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场战役败北,失去大将军衔,这是“警卫将军”错失大将的原因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05:4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场战役败北,失去大将军衔,这是“警卫将军”错失大将的原因吗                                                         2023-03-12 09:20                                       
                                        前言
张宗逊,毛主席的“贴身警卫”,也被很多人称为“警卫将军”,他明明已经入选“十大将”的名单之中,没想到竟然与大将失之交臂,成为上将之一,张宗逊与毛主席关系极好,甚至主席在开会的时候都要特意关照张宗逊,那么为什么他会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呢?
一、毛主席的警卫员
图|张宗逊

1908年2月7日,张宗逊出生在陕西省赤水镇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之中,好在家中富裕,家里面也重视教育,在家里只有张宗逊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家人用尽全力供张宗逊上学,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有出息。
因此,张宗逊在七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私塾读书,虽然在私塾之中只学习一些“之乎者也”,但是爱国思想已经在张宗逊的脑海中深深扎根。
随着新式教育的普及,各个村镇中也建立了新式小学,为了让孩子学习到新知识、新思想,12岁的张宗逊来到赤水镇的法济寺小学读书,张宗逊在这里学到了许多在私塾中从未了解到的知识,在学习中,张宗逊开阔了眼界,充实了自己的爱国思想。
小学阶段很快就过去了,毕业后的张宗逊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请求父母将自己送到了赤水职业学校读书,在这里,张宗逊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在未来能够养家糊口,也能够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只不过张宗逊没想到在学校竟然会了解到先进的革命思想。
其实,早在张宗逊小时候就接触过先进的革命思想,毕竟他的亲叔叔张浩如就热衷革命,经常在家中讲述自己的革命故事,小小年纪的张宗逊是他最热心的听众,在耳濡目染之下,张宗逊也早早将“革命”放在心中,没想到在近十年后,张宗逊居然在学校中重燃“革命”热火,在职业学校中,张宗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并且在四年后果断加入青年团。
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顺利进行,两党之间也进行了深入合作,共产党员进入国民政府工作,甚至向黄埔军校输送学生、在军校任职等,以此来表示两党合作密切,为了向黄埔军校输送人才,中共中央从赤水职业学校选取了包括张宗逊在内的一批优秀毕业生送往黄埔军校。
图|黄埔军校

军校与普通学校完全是两个概念,当张宗逊得知自己可能会进入黄埔军校的时候,他就和家中父母打好了招呼,希望他们不要阻拦,果然,当结果公布后,张宗逊名列其中,因为有言在先,家人只能默默地帮助张宗逊收拾行李,但同时也在担心他在军校的安全。
当张宗逊进入军校后,除了每天正常的军事课程、政治思想课程的学习外,最让他头疼的就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训练,虽然张宗逊人高马大,跑步、射击这类简单的行动他还能做,但是格斗、刺刀等武术课程对于他来说就难上加难,在这几门课程中经常不合格,这也让一贯获得“优秀”的张宗逊萌生退意。
就在张宗逊准备离开黄埔军校的时候,为学生们讲述政治思想课的周恩来发现了他的异常,经常与他谈心,还让他多听一听形势报告,随着张宗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解的逐渐深入,对于革命形势的理解愈加透彻,张宗逊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在学校认认真真学习,对于平时不爱上的武术课程也下了更多功夫。
学习态度转变后,张宗逊在黄埔军校中克服了自己的困难,在军校中的成绩名列前茅,并在1926年考入军校的政治科,与周恩来成为同事,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北伐战争的爆发,黄埔军校作为蒋介石的一柄利剑,自然需要在这个时候出鞘来锻炼“剑锋”,军校中的老师、学生全部参与到北伐战争中,不同于周恩来、陈赓等参与到前线战争,张宗逊只负责在后方巡逻、搜捕。
图|蒋介石

