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恩来火化前,乔冠华大声痛哭不肯松手:我做你子女送你最后一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09:18: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周恩来火化前,乔冠华大声痛哭不肯松手:我做你子女送你最后一程                                                         2023-03-11 11:31                                       

         1976年1月8日的晚间,一直被人们爱戴着的周总理溘然长逝。第二天的凌晨,新华社就向社会各界宣布了这一沉痛的消息,北京城的各个单位纷纷降下了半旗。
周总理的身后事宜,按计划会分别在北京医院的太平间、劳动人民文化宫以及人民大会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吊唁仪式和追悼会。随后,成千上万的人都来现场进行了悼念,以此寄托他们的哀思。

而在所有前来悼念周总理的人中,乔冠华应该是最为动情的一个,他全然没有了平日的庄重,反而是趴在周总理的棺椁上哭得泣不成声......
一、可抵两个装甲师的哲学博士 在当年的告别仪式上,很多周总理的老战友都一一来为他送别,其中就有朱德同志。垂暮之年的朱德已然是步履蹒跚,却坚持要送别故人,整个过程中,他的眼睛里一直闪烁着泪花,任谁都能看出他心中的悲痛。
到了要离开的时候,朱德的腿脚始终难以迈动,他最后是以一个庄重的军礼对老战友做了最后的告别。

在场的人中还有郭沫若,他当时也是痛哭流涕,悲伤之情难以自已。在回家后,郭沫若题了一首诗:“威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杰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
除了郭沫若,还有蔡畅同志,她当时抱着邓大姐哭得泣不成声。另外,曾受到周总理爱护的同志,也在一声声地呼唤着周总理。
在1月11日的下午四点三十分,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束了,他的遗体将被送到八宝山进行火化。那一刻,人们纷纷涌上前来,希望再看周总理最后一眼。

而就在这时,人群中传出了一声哭喊,一个男人正紧紧地抓着周总理的棺椁,他边哭边说:“总理,您没有子女,就让我当您的儿子,我来送您一程!”这个人就是乔冠华,一个名载新中国历史的著名外交家。
其实对于乔冠华,大家并不陌生,他的那张著名的《乔的笑》照片长期印在中学生的历史课本上,作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参与者,他也凭借这一贡献而被世人所了解。但对于旁人来说,却没想到乔冠华对周总理竟然有这么深的感情。

事实上,周总理与乔冠华都是新中国外交史的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建国以来,我国有三位最具特色的外交家,这第一位就是周总理,他以儒雅的风度著称;第二位是陈毅,他是具有大将气魄的外交家;第三位就是乔冠华,他则是一个才气横溢的外交家。
1913年,乔冠华出生在了江苏盐城县一个地主家庭,其家境很是优渥。因此,少年时代的乔冠华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就读于私塾以及正规的高小。
由于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乔冠华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他通过一再的跳级和插班,仅仅十六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是同届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清华毕业后,乔冠华又先后去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留学,他仅用一年就取得了德国哲学博士学位。果然,一切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取得成就,乔冠华后来的成就就是直接得益于早年的教育。
事情到这里就变得很有趣了,乔冠华作为一个哲学博士,是怎么成为外交家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抗日战争了,正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着强烈爱国热情的乔冠华毅然决定放弃在德国的学术梦想,他回到国内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以此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在当时,乔冠华给自己起了一个“乔木”的笔名,每天都撰写社论,并在《时事晚报》发表。半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一百多篇共计五十多万字的文章,其辛辣犀利的文笔深受大家的认可。

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看到了他的文章,并对身边的人说:“你们有没有读过乔木的文章,此人写文章很有气势,像是有千军万马在奔腾,我看此人的文章比得上两个坦克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毛主席的话有些夸大其词,一个初出茅庐的读书人,又不是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怎么可能比得了两个装甲师。对此,只需要一个故事就能说明。
那是1940年,纳粹德国已经发起了对法国的闪击作战,世人对号称“世界陆军第一”的法国抱有很高的期望,只有乔冠华说:“法国三天之后必投降!”

