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山历史】经常老石岐人说的“南门头”究竟是哪里呢?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26 16:14: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山历史】经常老石岐人说的“南门头”究竟是哪里呢?                                                       

2023-07-26 14:17                                       

                                       

如果住在老城区可能会经常听到“南门头”,“我今日去南门头市场买送”,“买猪肠粉啊?就在南门头市场隔离”,讲的南门头就是地图看到的“ 阜民门”,当年有那么一段故仔。

(1828年的香山县城郭图)

相传当年修筑铁城时,东西北面都是丘陵山地,唯独南面是一马平川,九曲河水面宽阔,水流急湍,在修筑南门时,人们遇到了难题,投入河中的砂石,瞬间被水冲走。大家议论纷纷,都说水中有怪物作祟,必须有宝物镇伏,才能继续施工。陈天觉家中有一只聚宝盆,是多年前他在河边救了八只由神仙化身的田鸡,神仙为了报答他,把聚宝盆送了给他。这只神奇的盆子,你放什么东西进去,它就会不断繁殖,放谷子进去就会生出很多谷子,放银两进去就会生出很多银两。陈天觉把聚宝盆献了出来,装了一盆砂石,放入河中,河水立即平静下来,人们在聚宝盆生出的砂石上修起了南门 。

南门阜民门的旧址,约在治安街口与长泰街口之间,这里一带人们至今仍称作“南门头”。城内正中的路,原叫正南街,后又称正薰街,即现在的民生北路;城外的原叫仁和街,即现在的民生中路,在九曲河边的东西两街,分别叫仁和东里和仁和西里。随着旧城区的改造,九曲河早已覆盖成为道路,而民族东路又已开通,交通方便,商业繁荣,热闹异于往昔。

古代以向南为尊位,所以,当皇帝的称南面称王。可能因此之故,南门又称“生门”,相对而言,北门称为“死门”。封建时代官员来香山县上任,官船停泊在天字码头后,官老爷不是径直从观澜街、岐阳里、怀德里、武峰里(以上即现在的孙文西路)直入西门登瀛门,而是绕到南门阜民门入城,以示吉祥,城内官绅也齐集到南门城外恭候迎接。 后来邑人在城门旁边的街道上建了一座方塔,以汇拢聚宝盆的仙气,名为方塔街,这条街至今犹在。县城建成十九年后,县尹梁益谦又对南濠进行了一次改造,疏浚河道,引水灌溉陂田,令附近的乡民都受益。

邓老师的画卷,详细描绘了当年九曲河的美好画面

我老豆当年最喜欢在南门头和榕树头看批斗大会,他小时候还可以看到南门头的城门痕迹。卖芒巷仅两米宽,巷口外就叫南门头,十字路口旁边即民族路口,右边是大华茶楼,左边是九曲河桥头,护栏一米多高处宽约40厘米,夜晚常有老汉躺在上面歇凉,听说曾两次有人因睡着了翻身掉进九曲河里。

这是以前的九曲河,被覆盖后变成街道。此处位于民族路南门头南门桥位1双排房屋的止回在氏族路月石正九曲河,每家的后门基本都有步头级下到河里。(拍摄时间2002年11月8日)照片来源:路荆

牌坊下是被覆盖的“九曲河”,、河面上原有南门桥一座。拍摄时间2020年12月28日,照片来源:路荆

@故乡人回忆到:我小时候住南门头、隔离就系汤狗佬、出晒名叫九叔、天天看见佢用条绳掉死只狗、冇阴公、结果佢同样用条绳吊死自己。七十年代未、在山际尾曾经住过一个在华侨中学任教英语科的肖老师(男)、小时候每周曾从南门头、路经仁和东里、侨中、山际尾徒步到老师家中补习英语,记得晚上学完补习黑猛猛、自己一个人又徒步回南门头、一路行一路惊,一路只有狗叫声。

@Cappuccino_V_说:我记得我家都是在南门头柴铺买柴的,当年买芒很容易,但要买到柴就要等柴铺有货到,还要排队才能买得到。柴是不能公开卖的,我记得有一次我爸带我去沙岗墟买芒,然后他问那个卖芒的有没有“金”,那个卖芒的就让他把手探进芒里摸。当时我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后来回家打开那捆芒,原来里面夹带了一小捆柴头仔。那个年代能在柴仓工作,等同于当卖鱼、卖猪肉这些高档职业。

南门头市场,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的市场,门口当时还有卖粽子的,还有茶果那些,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去的市场,当时旁边窄窄的道,都是卖家禽和豆腐的,很齐全!后来市场整改,就跟东门市场合并了,变成了现在的东南门市场。后来曾经要打造状元坊,之后也不行,最后又变成教育机构,就变成现在这样荒废了!

南门头的这家店已经营业好久了,算的上石岐老店了。以前经常过来买肠粉啊那些,现在店还在营业,可惜旁边的岐香好似变成很小一个卡位了。

@街坊李昆回忆,我生在70年代末,小学阶段,住在华贵坊,南门头的大华茶楼是每日必经,也是我每天的早餐地方。80年代中,那个地方叫“大华茶楼”。我具体记不清,到底叫茶楼还是酒楼。但是,“大华”这个名字非常清晰。自己初小的时候,也曾经为了这个名字,闹过笑话。
当时,茶楼重新装修开业,挂上了新的招牌“大華” 两字,是繁体。我回家同父母讲,南门头开了一家“大苹”茶楼。引来一阵笑。还记得,当时的大华茶楼,是两层楼,二楼特别开阳,小时候嘴馋,他们的烧卖是按碟头上的,而不是用蒸笼,特别美味。在靠近民族路的门面,开了一列外卖柜台,小时候每天的早餐就是从这里走起,菠萝包、金吒、糯米鸡、叉烧包,几毫子就是一天的美味。。。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华酒楼结业之后,糖烟酒公司曾经打算同外资利用这个场地合办一个超市,后来没成事。再后来,就是中山第一家大快活。在附近还开了超群饼家,在当时都是很时髦的去处。 在后来,这个地方仿佛还开过商场、药店,那都是 97年之后的事了。
中山旧城区,南门头的变化,正如地下封闭起来的九曲河,很多故事都埋藏在老石岐人的心底里。

编辑:吱吱熊

资料来源:中山历史研究群,玺源古饰,中山市档案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4 10:02 , Processed in 0.0085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