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敌人为何选择叶项下手,而放过陈粟,蒋氏:陈粟如鱼,稍纵即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05:24: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敌人为何选择叶项下手,而放过陈粟,蒋氏:陈粟如鱼,稍纵即逝                                                         2023-03-25 10:00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这是建国后,陈毅元帅在回顾他和粟裕团结协作的战斗岁月时,说过的一句话。
这两位开国将帅自井冈山会师时相识开始,在后来的屡次合作中一直保持了亲密无间的同志关系,同任职、共进退。“陈粟之间不加点”,也成为解放军战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
陈毅与栗裕相识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年 10 月,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后,很多军官和士兵都不辞而别,时任第 25 师第 73 团指导员的陈毅,和头部中弹负伤的警卫班长粟裕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坚持。
面对当时部队斗志涣散的现象,陈毅鼓励大家说 :“在胜利发展的情况下,做英雄是容易,在失败退却的局面下,做英雄就困难得多了。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

陈毅身上那种临危不乱、勇于担当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粟裕。天心圩整编后,起义部队形成了以朱德、陈毅、王尔琢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粟裕则被任命为 5连指导员,跟着朱德、陈毅来到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崇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 4 月,这支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1934 年7 月,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表现突出的27 岁的粟裕,受命担任抗日先遣队第 7 军团参谋长,在闽浙赣皖地区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同年 10 月,陈毅在红军长征时被留在中央苏区,领导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两人这一别就是三年。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南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陈毅担任新四军1 支队司令,粟裕则担任了新四军2支队副司令。
一年后,1、2两个支队合编为江南指挥部,陈毅为指挥,粟裕为副指挥兼参谋长,正式开启了两人的搭档生涯。
陈毅长于政治,主要负责统战工作,粟裕则主管作战、训练等工作,两人优势互补,从此有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后,陈毅将全盘的军事指挥重任交给了粟裕,并写了一副对联送给粟裕:“轻裘缓 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将粟裕比做古代名臣羊叔子和诸葛亮。自己则把主要精力用在统战工作上。
陈毅对粟裕的军事才华和 指挥艺术一向是钦佩的。
在陈毅看来,粟裕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助手, 军事上不能没有粟裕, 他对粟裕的战役指挥非常放心、 非常放手;粟裕则在陈毅的这种放权之下,打了许多胜仗。

二、
1938 年,新四军决定先行派出一个支队到江南开创根据地。陈毅向中央力荐粟裕,并将手下几名得力干将交由粟裕领导。粟裕感动地说 :“陈司令把强兵能将都调来给我了!”
新四军初到江南,在日、伪、顽各种势力的夹击下能否立足,对新四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粟裕决定打个胜仗证明给江南父老乡亲们看看。
为加强粟裕的力量,陈毅把主力调归粟裕指挥。粟裕也不负重望,在韦岗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陈毅闻讯后赋诗一首称赞粟裕取得的这次胜利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韦岗战斗使新四军赢得了江南人民的认可,并为后来苏南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四军来到江南这个国民党的“卧榻之侧”,让国民党和蒋介石深感不安。因为“新四军”这支部队,就是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蒋介石不得不与共产党人开展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第二次国共合作表面上看是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逼着抗日的结果;但在蒋介石的内心,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在蒋介石看来,通过几年的“围剿”,红军被迫放弃了中央苏区和鄂豫皖、湘鄂西、川陕等主要根据地,不得不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蒋介石通过剿共,将势力伸进了西南各省,他几乎看到了“剿共”胜利的曙光。
但就在这时,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蒋介石不得不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所以对蒋介石来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合作,在表面合作的同时,他一直没有放弃利用一切机会消灭共产党武装的梦想。
关于如何消灭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国民党内部有两个方案:一是蒋介石提出的将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赶到黄河以北,与日本人正面交锋的“蒋方案”,二是何应钦和白崇禧提出的剿灭黄河以南共军的“何白方案”。
蒋介石认为自己提出的“蒋方案”,是最合算、最没有风险的方案。
将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调至旧黄河以北,可以避免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扩张,巩固国民党的地盘,又可借日本鬼子来消灭共产党武装,还逃脱了“破坏统一战线”的骂名,可谓一举多得。
但新四军在苏北取得的几场反顽战役(黄桥战役和曹甸战役)的胜利,打碎了他的梦想。

