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玉国,珍宝岛一战成名,33岁升大军区副司令,41岁按正团转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01:54: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孙玉国,珍宝岛一战成名,33岁升大军区副司令,41岁按正团转业                                                         2023-11-04 10:36                                            发布于:天津市
   
                                       

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战斗”成就了28岁的副连职指挥员孙玉国,此后,他仅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就由一名副连职干部“火箭式窜升”为大军区副司令员,与许世友平起平坐。
那一年,他才33岁。
然而8年后,他却带着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按正团职转业了。
经过几年的拼搏,他又成了著名企业家。
孙玉国的人生堪称大起大落,在短短的13年里,他犹如坐了一趟过山车,刺激过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孙玉国
一、珍宝岛一战成名
孙玉国,1941年出生在“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奉天(今沈阳市),17岁成为沈阳冶金机械厂工人,20岁参军成为一名炮兵。
从22岁起,孙玉国开始在黑龙江多个边防站工作,历任文书、司务长、副指导员、副站长等职。
如果不是“珍宝岛战斗”,孙玉国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但是,命运的偶然性常常改变人的一生。
当时,28岁的孙玉国刚刚结婚不久,等他回到从老家回到边防站以后,边境就有点阴云密布的感觉了。
孙玉国外出巡逻经常会受到袭击。
那段时间,我边防军越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苏军越欺人太甚。
他们倚仗身材高大和出动的人多,经常把我方战士打得鼻青脸肿。
作为边防站的指挥员,孙玉国的心情更压抑、难受。
他虽然安抚每位战友沉住气,可去珍宝岛巡逻每每挨打,一个边防站指挥员的尊严、一个军队的尊严、一个国家的尊严,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
1969年3月2日清晨,气温接近零下30℃,孙玉国带领巡逻队例行巡逻。
“站长,你那个方向危险。”一班长突然说道。
孙玉国忽然说道:“一班长,如果我回不来了,你一定代表我去看看我的妻子,她刚和我结婚,还没享到.......”
一句话未说完,孙玉国便带队出发了。
那一天,孙玉国的巡逻队刚向珍宝岛进发,苏军就马上结集兵力,分兵两路,包抄过来。
苏军手持弹匣冲锋枪的40多人,在珍宝岛中央与我军遭遇了。
苏军首先开枪,我军几个战士含恨倒下,鲜血染红了珍宝岛的积雪。

在这种形势下,孙玉国被迫挥动手枪,喊道:“开火!”
顿时,珍宝岛枪声大作,不到5分钟,苏军几十人无一人逃还,全部被击毙在中国的珍宝岛上。
这是一场非常漂亮,干净利索的战斗,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尔后,战斗升级了,珍宝岛葬身在一片火海之中。
3月14日下午,三辆苏军装甲车在步兵的簇拥下,呈三角形喷吐火舌,直奔珍宝岛。
阵地刚刚静下来,苏军又组织了第二轮进攻。
24辆装甲车边射击边前进,看那阵势非要把珍宝岛碾平不可。
形势万分紧急,T62坦克在我军各种炮火面前犹如“刀枪不入”的怪物,不断推进包抄过来,致使我军许多优秀的战士牺牲。
眼瞅着孙玉国和他的战友们即将全军覆没,可就在这时,江心传来撼天动地的巨响,冰面破裂、苏军一辆开路先锋T62坦克压响了反坦克地雷,履带炸坏,瘫软在冰面上,另两辆坦克知道进入雷区,吓得掉头便逃……
这辆坦克后来被我们从江心捞了出来,如今正放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向全世界展览。
苏军第三次进攻又开始了,铺天盖地的炮火倾向珍宝岛,珍宝岛一片火海。
令人惊异的是孙玉国和他的战友还活着,活着走出了珍宝岛。
3月15日苏军的炮火失去了理智,打到我国纵深4华里。
我军炮火采取了克制的态度,炮火始终没有越境。
17日又发生一场炮战,亲临珍宝岛前线指挥的苏军上校昂诺夫葬身炮火之中。
他是珍宝岛战役被我军击毙的苏军最高指挥官。
珍宝岛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苏军的失败而告终了。
孙玉国立了大功!

