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们常说“人生何处不相逢”,却很少有人知道更加经典的上一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12:16: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们常说“人生何处不相逢”,却很少有人知道更加经典的上一句                                                         2022-10-10 11:08                                       

         这个世界很大,但是却很神奇,比如我们时常会在不经意中和过去的熟人偶遇,有时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会长叹:这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不过,这句话的上一句也很经典,但是,却有很多人不知道。

图片:不经意中和熟人偶遇剧照
一、晏殊的际遇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没法用科学来解释,比如说偶遇这种事情,很多偶遇虽然完全基于巧合,但却让人深感造物的奇妙。而“人生何处不相逢”,则很好的说明了我们当时的心境。
其实这句话,出自宋朝文人晏殊的《金柅园》,在读这首词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楚作者的生平情况。
1、江西:人杰地灵
晏殊生于江西境内,熟悉中国文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江西学派,甚至唐宋时期,很多赫赫有名的文人,都出自江西。
有说法认为,宋朝的文坛和官场,几乎被江西人承包了,当然,江西的这份灵性,并不是一朝一夕才有的,比如唐朝的《滕王阁序》里面,就形容江西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因此,江西孕育出晏殊这样的人物,也算不得什么新鲜事情。

图片:晏殊人物漫画
2、神童晏殊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小时了了的典故,不过,大多数成就大业的人,往往需要天赋。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天赋作为支持的话,完全依靠自身努力,那么所取得的成就,一般也是很有限的。
比如说有的人没有音乐天赋,但如果强行让其学习音乐,除了浪费时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太好的的效果。晏殊无疑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可以用神童来形容。因此,晏殊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得到宋真宗的赏识,被宋真宗赐予功名。
当时,从历史来说,十四岁取得功名的人并不只有晏殊这一个人,但是,平民出身的子弟,像晏殊这样能够在十四岁的时候取得天子认可的,晏殊可以用绝无仅有来形容。

图片:神童晏殊剧照
3、做人与做事
做人和做事,听起来似乎是一体的概念,但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在人类社会,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善于做人的人和善于做事的人未必会产生交集,并且有的人善于做人,却不一定善于做事,而有的人就恰恰相反,当然,也有两者都善于的,但这类人其实少之又少。
晏殊属于善于做事,但却不善于做人的一类,因此在朝廷做官的时候,晏殊因为触怒权贵,多次受到打压。不过,晏殊并没有对此感觉懊悔,而是依旧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虽然晏殊因此付出了代价,但却也收获了尊重。
所谓“日久见人心”,晏殊的品行,周围同僚看在眼里,而皇帝往往也或多或少会发现臣子的特点,因此,虽然宋朝的皇帝也觉得晏殊这个人不大识时务,但也知道晏殊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大臣,尽管打压晏殊,却往往会留有余地,让人讨厌,但不愿意下黑手,这便是晏殊的人格魅力所在。

图片:宋朝皇帝上朝剧照
虽然晏殊不善于做人,但却善于做事,比如宋朝面临的很多问题,晏殊总能拿出完善的解决方案,并且,也能较好的落实自己提出的方案。
这个工作能力虽然听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因为很多工作方案在实际落实的时候,会得罪很多利益团体,遭到抵制,而能顶住抵制压力,其实很不容易。
因此,晏殊虽然为人不讨喜,但是单就这工作能力,也让宋朝皇帝对他不得不产生认可心理,甚至虽然晏殊多次受到打压,但还是一度做到了宰相这样的职务。
其实从晏殊的际遇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人生哲理:那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有的人侧重做人,善于投机取巧,这种人往往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好处,但是这种人往往没有真正的才干,因此,其好处不会拥有太久,反而会为此付出代价。
比如唐朝的杨国忠就是一个毫无才干的人,因为侥幸成为了唐朝的宰相,但是,也因为身居高位但却没有才干,所以在其担任宰相期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杨国忠也因为叛乱,而被愤怒的士兵杀害。
历史上,像杨国忠这样善于投机钻营,但却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很多,而这类人获得好下场的,也寥寥无几。

图片:晏殊为官期间剧照
二、金柅园
晏殊的老家是江西临川,说起临川,很多人会想起《临川四梦》,而《金柅园》却很少有人记得,毕竟,这是宋朝时临川府后院一个花园的名字,从宋朝到现在,时间已经过了一千年的光景,很多景物已经物是人非了。
晏殊在中年的时候,回到家乡视察,被邀请到金柅园做客。在席间,晏殊写下了这首《金柅园》。
1、诗的内容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临川楼上柅园中,这句词的内容交代了这个花园的具体位置,说明了地点,让人很清楚的想到了花园的坐标位置,可谓开门见山。
第二句则让人颇为伤感:十五年前此会同,既十五年前,曾经来过这里,或者说,这个花园距离上次一别,已经整整十五年了。
其实古往今来,即便是寻常人,都有乡愁的心理,更何况晏殊这样的文学家?十五年来的风风雨雨还是沧桑变化,想到这,晏殊的内心可谓五味杂陈。不知道诸位看官在十五年前的时候,都有哪些往事可怀念?总之,这句诗勾起了人们无限伤心事。
第三句:一曲清歌满樽酒,这句诗让人们产生了画面感,轻吟低唱的环境里,有着美酒环绕,让人有种忘却忧愁的感觉。而最后一句,则是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两句结合起来,便是对沧桑往事的看淡和释然。

图片:晏殊的《金柅园》剧照
2、诗歌中的人生观
其实,任何人到了中年都会遭遇很多沧桑巨变,而如何取决,则在于自己的心态。毕竟,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会让人无奈,与其悲观,不如乐观。
就像晏殊这样,想到十五个春秋的沧桑事儿,他选择了释然。并且,将这种乐观留给了后世。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图文由子皓影视制作工作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11:16 , Processed in 0.00843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