随着蒋介石为了夺取国家最高权力,不断排挤共产党人,甚至一手炮制了“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就已经不允许在国民政府中有双重党籍的存在,因此,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教师的张宗逊果断退出国民党,并且公开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为此,他在黄埔军校的工作十分艰难。
1927年,被蒋介石逼迫到武汉的汪精卫背叛革命,成立“汪伪政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蒋介石对于共产党的迫害愈发严重,在南昌的张宗逊原本想要带着部队一起参加南昌起义,但由于时间上来不及而错过,转而带领部队进入江西一带活动,参加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
在秋收起义中,由于张宗逊学习过军事理论知识,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深受毛泽东的欣赏,可是秋收起义还是没有逃过失败的命运,剩余部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前往井冈山地区,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张宗逊也因为出色表现被任命为特务连副连长,成为毛泽东的“贴身警卫员”。
那个时候到处都是战乱,土匪横行,毛泽东还格外喜欢深入民间,与老百姓交谈,因此,身为特务连副连长的张宗逊在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毛泽东的安全。
为了保证毛泽东的绝对安全,张宗逊需要时刻提防。
当时,不足二十岁的张宗逊已经是一名身材魁梧的青年军官,那时候的他为了保护毛主席,时刻待在主席身边,可以说得上是片刻不离。
无论毛主席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在书房读书,甚至是在卧室睡觉,张宗逊都会24小时守在主席身边。
二、战功赫赫
图|四渡赤水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国民党的军队对我党主力部队围追堵截,意欲将我党部队全部消灭,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我军决定进行长征。
长征路途遥远,道阻且艰,前有天险,后有国民党追兵。
就在红三军团转移到信丰县的时候,突然遇到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打击,红四师师长牺牲,当时红四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主力部队打通前进的通道,任务艰巨,师长牺牲在战场上,这让一向作战能力超强的红四师没有了领头羊,红三军团指挥长彭德怀也为了给红四师找到一个合适的指挥者烦躁不已,就在他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时,身边的参谋给他提出建议:
“张宗逊在广昌战役中表现出色,常年担任毛前委的特务连副连长,作战经验丰富,可以一试。”
参谋的一句话让彭德怀茅塞顿开,于是立刻下达调令,命令时任第二野战纵队参谋长的张宗逊前往红三军团的驻地,出任红四师师长。
接到调令的张宗逊不敢有丝毫停留,他作战多年,战场上敌情稍纵即逝,因此,快马加鞭赶到彭德怀的驻地。
当彭德怀得知张宗逊到来后,亲自出门迎接,两人也没有任何场面话,彭德怀开门见山的说:“
现在红四师群龙无首,且作战任务非常紧急,全军团的安危都在红四师上,我这里的兵你没办法带走,但是全兵团唯一一个炮兵连你带走,一定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线,保证大部队顺利前进。”
在红四师出现领导真空的情况下,主持政治工作的红三兵团政治部主任黄克诚暂代红四师师长,当张宗逊到来后,立刻让出师长位置,并且在日后的作战中极力帮助张宗逊领导红四师。
图|彭德怀与张宗逊

张宗逊在抵达前线了解具体情况后,随即邀黄克诚一起商议突破国民党军围困的方法,将作战方案提交到彭德怀处后,彭德怀对这个方案大为赞赏,随即同意出兵进攻。
在张宗逊的领导下,红四师第一次反攻就大获全胜,可是还没等红四师高兴多久,国民党军又一次对前进的红军主力进行包围,首先吹起冲锋号的依然是红四师,在冲破敌人封锁线的同时控制湘江,保证我军主力顺利渡江。
可是,控制湘江何其困难,敌军也早就猜到我军准备渡过湘江,因此,疯狂向红四师进攻。
为了能够将湘江控制在自己手中,张宗逊将身边的侦察连全部派出勘察地形,因为张宗逊心里明白,哪怕红四师再善战,那也无法抵挡得住敌军没日没夜的进攻,因此,他想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转守为攻,化被动为主动。
好在张宗逊迅速摸清地形,做出了有利的策划,在湘江地区,张宗逊率领红四师与敌军血战三日三夜,保证了我军主力顺利渡江。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结束后,毛泽东重新回到党的领导岗位,在他的带领下,中共领导的军队终于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困境,包括四次渡过赤水,让国民党部队想都不敢想,更是让蒋介石瞠目结舌,可就在强渡赤水中的遵义之战中,张宗逊临危不惧,亲自到前线作战,没想到被敌军的机关枪射中,幸好抢救及时,保住一条性命。
当彭德怀得知自己手下的爱将受重伤时,赶紧放下手头工作前往后方医院看望张宗逊,对于自己在前线受伤的事情,张宗逊深感愧疚,彭德怀也借机安慰道:
“不必如此,趁着负伤这段时间好好休息,等你伤好,有得忙了!”
图|彭德怀

