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西北角的缺口:外部势力无法深入内陆的屏障,黄金流淌之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7 04:48: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西北角的缺口:外部势力无法深入内陆的屏障,黄金流淌之地                                                         2023-10-26 12:01                                            发布于:天津市
   
        远古时代的古印度文明并不亚于任何一个古文明,我们天天用到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古印度人的成就也不低。但是,古印度文明最终没有达到与中国一样的高度,更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直到被英国人完全征服。
从地理条件来看,印度次大陆不比中国差,同样拥有类似黄河、长江那样巨大的母亲河,印度平原的面积十分广褒,足以养育众多的人口,产生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印度次大陆与中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西北角上都存在一个地理缺口,印度是开伯山口。古波斯人、马其顿人、大月氏、突厥等外来民族,先后通过开伯山口进入印度平原征服当地民族,印度的文明进程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被打断,变成了超级混血的民族聚居地。

中国的西北角上也有一个缺口——河西走廊,最窄处不足十公里。而中国与古印度文明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守住了河西走廊,使外来势力无法深入到内陆,保卫了中华文明。
河西走廊处在青藏高原和蒙古草原之间,长达一千公里,平均宽度100多公里。南边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马鬃山等几座险山峻岭阻挡住了来自青藏高原的敌人。北边的祁连山虽然不算高,也有几条穿越的通道,但山背后是连绵的沙漠,同样不适合军队通过。
因此,河西走廊变成了真正的走廊,只能沿着两山之间的通道行进,往西可以抵达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往东便进入关中平原,来到中原的腹地。

中国在统一的朝代,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原的屏障,更是西进的基础,经略西域,辐射中亚,把中华文明之光照向西亚和欧洲。中国分裂或呈弱势时,只要守住河西走廊,西北边陲便固若金汤。
秦国曾与义渠、大月氏等胡人共同拥有河西走廊。灭义渠后,秦国开始强大起来,控制了河西走廊的东端。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设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全面控制了河西走廊。
张骞西出走廊,了解到西域及世界的广大,为汉朝带来一片全新的疆土,还有一条流淌着黄金的丝绸之路。汉朝由此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格局。

汉朝反击匈奴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西域的经营,汉军带领西域诸国给予西匈奴沉重的打击,对匈奴各部进行各个击破,使其无法拧成一股绳。
丝绸之路更是把中国的精美商品和文化播撒到西亚和欧洲,给中国及沿途国家带来巨额的财富。一千多年后的欧洲大航海运动,原始动机就是寻找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而已。
西来的客商,看见敦煌城头,知道自己即将进入河西走廊的西端,等到越过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武威郡),中原腹地便向他们打开了胸怀,繁华的长安和洛阳随着欢迎他们的到来。

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国开始失去对河西走廊的控制,长安屡屡被异族攻破。但是,张义潮登高一呼,归义军很快收复整个河西走廊,重新纳入中华版图。
宋朝由于辽国的国防压力太大,无力经营河西走廊,被西夏趁机占据,不得不耗费很大的财力来加固西北国防,搞得国贫民弱,间接导致了王安石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没有河西走廊作为屏障,中原王朝不得不面临多个方向上的入侵,顾此失彼。蒙古通过先灭西夏,从河西走廊直扑四川,绕过了长江防线,这才最终灭亡宋朝。

明朝是个守成的王朝,没有经营西域,但在河西走廊的最窄处修建嘉峪关,成为明长城的起点,牢牢守住了西北防线。终明一朝,西北边防都没有大规模战事。
河西走廊内部有肥沃的土地,还有充足的雪山融水,有利于农耕,使河西四郡和后建的嘉峪关能够自给自足,部署大量的军队,以抵御来自西方的攻击。
更可贵的是,河西走廊凭借这一优势,在南北朝期间割据一方,没有被胡族政权所荼毒,遮蔽了数以十万计的中原汉民,保存下大量的汉家典籍,成为文明再兴的源头。
河西走廊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至深,还是连结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丝绸之路从这里向西方延伸,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也是从这里走向了全世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09:47 , Processed in 0.0087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