三、
一直以来,蒋介石都把我党我军当作是实行独裁统治最大的阻力,所以时刻不忘利用各种机会制造摩擦,妄图消灭我军。
但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他们对新四军的第一次作战,便被打得头破血流,碰了个大钉子。
1940年7月,陈毅和粟裕率领新四军来到苏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担心新四军在这里站稳脚跟的蒋介石,授意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制造摩擦,妄图消灭新四军。

韩德勤一贯反共,曾参加过蒋介石针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的第二次“围剿”,结果被打得丢盔卸甲,韩德勤本人也当了红军的俘虏。
后来在顾祝同的帮助下,他当上了国民党的江苏省主席,见新四军意图在黄桥建立苏中抗日根据地,于是调动八十九军和保一旅向新四军进攻,又令保九旅封锁粮道和食品,企图用经济封锁的方法困死新四军。
当时的韩德勤手下有三万大军,人数上大大超过只有7千人的新四军。

究竟要不要同韩德勤决战,新四军里也有部分同志有疑虑。他们认为敌我力量悬殊,新四军打败了不但会丢掉黄桥地区,还会让苏北根据地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陈毅与粟裕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这场决战势在必行, 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要打开苏北局面 ,非把韩德勤打败不可。只有打败韩德勤,其它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粟裕还认为,韩军虽于数量 、装备等方面占优势,但骄气十足,内部矛盾重重;我军虽人数少,却是正义之师,只要指挥得当,完全能够以少胜多。
在与陈毅充分研究后,粟裕果敢作出了“独立歼灭韩顽主力”这一富于远见的战略决策。

粟裕在我军将领中以灵活用兵 、善用奇兵著称。新四军在粟裕的指挥下,用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的战术,以第三纵队用于坚守黄桥镇,以第一、第二纵队主力设伏于黄桥镇外,力争歼敌于黄桥外围。
这次战役,我军一改先打薄弱之敌和孤立之敌的传统战法,首战便歼灭了韩部装备精良、号称“梅兰芳部队”的翁达旅,对整个战役的转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为扭转不利的局面,敌人拼命猛攻黄桥。但此时我第一、第二纵队已与守卫黄桥之第三纵队完成了对敌人的合围,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
经过三四天的激战,新四军共歼敌1.1万余人,敌第89军和独立6旅几乎全军覆没,韩德勤本人仅率残部千余人狼狈逃回兴化。
黄桥决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大胜,新四军不但一举解决了苏北问题,还打出了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此后国民党军听到陈毅和粟裕的名字都瑟瑟发抖,再也不敢前来挑衅了。

四、
黄桥战役的失败,让蒋介石对新四军更加忌惮,继续寻找对新四军发动军事进攻的借口。
1940年10月,何应钦、白崇禧致电朱德和彭德怀,要求八路军、新四军一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同时何、白密令汤恩伯、李品仙及顾祝同准备向新四军进攻——这是对之前新四军在黄桥的胜利进行报复。
为了不给国民党找到制造摩擦的借口,中共决定先对国民党的无理要求进行让步,以便争取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稳定,所以答应了国民党的条件。
叶挺与项英是新四军的主要领导,在抗敌的战斗历程中,他们既有相互间的合作和支持,创造过许多不凡的功绩;也有工作上的一些分歧。
新四军的前身是项英、陈毅领导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项英在新四军中的权力和威望都要比军长叶挺要大。

在中央确定新四军向东、向北发展的指导思想后,项英表现出了犹豫不决。中央屡次致电项英,提出“皖南军部以速移苏南为宜”;陈毅、粟裕也给项英发电报,劝他早下决心,争取主动,尽快把军部迁往江北。
但项英担心新四军深入敌后无山地依托,难以生存发展,一直下不了决心。
在中央的一再督促下,项英在1941年1月4日晚率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 9000余人开始北移,可惜为时已晚——国民党军 7个师8万余人已从容地作好了包围袭击的准备。
当新四军按计划移动到泾县时,突遭顽军的伏击,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血腥杀戮拉开了帷幕。
1月14 日,在部队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叶挺下山与顽军谈判,不料遭到无理扣押,从此身陷囹围长达5年之久。而项英突出重围后,于3月13日深夜在赤坑山蜜蜂洞被叛徒杀害。
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还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要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
对此,我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向全世界人民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面目,全国人民也看清楚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两面派嘴脸。

