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悲鸿的悲鸿的人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1 04:47:5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徐悲鸿的悲鸿的人生                              2022-03-30 00:30                    

徐悲鸿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
徐寿康感慨于苏轼诗中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的意境,给自己改名为“悲鸿”,人如其名,两字成谶。徐悲鸿的一生恰如他的名字,是又鸿又悲的一生。

学贯中西的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
先说他的“鸿”。
一是志向鹄鸿。徐悲鸿生于书画之家,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善长诗书画文,是当地有名的画师,常常受邀去帮人作画。家庭的浓厚的音乐氛围,使年幼的徐悲鸿耳濡目染,对绘画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浸染和执念,在他幼小心灵深埋了长大成为一名卓越画家的种子。6岁时跟着父亲启蒙,读四书五经,9岁时父亲徐达章开始让他学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从中领悟学习传统绘画的构图、设色等技能。不过三五年的光景,天赋异禀的徐悲鸿就小有成就,可以跟随阿爸走街串巷,靠卖画为生。在上海徐悲鸿邂逅康有为,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

徐悲鸿创作的《巴人汲水图》
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为以后成为画坛巨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远飞举鸿。1918年徐悲鸿考入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参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浮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在巴黎,他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此期间,他还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并拜达仰为师,每星期日都要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历经严格训练,徐悲鸿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造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徐悲鸿善长于人物素描
三是高升渐鸿。一方面,徐悲鸿学成回国后,受到蔡元培、田汉、鲁迅等社会名流加持和学界的高度认可,声名鹊起,历任中大艺术教授、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另一方面,徐悲鸿绘画艺术已臻化境,他的绘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举凡人物、山水、花卉、鸟兽,无不落笔精妙,刻划传神。徐悲鸿在传统绘画础上,广泛吸取西方绘画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主题鲜明突出,明暗对比和谐,色调鲜丽明净,笔墨淋漓尽致,气象万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他创造的《群马》《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珍妮小姐画像》《九方皋》,至使半个世纪过去,用今天我们的眼光来看徐悲鸿的画作时,依丝会感觉扑面而来的蓬勃朝气和旺盛的穿透力。

徐悲鸿的奔马与齐白石虾、黄胄的驴为世所称道
徐悲鸿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中国画艺术更加引人入胜。他精研西画多年,加之对中国中画博多年在创作上的钻研,故能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取得其独特的成就。徐悲鸿1938年的写实巨制《巴人汲水图》,
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
2010年12月10日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秋季拍卖会上,以1.71亿元成交,刷新了中国画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

抗战时期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图》
再说徐悲鸿的“悲”。
一是悲于时代战乱贫困。徐悲鸿生于1895年,卒于1953年,在他58年的短暂一生中,中国正是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山河破碎,战争频仍。
在他不到20岁时,父亲就因病手人寰 ,
幼子劫生夭折。为
养家糊口,徐悲鸿开始在彭城中学、始齐女子学校、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他比较幸运的考取了公派出国留学,远赴欧洲去学习西方的绘画艺术。这种贫穷战乱的祖国让他难以安心学习和开展艺术教育。
由于
北洋政府
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
消费水平
较低的德国柏林,
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康波夫。生活也极其拮据,有时甚至以白开水充饥。回国后他目睹了山河破碎,悲愤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与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在太行山上》《黄河大河唱》成为抗日救亡的最强音。
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徐悲鸿善画马也善画牛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相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徐悲鸿创作的《负伤雄狮》
二是悲于画坛局限束缚。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画家,他看不惯当时画坛的陈陈相因,毫无创新意识的美术大环境,让他感到痛苦悲观,感觉自己的人生像鸿雁那样漂泊不定,不知道何去何从。
主张发展“传统
中国画
”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
写实主义
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
中国画改良论
》。
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创作理念。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欧洲美术界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性。1932年在参照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融汇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七法”。

徐悲鸿创作的田横五百士
三是悲于情感波折纠缠。徐悲鸿是才子,当然少不了与佳人的风流韵事,徐悲鸿一生中与4个女人纠缠不清。与父母包办的原配夫人冷淡隔膜,与大家闺秀蒋碧薇的私奔,与学生孙多慈的惊涛拍岸绯闻,与小自己30岁的老夫少妻的廖静文的波澜不惊。今天,我们不能用传统观念评价艺术家的爱情,艺术家的爱情也是永恒的艺术品,让人津津乐道。

徐悲鸿写给孙多慈的诗
徐悲鸿是个艺术大师,但对于处理男女情感纠葛无疑是个不及格的小学生。一地蒜皮一地鸡毛,既让自己背负了负心郎、风流汉的骂名,也付出了失去健康的巨大代价。“急雨狂风势不禁,放舟弃棹迁亭阴。剥莲认识心中苦,独自沉沉味苦心”是徐悲鸿写给孙多慈的诗,内心的悲凉溢于言表。

疲惫虚弱的徐悲鸿与小他30岁妻子廖静文的合影
与廖静文热恋时,妻子蒋碧薇向徐悲鸿开出了离婚的条件:100万现金,100幅画和50幅古画,一幅油画《琴课》,每个月要支付儿女抚养费2万元。而徐悲鸿此时的月薪也还不到2万元。然而对于蒋碧薇提出的苛刻条件,眉头不皱就答应了,原因是自己欠的情债。徐悲鸿拖着虚弱的病体,日夜不停的站在案桌前画画,小腿僵硬浮肿,黄豆粒大的汗不停的从额头滑落下来……艺术家的生命被定格在58岁上。这个年龄正是艺术家大展拳脚、大有作为的年龄,伟大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却永远告别了他心爱的事业,与齐白石、黄永玉这样的长寿画家相比,徐悲鸿实在是走的太早了,留给新中国艺术界巨大的遗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01:58 , Processed in 0.0095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