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真是这样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4 02:41: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真是这样吗?                                                         

2023-10-21 11:52                                            

发布于:天津市
                                          

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蝉》想必很多读者都看过,其中第四句一树碧无情,被很多热爱诗词的人们评价为神句。这句诗句究竟神在哪里呢?
清代诗词评论大家钱良择认为,这句话先不谈神不神,如果不反复琢磨,似乎都有点不通道理。

他还真不是瞎说,我们来看看,这句诗句的结构很奇怪。前三个字一树碧已经是个完整的意思,涵义也已经表达充分。然而突然又冒出无情两个字,这不禁让读者疑惑,给人以十分跳跃和突然的感觉。
但诗句就是诗句,它并不是孤立理解的。我们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前面诗人描述了一只蝉,在高高的树干上,却没有办法喂饱自己的肚子,以至于这只可怜的昆虫反复啼叫,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抱以同情。这句话,实际上就是作者借物咏志,他借这只可怜的虫儿来表达自己生活的困顿,尽管自己才高八斗,但也不愿意和那些庸俗媚俗的人来往,让生活遇到困难
自己才高八斗却因为有志气,没有愿意帮忙,也没人同情,这就是前文的意思。
接下来,作者继续写道到了五更天的时候,这只可怜的虫儿叫了一夜,本来就饥渴交加,现在更是没有一点力气叫了。但是,这棵高大、充满生机的大树却没有一点同情心。然而,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树碧绿呢?这也是钱良择所说不太容易想的明白的地方。
我们结合现实来推断,即使蝉儿饿死了,大树是不会又任何反应的,大树和蝉儿本来就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
作者这样写,是有着他独特的考虑的,联想到他自己,如果那棵他生命中的大树稍微有点感情,他是不会同蝉一样结局悲惨的。

当时,他多年的好朋友令狐绹就是诗中的大树,令狐绹曾经给予他很多帮助,却在后来李商隐与令狐绹家族的政敌通婚,这让好朋友转眼就成为陌路人,不再对他有任何帮助,李商隐从此在仕途上走得极为不顺。
我们这样解释就很好理解了,结合诗人的历史背景和上下文,我们就可以感觉这句话的过人之处了。
诗人接着又描述自己的困顿生活,他说自己官场不得志,混到如今还只是个小官儿,居无定所、老家难回,他说烦君最相警,就是希望蝉儿的啼叫能够让他回到现实,再次看看自己难堪的生存状态。
到了这里,诗人才渐渐想通,虽然大树很无情,但其实有情、无情都是相对的,本来蝉和大树就没有什么关系,何必奢求大树有情,这种愿望让自己痛苦,还不如蝉儿那样明白通透,能够看到现实,不为过高的期望所累。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蝉儿,实际上还是写诗人的心理历程,写他的坎坷人生,表达他的郁郁不得志,但最终诗人通过蝉儿悟透了人生、读懂了官场,这才让这首诗有了更高的境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23:45 , Processed in 0.00729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