转挪移
接下来三个月,胡宗南的人马折返往复,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的搜,愣是连一个解放军的影子都没搜到。
既然已经向蒋介石夸下了海口,胡宗南是骑虎难下了。
于是,他将这一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得力干将--刘戡。刘戡的部队长期驻守在陕甘宁地区,对这一带地形十分熟悉。胡宗南授意刘戡,就算是掘地三尺,也要把毛主席等人找出来。
刘戡果然不负胡宗南所托。6月9日,他的部队在靖边县王家湾的小河村发现了微弱的陌生电波。根据分析,刘戡断定,这是解放军的联络通道。
他分析得没错。此时,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等党中央领导,正隐匿在小河村。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解放军的侦察部队,也已将刘戡部队在小河村的动向掌握得清清楚楚。
那时,刘戡手中,共有4个半旅,共计5万人的兵力。解放军一旦陷入刘戡的包围圈,势必会结局难料。为了保存力量,毛主席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撤退。
部队分散后,留在毛主席,周总理和任弼时身边的,是一支只有400多人的队伍。

400多人面对5万人的围追堵截,除了智取,别无他法。
按照惯有的行动方式,士兵们一致建议避敌主力,向和敌人相反的东边突围。可毛主席提出了和众人相左的指示,他命令部队迎着敌人来犯的西面行军。
部队借着月色掩护,行至一处山沟时,小心藏了进去。藏在山沟里的士兵们非但自己一言不发,甚至还把作为交通工具的牲口的嘴给捆上了。
毛主席犯了烟瘾,也不得不忍住。
夜色渐深,外面下起了大雨。和大雨一起来的,还有刘戡的大部队。最近时,双方距离只有四五百米。作为国民党的精锐力量,刘戡的部队,配备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敌我力量差距,再一次让解放军战士感到了强烈的压迫感。
藏身在山沟里的400余人,纷纷将枪上了膛。
好在,如注的大雨和漆黑的夜色为解放军做了天然的屏障,刘戡部队未能发现毛主席等人的藏身地。
即便如此,毛主席和周总理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和敌人交火,毛主席,周恩来和任弼时分开突围。只要他们中有一个人逃出去,就算是胜利了。

正当他们做着分开突围的谋划时,小河村的西南方传来了枪声。经过仔细确认,毛主席等人断定,是自己人来了。
事实证明,毛主席是正确的,来人是王震旅长。原来,已经成功转移到陇东的彭德怀司令从截获的敌人电台中,得知胡宗南派部队追击到了小河村。因为担心毛主席的安全,彭老总特派王震旅长率部来增援。
王震星夜兼程,用最快的速度来到了小河村附近,正好和敌人的后方部队碰了个正着,双方无可避免得发生了交火。
听到枪声的刘戡留下小股部队,继续在小河村做搜查,自己则率大部队去追击王震。
为了给王震留出时间,毛主席做了一个及其大胆的决定:用自己400人的小队吸引刘戡部队的火力。
为此,原本默不作声隐蔽的部队,突然开了枪。
双方进行了一夜的斗智斗勇。战斗结束在天亮前。被毛主席派出的吸引敌人火力的一个排,非但未少一兵一卒,还带回了8个俘虏。
对于这样的战绩,毛主席大为欣喜地表示:“敌人也没那么厉害嘛!等回去我向全军通电,嘉奖你们。”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毛主席认为刘戡已经搜查过小河村,必定不会再在此地进行大规模的行动。于是,毛主席便和部队一起,在小河村住了下来,一边做休整,一边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布局。
不得不说,毛主席很善于把握敌人的心思。400多人在小河村休整了一个多月,期间一直平安无事。
并且,在这里,毛主席主持召开了关系到解放战争全局的“小河村会议”。会议根据近一年的斗争形势,讨论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金融财政等议题。并对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做了重要部署。就是这次会议,做出了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的决议,并且最终形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经略中原”的全局规划。
古人有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毛主席就是在陕北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布下了全国的战局。

