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军开会,郭汝瑰质问胡琏:你与刘伯承住一个村,怎会让他跑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04:31: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国军开会,郭汝瑰质问胡琏:你与刘伯承住一个村,怎会让他跑了?                                                       2023-10-19 21:38                                            

发布于:北京市
   

  国军开会,郭汝瑰质问胡琏:你与刘伯承住一个村,怎会让他跑了?
1947年末,国民党内部召开了一场研讨会上,会议的主题,就是对付刚刚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于当时的国民党将领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慑,这不但意味着其早先的长江防线部署全部作废,南方大城市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也暴露在了解放军的面前,从战略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因此,会议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低气压中,所有人都在望着沙盘一口一口的抽闷烟,无人发言。
过了许久,时任国防部第三厅的厅长郭汝瑰忽然拍案而起,指着一旁的胡琏,怒骂道:“要我说,刘邓大军能够在大别山站稳脚跟,你胡琏得负全责!”
郭汝瑰的一番发言出口,引起了一片哗然,就连胡琏本人也面露愠色,想要发作。

可紧随其后,郭汝瑰的一句话又把胡琏怼了回去:“我问你!你当时和刘伯承就住在一个村里,是怎么让他跑了的?你这个共军的奸细!”
郭汝瑰的指控不可谓不严厉,听闻此言,胡琏的脸色唰的一下就白了,只能喃喃道:“我部为敌情所诱惑,予敌以逃窜之机……”

郭汝瑰所指证的事,发生在大别山交战期间。
1947年7月末,解放战争进入到了新阶段,为了改变局势,当时的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决定进攻敌人后方腹地的大别山地区,以打开局面,扭转被动形势。

这一艰巨任务落到了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的肩上,刘伯承为人稳重务实,邓小平则精明能干,两人都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出色的军事统帅之一,配合默契,坦诚相待。
然而此次行军作战可不同往日,刘邓二人的身上都有着极大的担子。

挺进大别山,究其性质来说,相当于在解放战争时期重新来一次红军时期的长征。
当时的国民党军兵锋正锐,而中原地区又是国民党的腹地,敌军实力雄厚。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千里奔袭并在大别山扎根,可以说是难如登天,随着走在被包围的边缘。

然而面对如此困难,刘邓大军没有丝毫的胆怯,接到命令以后,便立刻开始准备。
为了提升行军速度,他们丢弃了许多重型武器装备与辎重,只为能够尽最大速度抵达大别山地区。
然而天公不作美,刘邓大军刚跨出第一步,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当时正值中原和南方的盛夏雨季,连绵不断的暴雨使得沿途的道路和山径泥泞不堪,交通条件十分的恶劣。
想要在这样的道路上扛着装备行军,是极度消耗体力的,开始行军没几天,许多战士就已经在泥泞的山路上筋疲力尽。

但为了完成抵达大别山的艰巨任务,刘伯承和邓小平不得不咬牙苦撑,以最大限度地驱使部队加速前进。
最终,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之后,部队终于抵达大别山区。
然而,此时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是更加复杂的局面,大别山虽大,但极度贫困,无以供养大批部队,想要在这里驻军,就必须分兵行事。

其次,国民党军队在这时也插进了山区,这使得局面更加复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大别山区常年遭受国民党军队的蹂躏,当地的百姓对于拿枪的军人本身就充满了警惕和敌对,群众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在种种困难之下,刘伯恩和邓小平做出了南北分兵的计策。
具体就是由刘伯承亲自率领一部北路军突围,吸引国军的注意力;邓小平则率领主力南路军留在大别山区,采取运动战牵制国军协同配合。
在执行突围计划时,虽然名义上,刘伯承带着:二纵、三纵、六纵三大部队,但是受限于当时的特殊情况,真正在其身边的兵力是极少的,只有一个警卫排,其余部队只能远程遥控指挥。

分兵前,刘伯承把警卫团给邓小平留下,并对身边一个排战士说了这样一句话:“万一被敌人冲散,请不要管我,到文殊寺地区找邓政委会合。”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此时的刘伯承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临行前,邓小平紧紧握着排长的手说:“你们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刘司令员交给你了,你一定要确保他的安全。”
当时的行军可以说是处处都是艰险,刘伯承也跟着战士亲自走田埂、越河流,处处都是国民党军队,防不胜防。

有一天深夜,部队刚刚历经千辛万苦在一个村子停下,想要借宿,结果老乡的答话,把人们下了一身冷汗:“村子里都已经住满了。”
问:什么部队?答:戴铁帽子的。
当时的解放军哪里有钢盔?听闻此言,刘伯承就明白这一定是国民党军,无奈之下,只能离开继续赶路。

事后分析,如果当夜没有问老乡直接住了进去,后果不可估计。
这起事件还不算是最凶险的,有一次,刘伯承一行人在一处山村刚刚住下,值夜巡逻的哨兵发现了异常的迹象:在村子里同时驻扎着国民党的一支先遣部队——以胡琏为师长的整编第11师。

