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61年,毛泽东找到一首诗,看完后,盛赞作者是明朝伟大诗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05:17: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61年,毛泽东找到一首诗,看完后,盛赞作者是明朝伟大诗人                                                            2024-07-08 14:20                                        

发布于:天津市
   
01、毛泽东找诗
众所周知,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个杰出的诗人。
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留下许多千古名篇,他的很多诗词也是教材书上选录的时代最晚的古体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后的高峰。

那么问题来了,毛泽东为何能创造出如此多的经典诗词呢?
其实,这和毛泽东学富五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有很大关系。
毛泽东经常翻看中国古代诗文典籍,每次看到佳句名句,就格外注意,总是会想方设法,认真品读全文,融会贯通。
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又看到一段名句,可他找不到全诗。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看到什么关键词,上网一搜就出来了,只能一头扎进浩瀚书海里,逐一寻找,或请教身边的朋友、读过此诗的人。
毛泽东日理万机,自然没有这么多空闲时间来寻找。
于是,他写信给秘书田家英,嘱咐道:
“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信刚交给田家英不久,毛泽东又记起了诗中另外两句,他又写了信给田家英,道:
“家英同志: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到处栽。雪里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
多了这两句,寻找范围就缩小了很多。
很快,毛泽东要找的诗就被文史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了。
这首诗的作者并非毛泽东记忆中的清朝诗人高士奇,而是明朝诗人高启。
而毛泽东要找的这首诗就是高启的咏梅诗《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毛泽东读完此诗后,拿出笔,认真地将全诗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并且特意加注道:“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高启究竟是何人,为何毛泽东称赞他是明朝第一诗人呢?
02、怀才不遇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江苏苏州市人。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高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
可在他童年时期,他的父母不幸病逝,他成为一个孤儿,家道就此中落。
高启曾自称北齐神武皇帝高欢后裔, “我祖昔都邺 , 神乱为世雄” ,“我家本出渤海王 ” 。
实际上这只是他往自己脸上贴金,他出生的时候,北齐已经灭亡700多年,他是不是北齐皇室后裔,他爷爷都搞不清。
不过,高启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勤奋刻苦,学贯古今,成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
高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诗文无双,尤其擅长写诗,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又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清朝文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称赞高启是“(明代)开国诗人第一”。
可惜,高启正好生活在元朝末年,朝廷腐朽无能,统治黑暗,高启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怀才不遇。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张士诚起兵反元,自称诚王,建国大周。
不久,张士诚席卷江苏,接连占据高邮、南通、苏州、湖州等地,成为实力强大的几个元末军阀。
高启因为才名在外,一度成为张士诚的幕僚。
但是高启自命清高,内心深处非常看不起张士诚这样的农民起义军,他写的诗文经常以贼寇盗贼称呼张士诚。
对一些杀戮之举,高启也在诗文中予以谴责“千村杀戮鸡犬无 , 骨肉谁家保相共”。
高启胸怀大志,张士诚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高启深感不屑,“喜从兔园游 , 惭受狗监荐 ”。
做官不久,高启觉得官场黑暗,而且张士诚鼠目寸光,胸无大志,跟着这样的草寇,迟早没有好下场。
于是,高启辞官而去,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
03、辞官归乡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在刘伯温、宋濂等人推荐下,朱元璋征召高启入朝。
高启来到南京后,朱元璋很快就被高启的才学所折服。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朱元璋下令编修 《元史》,任命李善长为监修, 宋濂、王祎为总裁,再召集高启、汪克宽、胡翰、宋禧、陶凯、陈基等16个史学水平极高的史学家编纂《元史》。
高启以布衣之身,编修国史,名动天下。
这年八月, 《元史》编修完毕, 朱元璋下令嘉奖16个编纂官,升官的升官,想退休的则给了一大笔钱。
“诏赐纂修之士一十六人银币, 且引对奖谕, 擢授庶职, 老病者, 则赐归于乡”。
高启此时才33岁,他并没有像陈基、汪克宽等人那样辞官, 而是接受了朝廷的任用, 入内府教朱元璋儿子和功臣子弟经学。
不久,高启成为太子朱标和常遇春两个儿子的老师。
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二十八日, 朱元璋任命高启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高启在大明王朝站稳了脚跟,特意将家人搬到了南京。
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任命高启为户部侍郎(正三品)。
短短半年,高启从一介布衣,连升数级,升至正三品的朝廷大员。
地位之高,在19个《元史》编纂官中仅次于李善长和礼部尚书陶凯,比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还高。
升官晋爵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高启却诚惶诚恐。
升官是好,也得看谁给你升官,朱元璋是最难伺候的老板,今天升官,搞不好明天就得贬官,运气不好还得掉脑袋。
朱元璋当了31年皇帝,户部尚书则多达四十余人。
高启担任户部侍郎之前的三任户部尚书朱昭、杭琪、滕德懋全部被贬。
因此,高启非但不敢上任,反而请求回家养老。
其实,高启此时正值壮年,根本就没到退休的年纪,可他一刻都不想呆了,不断上书辞职。
朱元璋也不强留,赐白金放还。
此时高启并不知道,朱元璋已经对他心生猜忌。
张士诚本就是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大敌,朱元璋对吴中士民,心怀不满。
朱元璋本来很看重高启,委以重任,可没想到高启给脸不要,非要辞官,这如何让他不恼怒?
04、惨遭腰斩
高启辞官后,心情非常放松,此去南京,声震天下,虽然没有了一官半职,但胜在轻松自在。“休轻一枕江边睡, 抛却腰金换得来”。
不过,他想到自己拂了朱元璋好意,心中也有一些惭意。
因此,高启回到家乡后,写了很多诗文颂圣,拍朱元璋马屁。
妫蜼子, 幸际明良时, 无为寂坐老东海湄。
青丘有客钝且, 与汝欲结同襟期。
左鼓清瑟, 右吹鸣篪, 作歌共祝天子寿。
五风十雨, 万国赤子同。
洪武五年(1372年),高启好友魏观出任苏州知府。
魏观上任后,邀请高启、王彝、张羽等人修订经史。
不久,魏观见苏州旧府衙残破不堪,便命人开挖地基,重新修建。
期间,高启特意写了一篇为此撰写了《郡治上梁文》,就是这篇文章要了高启的命。
因为苏州府衙原本是张士诚的宫殿,你在张士诚的宫殿上建房子是几个意思。
很快,有人向朱元璋告状,魏观想要谋反。
历朝历代,谋反都是掉脑袋的大罪,朱元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待调查清楚直接砍了魏观脑袋,坐实魏观谋反之罪。
既然是谋反,有没有同党?朱元璋觉得有。
他严加审讯,发现高启写的《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的字眼。
这天下除了朕住的地方是“龙蟠虎踞”,其他人谁敢称龙蟠虎踞?
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是何居心?简直大逆不道,罪该万死!
朱元璋对高启的不满和猜忌瞬间爆发,当即命人将高启押送南京,打入死牢。
途中,高启写诗不止,吟诵不绝,“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
不久,朱元璋下令将高启腰斩,并且朱元璋亲自监斩。
一代诗人就这样无辜枉死,而后与高启齐名的杨基、张羽、徐贲全部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明初四杰”,无一幸免。
高启死后,明朝诗坛遭遇毁灭性打击,有明一代,没有出现一个超越高启的诗人。

