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朝有一首“烂俗”诗,比打油诗还通俗易懂,结果却成了传世佳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04:51: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朝有一首“烂俗”诗,比打油诗还通俗易懂,结果却成了传世佳作                      2023-05-25 00:35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心情。
这些诗词大多用词考究,意境深远。
似乎如果不能写出让人“仔细研读”、“回味无穷”的诗句,就不能被称之为诗人一样。

然而,在历史上总会有一些“有个性”的诗人,他们不拘一格,创作出来的诗词没有那么晦涩难懂,用词、用字时简单明了,让人可以更加直接地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当然,也有人称这种诗词烂俗,不过这却并不能影响到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更不会影响到这些诗人被人们所铭记,比如白居易,再比如罗隐。
罗隐曾经写下了一首诗,被人称之为史上最烂俗的一首诗,甚至比打油诗还通俗易懂,但是这首诗却写出了最雅的千古绝句。
01学富五车,怀才不遇
盛世多才子。
大唐时期涌现出来的才子佳人并不是少数,甚至有许多都是流传千古的诗词大家。

罗隐本名罗横也出生于唐朝,只不过较为不幸的是,他是出生于唐朝中后期。
那个时期的唐朝,虽然国力仍算强大,但是早就没有了盛唐之时,一片国富民强之景。
同大多数出身于平民家中的文人一样,罗隐也始终认为只有参加科考,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
为此,他从小便认真苦读诗书,研习学问。
皇天不负有心人,罗隐在青年时就已经是名震一方的才子,他的诗词文章被人们广为传唱。
罗隐本以为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完全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之路,从此为官一方,为百姓谋福,但可惜的是,事实并非如他那般所想。

26岁时,罗隐第一次参加了科举。
在考试时他奋笔疾书,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走出考场的那一刹那,他满怀自信,仿佛走上仕途之路已成定局,他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事与愿违,或许是罗隐马虎大意,又或许是因为审核官员十分严厉,总之那年罗隐与进士失之交臂。
一考不中,虽然出乎了罗隐的预料,但是并未对他造成太大的打击。
他只是在山川湖泊间游历了一番之后,便有重整旗鼓,抓紧时间为下一次的科举进行准备。
本就有着真才实学,又肯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复习准备,罗隐本以为第二次参加科举,应该会马到功成。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却是又一次的名落孙山。

接连两次的失败,让罗隐十分懊恼,但是他想要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想法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于是,在后续的几年中,罗隐连续参加了数十数次科举,但是明明每次都准备得十分充分,在考试时发挥得也很出色,但是就是与进士之位无缘,甚至连许多不学无术之辈,都能成功考中,但是唯独他却不行。
0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历经十余次科考的失败,见过了太多有序的考生落榜,反而那些庸才能够考中,让罗隐冰白,并非时态才疏学浅,或者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当时的唐朝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堪。
朝廷官员丝毫不注重人才的选拔,反而各个唯利是图。
为了自己收取贿赂,而纵容那些不学无术的庸才在朝为官,这样的朝廷让罗隐心灰意冷,他也再无心踏上仕途。

于是,他将自己改名为罗隐,从此再不问仕途名利,只是一个人游历天下,认真做着自己的学问。
罗隐的诗作异于常人,他不屑于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来体现自己的学问有多么的高,反而喜欢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做法无疑是更接地气的,虽然与当时大多数文人骚客的做法不同,但是却能够更好地让他的作品,在百姓当中传唱,也更容易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想法。
罗隐留下的佳作颇多,其中一首《蜂》更是在民间广为传唱。
虽然只有寥寥四句,但是却借用“蜜蜂”辛苦采蜜而不自得,来表现自己以及万千儒生,明明有真才实学却不能为官一方的悲哀。
尤其是最后那两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更是体现了当时唐朝官员们的腐败,让天下所有有识之士成为了百无一用的尴尬局面。

由于整首诗所使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字眼,甚至在押韵上也并不是十分考究,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首“烂俗至极”的诗作。
正因它像打油诗一样“老少皆宜”,让人一看就能彻底读懂,也让这首诗流传得更加广泛,其中的最后一句话更是成为了最雅的千古名句。
03雅俗共赏
《蜂》虽然被称之为史上最烂俗的一首诗,但是诗中却写出了最雅的名句。而且这首诗还广受百姓的喜爱。
更何况,就算这是一首烂俗的诗又能如何呢?难道被称为“俗诗”鼻祖的白居易,写下的“俗诗”还少么?但那也没有丝毫影响到他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反而他的诗词在百姓当中,流传的甚多。

其实高雅如何?粗俗又如何?
诗词都只是作者表达心中想法的一种手段,皆是由心而发。
他们的目的也是直抒胸臆,希望能够别人能够体会自己的心情而已,这也是诗词创作的最直接的目的。
只要能够让人看懂,能让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么无论它使用的语言,多么的直接、质朴,甚至是粗俗,都是一首好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真正的好诗,是要做到雅俗共赏,让任何人都可以看懂、领悟的,更何况还有着千古名句的《蜂》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0:04 , Processed in 0.00766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