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奇石圈里的真真假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1 05:44: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奇石圈里的真真假假!                                        2022-08-28 12:42                                       

            当下社会,人心浮躁,为了追求名利,有的人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因此导致各行各业都出现造假的现象,可谓令人头疼了!而奇石这个圈子同样不例外,真真假假,不小心可就被迷惑了!

假专家,真忽悠
现如今这个年代,嘴皮子能说会道,就能整出个“专家”来。在石界内,就存在着这样的“专家”。他们在各种奇石活动上,看似对不同石种的介绍信手拈来,实则也就是略知皮毛,毕竟要装得像还是会有所准备的。再者,他们以赏石“专家”自称,可论起藏石来,手中还真没几块。专家是假的,可他们的忽悠却是真的。假专家受人之托,为某方石头宣传宣传,他可不管石头到底怎么样,便极尽各种溢美之词来称赞那方石头。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石友自然不会相信,可不乏一些不差钱,喜欢奇石却又不太懂的人,他们便会盲目相信所谓的“专家”。

假石头,真套路
可以说,只要有利可图,那基本不会少了造假。奇石圈中便少不了各种造假,如酸洗染色的画面石,钻孔打洞的太湖石,人工修型的象形石等,各种石头造假的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并且造假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是越发的高明,令不少石友难以辨别。正是因奇石的造假现象屡生不断,令不少玩石人在淘石时可谓小心谨慎。然而石友再谨慎,却还是逃不过某些利字当头之人的套路。例如,他们将造假的石头在河边提前“藏好”,然后告诉别人自己在河边发现了一块好石头,再带人到河边,假装“挖”出来。在自己亲眼见证下,很难不相信是天然奇石。可石头的确是假,他们的套路却是真。

假成交,真炒作
在圈内,只要有高价成交的奇石,那大多奇石类自媒体都会转发报道。而若问这些高价成交是否都是真实的,报道的人其实也并不确定。再者,不管是圈内玩石头的人,或是对石头不感兴趣的圈外人,要论最能引起大家兴趣的内容榜单,那奇石高价成交的新闻绝对位于前列。也正是如此,有一些高价成交的内容是假,只不过是为了炒作。主要目的就是将石头炒出名,抬高其身价,以期望下一次真的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

图片:综合石友与网络,仅供欣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2-9-1 05:45:22 |只看该作者

古人赏石,遍身通窍是首要标准

本帖最后由 思雨 于 2022-9-1 05:46 编辑

古人赏石,遍身通窍是首要标准                      2022-08-31 00:00                                       


   北宋 米芾 《研山铭》
宋代赏石有“盆石”“盆山”之说,把山石置盆中,称为“盆山”。其供置形式主要是盆,一方面有的天然稳底的赏石和手中把玩的奇石也无需底座。直到明代晚期随着木质底座出现并流行之前,小型赏石都是以盆钵为主的盛托方式赏玩。
赏石原是从赏玉而来的,《轩辕黄帝传》里说黄帝是历史上的“首用玉者”,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赏玉一说。君子再爱玉,有时也很难把玩到各类玉,所以赏石文化便悄然发展。
石头从自然山川走到案几之上的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得从怪石说起。传统的赏石文化被称为怪石,但最初怪石的意思并非是观赏石。在《尚书孔传》对怪石的解释为:特别的、好像玉一样的石头,这个说法和战国时期的“田父得玉”的故事对应得上。相传魏国的一个农夫意外得到了一块宝玉,但他不知道这是玉,就把它拿给邻人看,这个邻人就骗他说,此怪石也。这里的怪石,就是说它看起来像玉,但其实不是玉。到了北宋,知识分子渴望入世,以实现他们达济天下、安邦定国的理想,于是他们经常自比怪石,这里的自喻不是贬低,反而是一种赞美,由于它似玉,所以便取得了次玉的地位。无论怪于丑,都是儒者的一种自谦,不是真的丑,真的怪,相反他们的标准比普通人要高得多,是君子的标准,是关于人格的修炼。
在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赏石大家,宋徽宗是赏石文化的最大推手,米芾是传统赏石理论“瘦、透、漏、皱”的提出者,苏东坡等一大批文人雅士也对赏石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朝赏石文化逐渐达到兴盛。
以书画两绝而闻名于世的米芾是当时最有名的藏石、赏石大家。他不仅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而被人称为“米癫”,而且在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这在宋时期的壁画中也可以观察到,当时的盆石审美形态高度一致,这和当时的品评标准不无关系。灵璧石非常符合米芾对石头的品鉴标准,透中有洞的状态,几乎成了品评怪石的重要标准。
按道家解释,人是有窍的,而且窍越多越聪明,那么引申到石头上,越是好石,自然应该是遍身通窍的。古人对这种通穴的石头发明了一种风雅的玩法,那就是通过焚香,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云林石谱》中描述常山石底座中空,也可以放香炉。朱熹则喜欢将石头置于水中,在后面放香炉,于是烟雾与石水相连。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头也能收香。此类盆石现在已难见到,所幸保存下来的宋明时期的佛道教壁画还能看到当时石玩的形态。
和米芾有关的另一个故事,则是“灵璧研山”。砚山是山石和文房工具的结合,砚山并非单纯的赏石,它也是书斋中文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契合了米芾书画大儒的身份。相传米芾的妻子李氏是唐后主李煜的后世子孙,李煜收藏的“灵璧研山”传到了李氏手里,米芾成了珍宝奇石“灵璧研山”的新主人。而他为灵璧石书写的《研山铭》则成为传世书法名帖。
宋代最富传奇色彩的文学家苏轼对奇石情有独钟,留下许多有传奇色彩的诗文。他出任定州知府时的书房被称为“雪浪斋”,就是以他收藏的奇石“雪浪石”而命名。他对“雪浪石”非常喜爱,特地配制了一座凿成荷叶状的石盆。据苏轼《双石》记载,苏轼出任扬州知府时,得到了两块小石,一青一白,并称双石。青色的那块山峦突兀,洞穴蜿蜒,意境幽远,苏轼见后忍不住挥毫作诗:“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他从这块奇石想到甘肃境内的仇池山四面陡绝,山上却可引泉灌田,遂题名为“仇池石”。苏轼有一天在赏过双石之后,晚上做了一个梦,在梦境中他找到了一处神秘的洞穴,这让他想到了杜甫的诗“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他在梦里进入到了那个现实中不可能进入的石的微观世界,从而激发了无穷的想象力。
赏石在宋代达到鼎盛,各式石头也成为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媒介。他们将石头当做朋友,以石来安慰心灵,并通过石头来看透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文并图/梦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3 02:22 , Processed in 0.0076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