宣传画
二、火箭式提升——从副连职到大军区副司令
珍宝岛的炮火硝烟刚刚散去,4月1日,党的“九大”在北京隆重召开。
珍宝岛战斗英雄孙玉国,风尘仆仆地走进了万众瞩目的人民大会堂。
当他登上人民大会堂讲台一刹那,他紧张得不得了,他的面前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阶层的风云人物。
他的身后主席台上,正中是毛主席,正全神贯注地听他发言,这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那年,他28岁。
孙玉国从死神手中走来,他向往荣誉,从他背着母亲偷偷当兵那天起,他就向往成为一名功臣,但没有想到命运会出现奇迹,并且出的这么快……
当孙玉国讲到3月2日全歼入侵珍宝岛苏军时,毛主席站了起来率先鼓起掌,回击苏联的霸权行径。
毛主席这个从来不屈服任何势力的伟人,从50年代就率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坚强伫立,后来,中苏两国关系由磨擦、意见分歧发展到边界开战,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这是斗争哲学的必然。
毛主席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为孙玉国鼓掌,紧接着,场内代表群起响应,掌声雷动,如同钱塘江大潮。
休息时,周总理走到孙玉国身边提醒他道:“你在发言中毛主席站起来为你鼓掌,你要过去,去致敬握手!”
孙玉国一下子就愣住了,和毛主席握手他连想都不敢想。
“对,去向他老人家致敬握手!战斗英雄勇敢些嘛!”周总理从习惯交叉的双手中,抽出一只有力的手臂一挥,像是在鼓励他。
孙玉国壮着胆子走向主席台正中,高喊一声:“毛主席万岁!”,然后正规地行军礼,握住了毛主席伸过来的手。

毛主席与孙玉国握手
在那形而上学的造神年代,一个被毛主席肯定的人,似乎也成了神人,超人。
1969年9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孙玉国10位同志“战斗英雄”称号。
他的职务从副连职破格提升两级被任命为边防军副团长,全国一圈演讲之后,他又被告之副字已取消了。
奇迹再次出现,1973年12月,他又被直接从正团职破格提升为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奇迹还没有完,才过了不到三个月月,1974年2月,他又被提拔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那时,他才33岁。
短短的5年,孙玉国就象一个不断破纪录的撑杆跳运动员,职务一跃再跃,成为整个东北部队的首长。

三、膨胀
孙玉国衣锦还乡了。
可是,他可怜的老母亲没有看到这一天,与他结束了7年两地生活的妻子,又隐隐约约有些不安。
他们从一个普通的群众住宅,要搬进一所独门独院,环境幽雅的日本式小楼。
搬家那天,邻居老老少少都出来送行,妻子心里不是滋味:“咱们还是不去住那独楼吧!”
“为啥?”孙玉国问。
“不为啥,可我总觉得住在那儿心里没底!”
妻子出身工人家庭,从小和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冷不丁自己住栋楼,她心慌,不习惯。
孙玉国理解妻子,十分赞同她的看法。
但是,司令部的下属听说后,多次催促:“一为首长安全、二为接送方便,这家必须搬!”
为了工作需要,他们从命告别了喧闹的小院、亲近的邻居,孙玉国心底也涌出一种悬空感,似乎要抓住什么才能保持平衡。
按规定给他配备警卫员、厨师、司机时,孙玉国也曾向组织提出撤回厨师等人。
身居高位,仕途光明,他却越来越变得小心谨慎,审时度势。
昔日豁达、开朗、直率的孙玉国不见了。
他对身边那些战争年代有着赫赫战功的将军们毕恭毕敬。
看电影,他一般争取提前入场,先坐在首长席的后一排;对排在他名字后边的将军,他仍张口闭口首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阿谀奉承的人越来越多,他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很快麻痹了。
孙玉国的气派逐渐大了起来。
他冬天喜欢穿大衣,外出视察时常把大衣披在肩上,一副潇洒的风度。
一次,孙玉国在军区三所开会,天气凉了,他通知后勤部的一位老干部给他送大衣,孙玉国接过大衣,二话没说返身走了。
可那位老干部的手举到帽檐放不下来了,老干部气恼地说:“我比孙玉国大一辈儿,给他敬礼,他不但不还礼,声也不哼,尾巴翘到天上去啦!”
孙玉国的脾气也增大了。
一当有人忤逆了他的意志,他会毫不客气地训斥。
甚至在练习场上检查工作,别人都站着,唯独他一人坐在躺椅上……
特别1974年,他被调到北京参加中央第三期读书班——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四人帮”办的所谓的“虎班”。
人们预感孙玉国又要高升了。
不出所料,膨胀的他从此走上了被野心家利用的道路。
他的妻子是一个明白人,她多次提醒丈夫:“玉国,你官当大了,可不要忘了咱是工人的根,在外为人处事得凭良心……”
她那惶惑、不详的预感终于被现实证实。

