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彪打仗“一竿子插到底”,刘帅并不赞成,谁更高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23 05:48: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林彪打仗“一竿子插到底”,刘帅并不赞成,谁更高明?                                                         

2023-04-21 17:54                                       
作者:相忘于江湖
刘帅和林总都是军事家,也是大师级的战役、战术专家。
红军时期,刘帅是红军总参谋长、先遣纵队司令员,林总是红一军团军团长;全面抗战时期,刘帅是八路军129师师长,林总是115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刘帅承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二野)司令员,林总是东北民主联军(东野,四野)司令员兼政委。
战争年代,刘帅和林总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战役战斗。
红军时期,刘帅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夺取娄山关,林总有龙岗伏击战、黄陂草台岗伏击战、飞夺泸定桥、抢占腊子口;抗战时期,刘帅有阳明堡、七亘村、神头岭伏击战,长乐村追歼战和百团大战,而林总有天下闻名的平型关、黄崖底伏击战。
解放时期,刘帅有上党、邯郸、陇海、定陶、巨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鲁西南、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昌都战役和进军西藏。而林总也有秀水河子、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决战辽沈、解放平津、衡宝、两广、解放海南岛。
从资历和战功来看,刘帅和林总在伯仲之间,旗鼓相当、难分高下。

1949年5月,刘邓、林总在武汉
但是,两位战将的指挥风格、技战术偏好却大相径庭。
刘帅的管理风格是分散指挥,所谓“分散指挥打野猪,集中指挥打死猪”。
江西苏区和长征时期,刘帅除了在高层出谋划策之外,长征期间也屡屡亲自到一线操刀指挥。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刘帅则更多是“策划”出题目,战役战斗的具体指挥都交给手下完成。
抗战时期,刘帅左膀右臂386旅旅长陈赓、769团团长和385旅旅长陈锡联。
解放战争时期,刘帅麾下著名战将有“三陈”陈赓、陈再道、陈锡联,还有115师的“外来户”杨勇,以及二野的后起之秀王近山、秦基伟、王秉璋、李德生、尤太忠、向守志等人。
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打鬼子最有心得,战绩也是3个师及新四军中最大的。但是,几乎所有的战斗,刘帅策划后都没有“插手”,而是交给太岳陈赓、太行陈锡联、冀南陈再道等人独立完成。
分散指挥的威力是比较灵活、适应性更强,也有利于激发下属的积极性。
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129师的壮大速度是最快的,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又率先从山地游击战转型运动战。解放战争时期,二野部队“分散指挥”风格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二野的邓公、张际春、刘伯承
和刘帅相比,林总的作战指挥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
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林总的指挥风格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一竿子插到底”,这种“集中指挥”,是刘帅不赞成的。
从刘帅角度来看,在战场信息繁杂且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分散指挥无疑比集中指挥更有效率。
从太行山到大别山,再到钟山、喜马拉雅山,八路军129师、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一直到到第二野战军,刘邓大军纵横驰骋13年,刘帅分散指挥的风格让麾下将领们在战争中迅速成长。
但是,集中指挥也并非只能“打死猪”,比如四野的指挥系统就非常高效。
林总的性格决定了一生谨慎,作战之前精打细算、深谋远虑,这一点是军事家共同的特质,和刘帅、徐帅、彭总、粟裕大将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林总除了策划还要亲自指挥战役过程。
红军时任军团长,林总的命令直接下到团一级;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师长,林总的命令会下到连一级;解放战争时期,林总把打仗心得凝练成“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战术,但命令还会下到师一级。
如果说刘帅在129师和二野是“总教官”,林总在116师和四野则是“大家长”。

抗战时期的林总
林总“自己出题自己指导作业”,为什么效率也很高呢?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充满了危险、疲劳、地形、情报、偶然性等不确定性。
20世纪80年,以色列马丁·范克里韦尔德教授的《战争指挥》影响很大,不少西方国家军队的“任务式指挥”就源于此。范克里韦尔德研究了古今2000多年战争史,最后得出一个规律:
敌我双方军队状态、意图和行动,以及天候、地形、信息等影响因素,让指挥变得复杂,分散指挥和集中指挥相比,在面对更多不确定性时,分散指挥更容易发挥一线指挥官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无论是分散指挥还是集中指挥,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人。
这一唯物主义战争观,也符合主席一向倡导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四野的林总“集中指挥”,也取得了不俗战绩:四野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短短3年,就从13万扩张到百万大军,林总功不可没。
为什么军事学家不看好的“集中指挥”,也能让四野的林总玩出新境界?
究其原因有几点:一是林总的性格决定了喜欢“一竿子插到底”,二是林总的军事天才也有能力做到“一竿子插到底”;三是林总的技战术让四野部队执行力很强;四是参谋长刘亚楼一个顶仨。

四野炮兵部队
指挥风格是一个军事指挥员的标签,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同为我军杰出军事家和“五虎上将”之一,刘帅和林总都是独一无二的。
两位名帅在各自的野战军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据说,渡江战役之后,二野部队在四野的掩护下千里包抄大西南,两军交错行进时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两大野战军互相喊话,二野部队喊“坚决不听林彪指挥”,四野将士喊“坚决不听刘伯承指挥”。
这种有些孩子气的“互不服气”,显示了两大野战军将士对自己主帅的崇拜。
可是,真到了真刀真枪和敌军干的时候,四野47军、50军和42军124师共9个师暂归刘帅指挥解放大西南,二野四兵团3个师和5兵团18军等部暂归林总指挥发起衡宝战役,没有任何不畅。
只不过,长期习惯了刘帅“放羊”式分散指挥的陈赓,对林总的命令直接下到军一级颇不适应,为此几次和林总出现分歧,最后还是主席出面打圆场。由此可见,刘、林二人指挥风格差别之大。
刘帅、林总的两种指挥风格,各有千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

1962年,八大元帅在广州
从战争年代的发展来看,林总的“集中指挥”更有利于集权。
抗战胜利抢占东北时,东北民主联军需要一个“强势”的东北局书记、总司令兼政委的“一元化”领导,远在延安的主席把这几副担子都压在林总肩上。事实证明,大权独揽的林总不负众望。
林总“一竿子插到底”,并不是事无巨细全揽在身上,而是在有序分工的基础上聚焦打仗,高岗、陈云、张闻天分担了军区工作,罗荣桓、谭政分担野战军的政工,刘亚楼、苏静分担参谋部的工作。
所以,林总看似“一竿子插到底”的集中指挥,有着深厚的保障基础。
此一时彼一时,到了解放海南岛,林总实际上已经放手让邓华、韩先楚指挥了。
但是,如果一定要在刘帅、林总两种指挥风格中选择其一,笔者还是倾向于刘帅的分散指挥。因为,刘帅的分散指挥,不但打造出了建国后数量最多的大军区级别司令员,还是面向未来的。

有人说,林总的集中指挥代表了黄埔的“个人英雄主义”,刘帅的分散指挥则代表了伏龙芝的“团队合作精神”。从培养军事人才的事业心和主动担当上来看,刘帅的做法无疑更显高明。
二野的将领在主席时代就备受重用,除了没有私心,刘帅的培养方式也至关重要。在一般情况下,分散指挥磨炼出的高级将领,比集中指挥下出来的将领考虑问题更多,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更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00:05 , Processed in 0.0082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