这一句话可以说是语出惊人,好多人直接笑了起来,一些外国同事则很生气,说乔冠华一定是疯了。
但事实证明乔冠华是对的,法国果然在三天后不战而降,这也让乔冠华名震新闻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眼光在一些时候发挥的作用,并不比武器小。
二、“乔老爷”的外交生涯 乔冠华既然得到了毛主席如此高度的评价,周总理等人自然很希望能争取他加入到红色阵营来。

这并非一厢情愿,事实上乔冠华在此时也很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直接找到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说明了自己的入党意愿。得知消息后,周总理批复说:“如果我们能够让乔冠华入党,就等于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很快,在廖承志的介绍下,乔冠华成为了党的一员,而他也随即遇到了一次重大考验。
1941年12月,在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也攻占了香港,这就使得大批民主人士和爱国志士需要立即转移,而乔冠华就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他昼夜不歇,最终协助上百名知识分子成功撤离了香港。

在完成任务后,乔冠华也来到了重庆,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他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在当时很是诚恳地对他的工作表示了赞扬,他说:“在香港的工作,你做的很出色,任务完成得很好,你讲的情况对我们来说很关键,真是辛苦你了。”
得到周总理的认可,乔冠华也很是高兴,他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于是请求周总理给他再次分配任务。但是,考虑到乔冠华最近得了肠胃病,周总理并没有同意,而是让他养病为先。
于是,乔冠华先是在重庆休养了一段时间,才被周总理安排成为了《新华日报》的编辑。如果说到此时乔冠华与周总理还只是工作上的知遇之情,那之后乔冠华便要感谢周总理的成就之谊了。
在周总理的身边,有一位叫龚澎英文秘书,也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知识女性。而因为工作关系,在朝夕相处后,乔冠华喜欢上了龚澎。

龚澎其实有着不小的来历,她的父亲是辛亥前辈,她母亲的姐夫则是革命先驱黄兴,而她自己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
有着这样一个家庭出身,龚澎自然也和革命联系在了一起,她早年就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并在运动中担当“敢死队员”对抗反动军警。
这样一个有才华且真性情的姑娘,登时就将乔冠华迷住了,但他一直不好意思开口。可这种事情哪里能瞒得过周总理的眼睛,在看出乔冠华的想法后,他简直比当事人还着急,一心想要撮合他们。

在一天上午,当乔冠华与龚澎同时出现在周总理办公室的时候,周总理故意问了一句:“你们两个准备拖到什么时候啊?”
这一句话戳穿了乔冠华的心思,他腼腆地笑了笑,随后手伸进口袋准备拿根香烟缓解紧张,但抬眼又看到了周总理桌上的“禁止吸烟”标志,随即手又空着抽了出来。
周总理看在眼里,打趣他说:“我这里只是禁止吸烟,但不禁止结婚,你们抓紧商量一下。”话一出口,两人都红着脸把头低了下去。

周总理这可不算拉郎配,毕竟要是龚澎没这个想法,他也不会开口。考虑到他们的家世、学问、工作、志向、年龄等等都契合地无可挑剔,这个月老大可以做。
终于,乔冠华与龚澎坦露心迹,他们在1943年的11月正式结为夫妻。两人结婚的时候,周总理也帮了不少忙,他们的婚房就是周总理准备的。
而就在乔冠华结婚两年后,日本正式投降,十四年抗战迎来了最终的胜利。对于乔冠华来说,这便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吧,新婚燕尔,理想得酬,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潮澎湃呢?

抗战胜利后,乔冠华也还是一直跟着周总理做事,他先后担任了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以及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其主要工作就是外交事宜,而周总理是他的顶头上司。
值得一提的是,乔冠华的妻子龚澎,及其姐姐龚普生、姐夫章汉夫,都在外交部门工作,龚普生还是中国首任驻爱尔兰大使以及驻外大使中唯一的女性。
说回乔冠华,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的最重大的外交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当时,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克提出要双方谈判,周恩来于是就点名李克农与乔冠华主持此事,这一委任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临行之前,周总理还为两人送行,他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这句话出自苏轼的《答谢世民书》,意思是要审时度势,该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就在乔冠华参与谈判期间,美国那边不同意以三八线作为停火线,因为他们觉得这条线没有反映出他们在海空军方面的优势,要求我们后撤。当乔冠华把美方的要求汇报给周总理后,周总理批示说:“坚决打掉这个荒谬的主张!”
得到周总理的指示,乔冠华在此后的谈判中也是针锋相对,他说:“我承认你们的海空优势,但我们仅靠陆军就把你们打回了三八线,还有什么好谈的?”

