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名不见经传却一词成名,短短27字冠绝古今,苏轼改写后甘拜下风 2023-06-19 19:03
宋词的成熟和发展,是有唐词的基础的。在唐代的时候,唐诗占据主流,但是很早就出现了词作。不过在当时,词的地位很低,又称为“诗余”。 有人称最早的词人是李白,以《忆秦娥》和《菩萨蛮》二首称其为“词祖”。但也有人考据称这两首词来历存疑,无法确定是否真的是李白作品。 中国现代作家施蛰存,在其文章《张志和及渔父词》中,更是把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誉为“唐词宗祖”。 《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的大意是: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这是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作。渔父,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庄子笔下,就成为遁迹江湖、醉心山水的隐士形象的象征了。 张志和笔下的渔父,带着他醉心山水的乐观情绪和亲切感去描写,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一种渔父隐迹江湖之乐。一个“乐” 字,构成了他这首词的主旋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青翠如屏,山前白鹭自由飞翔。一青一白,一静一动,构成一幅清丽的画面。碧波清流,落英缤纷,还有那大口细鳞肥美鲜嫩的鳜鱼,正在绿波中泼刺刺地嬉逐,又组成了一幅色彩鲜妍的画面。 作者是词人,而又善丹青,只二句,将西塞山下的江南春色描绘得如此绚丽多姿,盎然纸上。 飞鹭,落英,流水,游鱼,画面多么生机勃勃;黛山,白鹭,桃红,绿水,色彩多么斑斓明丽,真是一派迷人的江南春色!确实做到了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明丽清新的江南春景画面中,融进了一个“烟波钓徒”——江上渔者的形象。 只见他头戴青色竹编大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迎着春天的斜风细雨,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烟波浩渺的江上,多么放旷高逸的情趣,任凭风雨侵扰,仍悠然稳泛于雨色空濛之中,这是何等潇洒逸放的隐者形象! “烟波钓徒”张志和,在这烟雨中春江上垂约,志不在鱼,在于垂钓之乐,在于忘情山水,在于厌弃仕宦生活,这多种情感,是通过淡远宁静的诗的境界,通过清新活泼的格调,通过通俗流畅的语言,得以充分表达。 这首词一直被后世所传诵,所推崇。苏东坡对《渔歌子》甚为欣赏,度意入曲,引录全文。写出了一首《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的诗词创作自然极好,然而平心而论,这首模仿之作《浣溪沙·渔父》,在整体的意境上,却是不如原作,可见此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