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和敌人住在同一个村子里!
听到这个消息,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可以说,此时形势对刘伯承极为不利,随时可能被歼灭。
然而,经验老道的刘伯承并未被敌人的强大军力威慑。

在判断利弊后,刘伯承立刻做出了决定,不打扰对方,从容撤离。
当时正值夜色,周围还有大雾天气,如果利用好这些自然掩护,部队是完全有机会的。
随后在刘伯承的部署之下,部队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撤离,并最终成功脱险。
事实上,和敌人住在一个村子里并非杜撰情景,类似的情景在整个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时有发生。

刘伯承虎口脱险这一场景,在电影《大转折》中也有体现,影片中,刘伯承在驻军以后,无意间撞到了一位砍柴的老乡。
刘伯承上前与对方寒暄,说了句“部队到村子里来,打扰你们了”。
老乡回答的是:“不打扰,就是部队砍了几棵梨树做工事,怪可惜的。”

就这一句话,就让刘伯承判断出有国民党军队也驻扎在旁边,立即下令进行转移。
直到此时,胡琏还毫不知情,完全没有意识到,大别山解放军的首脑刘伯承就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视察一般从容转了一圈。
事后,作为放跑刘伯承的最大“帮凶”,胡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就客观情况来看,在当时大别山区内一片混战的情况,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尚不至于说,就要扣上一顶通敌的帽子,那为何郭汝瑰会对胡琏做出如此严厉的指责呢?
事实上,这其中还有另一层原因。

熟悉我国近代史的观众或许对郭汝瑰并不陌生,他是我党潜伏国民党内仅次于吴石将军外,级别最高的红色间谍。
多年以来,郭汝瑰一面在情报上给予支持,另一面则是尽最大可能扰乱国民党内部部署,破坏其团结。
而此次胡连放走了刘伯承,则给了郭汝瑰一个好机会,当然应该站出来表表态了。

果不其然,经过他的这么一番声讨,虽然到最后老蒋也没有把胡琏怎么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民党内部士气还是出现了极大的影响。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于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是有着巨大的影响的。

它迫使国民党军队平白多承担了上千里的防线,瓦解了国民党军的几路攻势,从战略上来看,虽然刘邓大军在此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为整个革命事业争取到了反攻的历史机遇。
从此之后,解放战争正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战略反攻。

此次郭汝瑰当众质疑胡琏,虽然没有让后者丢掉官位,但是起到的作用也是相当之大的。
郭汝瑰作为当时的国防部的厅长,代表着国防部的态度。
如此不留情面的指责胡琏,其余参会将领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要是拼命如胡琏那样都要被怀疑通敌,反而那些一直混日子的外围部队平安无事,自己到底还有什么理由要继续卖命打下去?
可以说郭汝瑰引起的一番“质疑风波”,使得原本摇摇欲坠的国民党军心进一步动摇。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蒋介石的几百万精锐部队折损殆尽之后,郭汝瑰担心自己遭到蒋介石怀疑,便索性主动引咎辞职,替蒋介石当这个背锅侠。
之后的日子里郭汝瑰倒也没有闲着,或许是出于感激或愧疚,蒋介石任命他为国军七十二军军长,在四川重建部队。

之后的日子里,郭汝瑰向老蒋要了足够装备一个军的武器装备和车辆,开始在四川招兵买马。
当时国民党军队中。士气已经十分低下,能够像郭汝瑰这样临危不乱,继续整军备战的着实不多,对于他的一切要求,国民党国防部悉数同意。
在解放军即将攻入四川之前,蒋介石又电令郭汝瑰为二十二兵团司令,指挥三个军外加三个独立师,执行自己已经制定的“固守大西南”计划。
让老蒋没有想到的是,等到解放军刚一进入四川以后,郭汝瑰立刻率部起义投诚,一夜之间,蒋介石精心部署的西南防线土崩瓦解,西南很快宣告和平解放。

郭汝瑰的投降引发了轩然大波,不但蒋介石和国民党人士心如死灰,甚至美国一家报纸也曾经不无嘲笑意味的讽刺道:“郭汝瑰以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身份,为国府‘运筹帷幄’之中,却让中共决胜千里之外,真是天大的笑话。”
新中国成立后,郭汝瑰继续为党和国家效力,他曾经在地方从事工作,也曾应邀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老人一生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大批军事人才。

上世纪80年代后10年,已经70多岁的郭汝瑰,依然坚持工作在第一线,通过撰写回忆录贡献了大量的珍贵史料,由于其在国民党内的任职经历,他的存在可以说填补了过去军事史料相当一部分的空白。
郭汝瑰晚年身体很好,哪怕已经八九十岁,但仍然硬朗,头脑清晰。
然而可惜的是,在1997年的时候,老人不幸因为一场车祸而逝世,终年90岁,结束了自己堪称传奇的一生。
   参考资料
  [1] 中央为什么要选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党史频道-人民网.人民网.2021-05-28
  [2] 从“四个意识”观邓小平与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网.2019-07-16
  [3] 邓小平向毛主席报告:我们在大别山站稳了脚.人民网.2019-07-16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3:42 , Processed in 0.00881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