留下七字,成功突围
在小河村驻扎了一个对月后,毛主席决定带领队伍撤离。这次撤离,同样是迎着敌人的方向。
周总理和任弼时对毛主席的撤离方案有些惶惶不安。而毛主席却慨然一笑,对二人背起了鲁迅先生的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
毛主席的镇定自若,任何时候都是一颗强效的定心丸。
8月1日,驻守在小河村的队伍,开始撤离。
这次撤离,毛主席再次一反常态,选择白天行进,晚上休息。原来,毛主席已经摸准了敌人是白天休息,趁夜行动。
就这样,400人的队伍多次与胡宗南部队擦肩而过,未引起敌人任何反应。
但是,即便有毛主席的智勇双全,解放军队伍也并非如鱼得水。面对兵强马壮,装备先进的敌人,危险时有发生。
在毛主席撤离小河村的路上,国民党的侦察机发现了他们的动向。撤退的道路遭到了大规模轰炸。同时,胡宗南命刘戡继续率部追击。

头顶的飞机和穷追不舍的追兵,让毛主席等人陷入了包围圈中。
4百人对5万多人,正面对抗,几乎没有胜算可言。毛主席再次和敌人在陕北的大山里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游戏很危险。队伍走一步,看三步,必须全力避免和敌人碰个正着。
8月17日,毛主席一行来到了葭芦河边。葭芦河是黄河上游的分支,水流十分湍急。前面是奔腾的黄河,后面是5万人的追兵,毛主席瞬间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见此情形,朱德和彭德怀司令向毛主席发出数条急电,告知他:大部队会在对岸接应,希望其以最快的速度渡河。
和毛主席同行的周总理,任弼时也采纳朱,彭二位老总的意见,纷纷劝毛主席渡河,摆脱追兵。
此时,刘戡的部队已经从乌龙铺出动,向着他们行进的方向急行军。千钧一发之际,渡河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然而,毛主席拒绝了所有人的提议:“开始转移的时候我就说过,不消灭胡宗南,绝不渡河。”

言出必行的毛主席,决定向附近的一座山头挺进。
之所以一定要在此地和胡宗南兜圈子,毛主席是为了给其他解放区的抗战缓解压力,最终实现全国的解放。
这就是毛主席的伟大,永远将国家与民族的事业置于自己的安危之上。
毛主席走在队伍最前头,身后的士兵们紧随其后。400人齐齐向山脚进发。他们相信,主席做这样的命令,定是成竹在胸。
到了山脚,战士们应毛主席之命寻到一块木牌。接到木牌的毛主席,在牌子上挥毫写下了几个大字:“毛泽东由此上山。”写罢,他将牌子重重地戳在了一块较为松软的泥地上。
毛主席看着牌子上的字,掐起腰,自信满满得说了一句话:“借他刘戡几个胆子,他也不敢追上来。”此时的周总理已经明白了毛主席此举的用意,连连点头称赞。
紧接着,部队跟在毛主席身后,向山中走去。
他们有意将行进的痕迹留下,不做任何遮掩。
就在毛主席上山后的第二天,刘戡部队追到了黄河边。

按照蒋介石原本的谋划,即便不能将中共党中央全歼于陕北,也能逼其渡过黄河,进驻华北。如此以来,蒋介石便能趁着己方兵力优于解放军之时,在华北和解放军进行决战。
追到黄河边的刘戡也深信,被逼到绝路的中共中央领导,一定是仓皇渡河了。
然而就在他勘察现场,准备撤兵之时,却发现了附近一座山头,布满了上山的脚印。山脚下,赫然立着一块牌子:毛泽东由此上山。
看到这种情景,刘戡满心认为,这是解放军在引诱他上山,然后一举歼灭。而毛主席已经在解放军主力部队接应下,渡过黄河。
战士们看着山下的种种,纷纷赞叹毛主席料事如神。
刘戡部队全部撤离后,毛主席一行下山,继续向安全地带转移。
直到1948年4月23日,毛主席从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和主力部队实现了会和,这次行程2000余里,历时一年零五天的战略转移,以胜利告终。

在“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人民战争”,毛主席的军事智慧和舍小我为大我的气节,成了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图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9 07:02 , Processed in 0.00806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