在脱离危险后,张宗逊被安排到后方进行休养,和他一起在后方休养的人不在少数,林伯渠、邓颖超、徐特立等,随随便便找出一个都是在党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同志,因此,为了在长征途中保证这些人的安全,休养所领导将保护众人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尚在养病的张宗逊。
张宗逊接到这个任务后头疼不已,自己虽然有过保护毛泽东同志的经历,但是那是一个人,这是一群人。
为了保护这群在后方休养的同志们,张宗逊肩上的担子不轻,在行军途中,为了保证前方的绝对安全,张宗逊总会派出两到三波侦查员到前方侦察,直到几波人都确定没有危险后才会带领休养所的人继续前进。
在张宗逊的保护下,休养所众人没有一个掉队,顺利完成长征,同毛主席汇合。
鉴于张宗逊在长征途中的任务出色完成,中央任命他为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他明白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对他的信任,因此,他一直兢兢业业,在毛主席、朱老总身边学习行军打仗的本事。
在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红军主力部队也被改编为八路军,这时候,贺龙手下的358旅需要一名旅长,在上报中央军委后,经过毛主席、朱老总的考虑,决定任命张宗逊为358旅旅长,虽然这属于高官低派,但是向往战场的张宗逊还是选择再次回到前线指挥。
1938年2月,进攻到山西的日军迅速占领太原周边的七座县城,当时正是358旅驻扎太原,张宗逊得知有七座县城被日军占领后,立刻带着士兵前去支援,结果在半路上遇到日军阻拦,随即,张宗逊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日军战败,张宗逊缴获了大量汽车和军用物资后继续前往前线支援。
图|中年毛泽东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泥足深陷,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也在国共两党合力之下寸步难行,这时候的蒋介石单纯的认为日军战败是迟早的事,因此他又将矛头对准共产党部队,甚至想要调动军队直击延安,摧毁我党总部。
虽然蒋介石已经调动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但是我党中央也在时刻防备着蒋介石国民党部队,因此,胡宗南部队稍有动作,中央军委立刻电令张宗逊的358旅西渡黄河,准备在延安以南地区迎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蒋介石看到已经有军队横亘在国民党军的行进路线之上,再加上中共中央将蒋介石的目的曝光,使得蒋介石不得不撤军,以证清白。
胡宗南撤军后,张宗逊按照军委命令一直驻扎在延安以南地区,保证总部安全,此时的358旅已经发展到10000人,明面上是旅长,实际上手中足足有一个军的兵力,且俱是精锐。
三、大同败仗
在日军宣布投降后,在中国土地上的日军纷纷向距离最近的中国军队缴械、投降,然后被遣送回国。
为了国内的和平稳定,两党在重庆签署《双十协议》,可是,在《协议》的内容刚刚布告全国的时候,蒋介石悍然发动战争,对解放区进行攻击,内战爆发。
面对国民党军队强有力的武装,解放军战士丝毫不惧,为了解放全中国,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进攻。
为了拿到山西要地大同,时任晋绥军区副司令的张宗逊作为总指挥,调集麾下50个团对大同发起攻击。
山西一直在阎锡山的控制之下,而我军早已解放了大同周围的十几座县城,只剩下大同一座孤城,而当时的大同就像是一根钉子,钉在两个解放区中间,使得我党的两个解放区不能连成一片,还要时时刻刻提防阎锡山在大同布置军队,因此,无论是从战略位置还是从解放大势来说,大同一定要掌握在解放军的手中。
张宗逊调集50个团的兵力围攻大同,在他的眼中,大同守将是阎锡山的部下楚溪春,楚溪春并不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他守城的能力也并不强,能让张宗逊调动大军攻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同城高且坚,易守难攻,而且大军除了要攻城之外,还需要阻断阎锡山派兵对大同的救援。
为了彻底拿下大同,张宗逊早早将各地来往大同的铁路切断,使阎锡山无法向大同增兵。
作为“山西王”的阎锡山无力阻止张宗逊进攻,因此只能向蒋介石求助,而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被困在战场之上,无法抽调,为此,只能向距离山西最近的傅作义下达“增援山西”的命令。
那时候的傅作义虽然明面上受蒋介石的调派,但暗地里早就是直隶地区的“王”,不是自己辖区的事情,傅作义一向作壁上观,此次的大同被围就是如此。
蒋介石看到第一封军令傅作义并不调兵,于是在第二封军令中增加砝码,将原本属于山西的大同一带划归给傅作义管辖,在这样的情况下,傅作义果然动心,在经过十余天的策划后,傅作义决定“围魏救赵”,派兵攻打已经被张宗逊占据的集宁,迫使张宗逊分兵救援,减轻大同的压力。
图|傅作义