四、跌落神坛
阴云散尽,孙玉国也随之跌落神坛。
紧接着免职、反省、审查、待业接踵而至。
孙玉国的神气劲儿再也没有了,这个平时表现得坚强如钢的人,在猝然打击面前变得十分软弱。
孙玉国被审查前期,不允许家人见面,但他的妻子并没有抛弃他。
不让见面,她就隔三五天给丈夫写一一封信,鼓励他正视错误,勇敢地剜除毒瘤。
半年后,组织上批准他们夫妻每星期见一面。
她不管刮风下雨,每星期天都挤出半个小时去孙玉国那里。
“玉国,对党要忠诚,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你还有家,有孩子!”
孙玉国万分感激自己的妻子,但心中充满了内疚和悔恨。
那天,他抓住妻子的手问:“听说你因为我的原因,不能做党务工作了?”
妻子含着泪水笑着轻轻说:“组织是对的,让我去一个仓库当管理员,我挺高兴,否则,我也不舒服。”
她把委屈、痛苦深深埋在心底,相形之下,孙玉国募然发现自己在只有1.52米的妻子面前,显得那样矮小孱弱。
孙玉国在他爱人影响下,开始揭发批判了“四人帮”的罪行,检查交待了自己的问题,组织上认为态度是好的。
然而,交待完问题并不是一种完全的解脱,等待处理分配的岁月,是最难熬的日子。
他离开了沸腾的生活中心,不知道自己的结局如何,心灵异常空虚。
特别是搬出那栋小楼后,妻子理解他,提议道:“你过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今以后你学炒菜吧,那也是一门学问。

孙玉国与妻子(老照片修复)
然而,生活偏偏捉弄倒霉的人。
一天,女儿闯进家门:“爸爸,学校要填表!”
孙玉国从厨房里出来,擦擦手,接过一看,是让学生填家庭关系。
他脸沉下来,心象刀别一样,冷冷地说:“不要写爸爸!”
“为什么?”女儿疑惑地问道
“什么也不为,就是不要写爸爸!”孙玉国生气的说道。
女儿从来没见过爸爸发这么大的火,又怕又伤心,“鸣鸣”哭了。
孙玉国一看女儿哭了,心里不忍又忙哄女儿:“听话,你就说我爸爸死了!”
女儿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妻子从里屋走出,抓住女儿的手:“写吧,你有爸爸,叫孙玉国。”
妻子劝他振作,前途没了,可他还有家。
孙玉国算有见识的人了,他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历经磨难,始终没有倒下,而最后倒下是因为家庭破裂的一击。
远的不说,他身边就有一个政治上犯了错误的将领,组织审查时,那位将领一遍遍认真反思,检讨,情绪一直非常乐观。他相信党的政策,他期待明天。
可是,待到他“解放”时,妻子离异而去,还带走了孩子。他万念俱灰,上吊自杀了!
孙玉国在最困难时,还有这样一位妻子坚定地支持他,这是他的幸运。