五、
皖南事变后不久,刘少奇即向中央提出重建新四军的建议,以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统一战线、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
中央很快就采纳了刘少奇的建议,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了重建新四军的命令。
命令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新四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利1个独立旅,粟裕出任第一师师长,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以苏北为中心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在重建新四军的大会上,刘少奇宣读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重建新四军的命令,要求新四军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保卫民族国家、坚持抗战到底、防止亲日派袭击而奋斗。
当刘少奇说到整编后的新四军拥有七个师人数将达到9万时,全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这时,陈毅走到台前,发表了就职演讲:“重庆当局发出一个反革命命令,撤销新四军,我们置之不理。
因为,我们拥护共产党恢复新四军的命令,我们拿革命的命令来反对反革命的命令,拿抗战的命令打倒破坏抗战的命令!只要我们坚持抗战,坚持斗争,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没有设立政委一职,现在,重建的新四军在军、师、团3级都设立了政委,一个拥有民族尊严和独立领导权的新四军,在鲜血中站立了起来,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已非1927年那样容易受人欺骗,容易受人摧毁了!
皖南事变成了抗战期间国共关系逆转的一道分水岭。事变前,中共军队虽然已经在独立指挥、自行发展,但它仍隶属于国民政府,至少名义上随时呈报并请领军费,形式上使用着统一的货币,遵守着统一的政令法令。

蒋介石的一些命令,对新四军还有一定的约束力。事变之后,国民政府断绝对中共军队的一切供给,切断了与中共军队的一切联系。
中共政权从此断绝与国民政府间的一切上下级关系,完全脱离了国民政府的控制。
在国民党部队刚刚开始调动的时候,陈毅和粟裕已经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率领在江南一带活动的新四军急速渡过长江北上,让蒋介石没有抓到伏击“陈粟”大军的机会。
“皖南事变”中,陈毅的一纵队,在纵队司令员傅秋涛等人的指挥下,最终得以成建制杀出重围,为新四军保留下了珍贵的血脉。

1941年1月4日离开皖南云岭时,1纵队共辖老1团和新1团,加上机关非战斗人员总计约3000人。
他们根据陈毅和粟裕的部署,由老1团在前开路,新1团在后掩护,将纵队司令部和机关非战斗人员夹在中间,迅速朝苏南方向突围。最终在一个名叫“三节水”的峡谷,将蒋军防线撕开了一个口子。
受蒋介石委派,准备将陈、粟手下新四军一口吃掉的上官云湘,虽然手上有7个师的兵力,但在粟裕发现敌人只形成了战役层面的宛如鸡蛋壳一般的合围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绵亘的防线。
只要突破一点,戳破蛋壳,就可以突围而出。后来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皖南事变中共有约2000名新四军指战员成功突围,其中绝大多数来自1纵。

无法消灭陈、粟手下的新四军,其实早在蒋介石的意料之中。事变之前,蒋介石企图将新四军全部压到长江以南,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再“剿”灭新四军。
但陈毅和粟裕几场胜仗让蒋介石不得不承认,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不但没有被割断,反而联系得更紧了。
对陈毅和粟裕的新四军部队,蒋介石“剿灭”的心愿难以得逞,只好选择将新四军皖南部队作为首先“剿”灭的对象。皖南事变前,蒋介石对上官云相说:“叶、项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而陈、粟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
这也足以说明在蒋介石的心中,在战场上,陈毅、粟裕要比叶挺、项英难对付得多。

六、
蒋介石的这个看法,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也得到了验证。
1946年6月,蒋介石磨刀霍霍,调集重兵准备大举进攻我解放区之际,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与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一北一南,同国民党军作战。
陈毅深知粟裕的军事才华和指挥艺术,他向毛泽东建议,将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粟裕则明确表示自己长期在陈毅领导下工作, 现在中央和 陈毅要自己挑起这个重担,自己决定当好陈毅的助手, 因为在华东战场 不能没有陈老总, 他是华东战场的主心骨、 顶粱柱!
在蒋介石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情况下, 粟裕在陈毅领导下,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 打了一次又一次胜仗。
解放战争中,很多被粟裕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怎么也想不明白: 没有上过军校的粟裕, 竟然打败了国民党的黄埔高材生, 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这一点,陈毅曾替粟裕做过回答。他说:”从主观上说, 革命战争这所大学校锻炼和培养了粟裕, 使他掌握了指挥打仗的本领。
粟裕很注意学习、 探索战争规律, 很注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跟孙子兵法学习, 跟毛泽东、 朱德学,特别注意毛泽东指挥艺术, 尤其注意学习毛泽东战略思想。
在实践中学,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不断创新循环往复, 乃至无穷, 一次又一次走向更高的水平!”

参考资料:
董成家:《我党战争年代的三对黄金搭档》
张雄文:《粟裕与陈毅的风云际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04:51 , Processed in 0.0080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