不得不说,傅作义的策略十分高明,集宁对我军意义重大,当傅作义大军准备对集宁进攻的时候,张宗逊早早命令守卫集宁的独一旅坚持,只要能够坚持三天,大同肯定会被拿下,可是张宗逊低估了傅作义的实力,仅仅八个小时,集宁前方的小城卓资就已经失守,为了将集宁保住,张宗逊不得不调出八个旅回援集宁。
可是,由于华北地区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张宗逊的指挥出现错误,不仅集宁失守,就连大同也没能成功攻下,这样的军事错误给中央造成了极重的负担,让西北野战军险些被国民党军队包围。
虽然张宗逊在大同战役中两次失误战败,但是这也是他军事生涯中唯一的一场败仗。
其实,张宗逊自从参加革命以来,他一直兢兢业业,无论是战功还是资历都是大将的人选之一,因此,当初在评选大将的时候,他的名字也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之中,只不过被剔除,最后成为上将,那么他为什么没能成为大将?难道真的是因为大同战役的失利吗?
答案当然是“不!”
其实,按照大将评定标准来看,张宗逊在红军时期确实达到了大将的评选标准,但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历并不出彩,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张宗逊的统兵次数并不多,虽然每次战争均有所获,甚至还被获得“缴获将军”的名号,但是他与众位大将相比,军功还是不足;
第二,在张宗逊建国前的升迁中,最高职位是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而其他大将的军职都是野战军的正职,而且张宗逊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处于协助者的角色,很少指挥大型战争,在战场上露面。
第三,当时,红一方面军在元帅、大将中均获得不少席位,为了平衡各方面军的席位,张宗逊不得不暂退一步,无缘大将。
因此,在这三点原因下,张宗逊只能成为上将。
图|张宗逊

虽然只是上将,但是张宗逊并没有抱怨领导、抱怨军委,反而积极投身到军队建设中去,1960年,张宗逊被任命为军事训练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为了找到更好的军事训练方法,张宗逊多次下基层视察,与士兵们一起训练,根据实际情况对军事训练做出调整,撰写了许多有建树的著作,多次受到毛主席的表彰。
唐山地震后,作为总后勤部部长的张宗逊立刻前往灾区主持工作,保障灾民生活,加快灾区重建。
张宗逊对于革命工作的亲力亲为一直被两个儿子看在眼中,有了父亲作为榜样,大儿子张新侠投身航天事业,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二儿子张又侠在老山战役时奔赴前线,保卫国家边境安宁,如今已经是上将军衔。
虎父无犬子,将军的儿子自当如此。
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在北京病逝。
结语
作为新中国上将之一的张宗逊,长时间负责主席的安全保障工作,虽然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有卓越贡献,但一直被人称为“警卫将军”,可就是这样一位将军,一向脾气暴躁的彭总却从来没有和他红过脸,也没有当面、背后骂过他一句,因为他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已经是师长,依旧在前线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已经是开国上将,依旧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救助灾民;已经光荣退休,在国家困难之际依旧放弃自己的利益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就是开国上将的品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10:14 , Processed in 0.00797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