孙玉国
五、新生
孙玉国的结论终于下来了。
1982年11月8日,总政治部和中央军委纪委下发对孙玉国同志审查结论批复:
沈阳军区党委:(1982)沈党纪字第34号报告悉,经中央军委批准同意你们对孙玉国同志所犯错误审查结论和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按正团职作转业处理的意见。
孙玉国被分配到军区后勤部管辖的部队兵工厂任第二厂长,上班路途很远,他必须每天早晨5点起床,坐上6点的通勤车。
一切显得那样的陌生和新奇。
他认为,他是一个犯过错误的人,工人们会看不起他,领导们会警惕他。
然而,他猜错了。
他来到工厂,出乎意料的平静,没人找他的事,并且还处处受优待。
吃中午饭,政委厂长和工人都进大食堂,却安排他吃小灶。
休息时大家还常拽着他:“咱们甩几把老K吧!”
星期天,工人们则拉上他:“走,喝两盘去!”
他开始连连推脱。
工人们火了:“怎么,你看不起我们?别活得那么沉重!”
工人们教导他:要活着,就该像个人样,该工作工作,该玩就玩!
他想:人世间真有这么博大的胸怀么?
事实告诉他:真有,并且很多!

孙玉国晚年
从此,他和厂子,和工友心连心心贴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孙玉国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自进工厂任职,孙玉国就想一件心事:尽快成为内行,尽快学会企业管理,这是他重新站起来的第一步。
1985年7月,孙玉国参加了全国厂长统考。
从考场归来,他就多了一块心病:自己能是一个合格的厂长吗?
他急不可待地给老师去了一封信,信中说:“老师,由于我的特殊情况与心情,很想快些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卷子一判完,能把结果尽快告诉我吗?
还没发榜,老师来信了。
他急忙撕开,当信中一行大字映入他眼帘时,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孙玉国同志,祝贺你,你合格了……”
1988年1月3日,孙玉国又接到调令,从74467厂调到3301厂,职务仍是第二厂长。
虽然职务没变,但3301厂是个大型企业,全厂4000多号人,而且由于这个军械维修厂军转民的步子没有迈开,计划内又吃不饱肚子,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
1990年5月8日,上级让孙玉国主持全面工作。
孙玉国没有推托,依然坚定地担起了这个烂摊子。
为了救活这个庞然大物,他豁出命去奔走,从东北到海南,从部队到地方,马不停蹄,废寝忘食。
为了工厂能揽来生意,他攻开肚子灌酒;为了工厂搞活,他四处疏通渠道;甚至有一次出现了车祸,他受伤住院……
短短的三个月,干部捋顺了,人心稳定了,生产正常运转了。
同时,孙玉国获得了高级经济师职称。
由于孙玉国的努力,他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表扬。
可是,在记者如云的庆功会上,当有人好意介绍他过去的荣誉时,他却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他说,心灵的伤口已经愈合,他实在不愿意再去揭开伤疤。

晚年孙玉国
1991年,他调到沈阳金城电子大厦任副总经理,而后又担任过沈阳军区后勤部经贸局政治部副主任、工会主席,军区后勤部经贸局副局长(副师级)。
他为部队的军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负责对苏易货贸易时,最多时一年给军区上交了千万元利润。
1998年,金城集团公司移交给地方,改名为金圣集团公司。
在这特殊时期,部队没有忘记孙玉国,经沈阳军区首长特批,他是唯一一个把档案与人事关系留在了沈阳军区总院、按副师级转业的退伍军人。(晓记/冷冻的历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00:37 , Processed in 0.0082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