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商隐这首诗无一“情”字,却道尽爱情之悲,开头两句成千古名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5 04:53: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商隐这首诗无一“情”字,却道尽爱情之悲,开头两句成千古名句                                                         2023-07-23 08:50                                       
                                       

李商隐《无题》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如果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本书,告诉你有一种固定的方法诠释所有文学作品,有九成是他欺骗你,余下一成是他无知。
世上有千百种的人,千百种的情理,自然也有数之不尽的文学类型,哪来一本通书读到老?

文学诠释者,想要准确理解更多文学作品,必须要用“活法”,按不同类型的作品,运用相对恰当的阅读策略,甚至同时组合两种以上的方法,才能一窥真相。
而事实上,前人早就中国古典诗的诠释路向,分出两种大类,可供我们参考。第一种,出自孟子,名叫“知人论世”;第二种,可上追孔子,叫做“意象感发”。
什么叫“知人论世”?即是要考察作者的生平,以知其人;研究作者的时代处境资料,以知其世,两者做为诠释作品的重要支撑,但诗毕竟不全然等同“史料”,仍须以文本作为诠释的关键。

而“意象感发”,则就文本的直接阅读,感发兴趣,不直接依赖生平时代,从文本以至文学传统,证求诗歌的比兴寄托,言外之意。
有关李商隐大多无题诗之作,古人大多用“知人论世”方法,以实事强行曲解其意,无视文本的重要。而且,古人的说法,往往并无实证,大多是猜想、附会,不可尽信。

“知人论世”只是解诗的其中一法,但不少古人只执着它,尤其对李商隐的情诗有许多误解。强求实解,而年表并不可信;落于俗套把将诗歌美感扼杀。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将要阅读的这首无题诗了。
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春风,代指春天。
“意象感发”,以情解诗,无题诗最吸引人的特色,在于以个别具体的情况,表达出人类普遍的情感经验。这一种感情,这一种经验,其实是你我都曾经验,都曾感叹的过去。

此诗的关键字是“难”,尘世间的爱情,之所以令人觉得伟大,往往在于一个“难”字。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两情相悦而有无法违逆之阻隔,那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是距离,是战乱,是伦理,是生死?
难于相见,相见后不知何时再会;难上加难,令人不忍别离。

前句是事实描述,后句是诗人的高超想像。春天既写现实,也是象征爱情,“无力”形容春天必然的终结,无能为力。“百花残”,悲惨凄美,遍地残花,好一部爱情悲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李商隐诗相当出名的句子,人人都懂背读的真相,来自诗人天才式比喻的高明。

怎样才算作好的比喻?取材于古代日常生活普遍的事物,将“春蚕”、“蜡炬”这种共同生活经验,升华到人生爱情之譬喻,令人一读即能感受当中深厚的感情。
有趣的是,“丝”是“思”的谐音,用“春蚕”吐丝,转入情人无尽之思念。原本“Baby,我好想你呀!”,哇,令人听到都想作呕的说法,诗人却用比喻令我们深刻地感动了。
“蜡炬”,试想像火光摇曳的情况,可以有多重的象征,光明、不安、燃烧自我“泪”既是蜡炬,也指爱情之悲。

“丝方尽”、“泪始干”,同样是一种漫长的相思之苦,李商隐把抽象爱情思念的过程,以实际比喻表达,由抽象到具体,始能感动人心。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经过漫长的爱情折磨,经过不可阻挡的爱情之难。
诗人由普遍情感转入个别的生活,照镜时担心头发花白,年华老去,晚上吟诗时觉得月亮特别凄冷。
我们不妨想像一个情景,一女一男,互相思念彼此,远隔天涯,只能各自悲伤。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蓬莱仙境,情人居住之所。青鸟:神话的信差。
情人的居所算不得上很远,然而,爱情最遥远的距离,不就是我和你相距很近,却又像远隔天涯吗?

既然我们暂时还未能改变现实,只好希望我写的信,能够像我亲身探望你一样。文字传情,信件如翼,“青鸟”栩栩如生。
那么,古人又怎样诠释这首诗呢?
清代张尔田说,这是李商隐对令狐家族的告白,以青鸟自比,表达自己心意,希望再受重用赏识。
张尔田的理由是:“确定是时作,观起语自悟。”

他假设了这首无题诗,作于某一特定年份,又和当时令狐家族有关。但他毫无根据,竟然说看到诗中的第一句,突然领悟了真理之门。
事实判断,必须依靠史实证据,又岂能如此?事实上,古人这种解读李商隐诗的方法,张尔田不是孤例。
“知人论世”的误用,把文学当成史学,文本看作史料,局限了整首无题诗的多向诠释。李商隐故意无题,本身大有一反单一诠释的企图。古人,不过是历史文件罢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4 09:57 , Processed in 0.0079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