美方当然不肯妥协,于是双方继续唇枪舌剑,谈判最终没有取得进展,战火再次重燃。不过,美军在后续的军事行动中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他们最后还是回到了谈判桌前。这一次,他们终于接受了李克农和乔冠华的条件,谈判顺利结束。
朝鲜停战后,乔冠华并没有回国,而是留在了朝鲜,并在次年和周总理一起参与了日内瓦会议。到这里,乔冠华已经成为除周总理之外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官之一了,很多国际友人都对他印象不错,基辛格就曾评价说:“他是头脑机敏,才华过人的卓越外交家。”
正因为乔冠华突出的外交才能,当中国准备重返联合国的时候,毛主席就说:“‘乔老爷’精通外语,文章写得好,口才也不错,我看任务就交给他吧。”

毛主席点了将,周总理则为其饯行,乔冠华于是乎再次出征联合国。对于这次外交使命的结果,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乔冠华不辱使命,联合国最终通过了2758号决议,使得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在这之后,就是尼克松访华了,身为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此次也是担当重任,他与周总理一起在机场迎接了尼克松,并在随后就建交公报的事情与美国代表团进行激烈争论。
这一次,乔冠华直接与基辛格正面交锋,二者都是久经沙场的老练外交家,他们就一字一句的问题反复争论,场面一度十分激烈。

但最终,占不到便宜的基辛格只能带着无奈的苦笑接受了乔冠华的建议,他在返程的时候还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乔冠华是一个很不好对付的人。”
随着中美建交公报的细节被敲定,周总理也出席了公报定稿的谈判会,正式确定了其内容。在公报被发表后,乔冠华长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担子。
不过我们要说,多亏了乔冠华的辛勤付出,帮助周总理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压力。在周总理的心里,对他也是十分感激,这也使得他们二人的友谊更深厚了。

三、挚友的最后诀别 让人难过的是,在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以后,周总理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他的人生已经搭上了末班车。但在这个时候,也只有邓颖超和一些工作人员陪伴着他,因为周总理没有孩子。
周总理早年与邓颖超结为伉俪,而邓颖超为了不拖累革命工作,在没有征求总理意见的情况下选择了流产,致使她此后难以生育。周总理固然对妻子十分温柔与包容,但没有子嗣却始终是他们的一个遗憾。

在1974年,为国家操劳一生的总理已经是沉疴在身,工作上的事情已经是力不从心。不久后,乔冠华出任外交部长,作为他人生引路人的周总理则住进了医院。
虽然说自己升官了,乔冠华却高兴不起来,事实上在这之后的两年中,乔冠华总是心情苦闷。他的妻子龚澎早于1970年病逝了,而周总理也久在病中,这让他总是十分伤感。
终于,乔冠华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发生了,听到周总理辞世的消息,乔冠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眼眶霎时就红了。在周总理火化的当天,情难自已的乔冠华趴在周总理的棺椁上,痛哭不止。

考虑到乔冠华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不能这样下去,最后还是两个大汉拼命把他拉开,这才让周总理的遗体上了灵车。而在火化场,当周总理的遗体消失在火化炉中时,乔冠华再次控制不住情绪痛哭起来。
火化工作结束后,周总理的骨灰盒被放置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而在三天的吊唁时间里,乔冠华完全抛下了工作,每天都在为周总理守灵。

本来他作为外交部长,是不必这样的,但他总是坚持到最后。能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这样动情而忘我,足见周总理之人格魅力,也足见他们二人感情之深挚。
送走了周总理,在后面的人生中,乔冠华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到八十年代初,乔冠华得了癌症,其病情比较严重,一度到了需要下达病危通知书的地步。
在与病魔抗争一年多的时间后,1983年的九月份,乔冠华也与世长辞,又一位历史的推动者与见证者离开了我们。

结语 周总理对于乔冠华,说是影响其一生的人也不为过。正是在周总理的带领下,乔冠华一步步投身外交界,并在主席与总理的共同信任下,一再完成艰巨的任务,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从而也让他的名字永载史册。
人生拥有这样一个引路者与良师益友,真是何其幸事,也难怪乔冠华会在葬礼上那般动情哀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9:11 , Processed in 0.00837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