05、咏梅名诗
高启一生写了2000余首诗,其中《咏梅九首》,每首皆飘逸超群,精妙绝伦。
毛泽东所找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中的第一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高启热情洋溢地颂扬梅花是仙人栽向了山林秀美、人杰地灵的江南之地的仙花,疑问反衬的手法法来写梅花的超尘绝俗, 寓答案于疑问之中, 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用了东汉袁安在家中卧雪和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酒肆与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饮酒两个典故。
高启自比高士、美人, 巧妙地写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洁的风骨和清秀闲雅的精神,意境优美,回味无穷。此两句分别都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颤的意境,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竹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高启用竹来烘托梅的清俊身影, 萧萧竹声中更显寒梅的固守清贫;用苔掩残香烘托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漠漠青苔心甘情愿地承载着残梅的零落花瓣, 并将残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躯体中, 使香保持得更久长些。
与龚自珍明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再次用典,何郎指的是南朝诗人何逊。何逊是咏梅高手,《扬州法曹梅花盛开》是他的传世佳作。
高启表面抬高何逊,实际则自负地表明只有他自己才是梅的知己。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人最喜欢的花,被诗人们赋予了高洁的形象。
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写了咏梅名诗,何逊之后,有北宋诗人林和靖的《山园小梅》;王安石的《梅花》;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在高启之前,咏梅之诗,有如过江之鲫,可高启却脱出前人的窠臼,写出了自己的特色,手法精妙,文采斐然,影响极其深远。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就借鉴了高启这首诗。
高启之后,世间罕有咏梅名诗问世。

直到1961年12月,毛泽东看过高启这首咏梅诗后,结合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下同词牌的咏梅经典。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同样咏梅,高启、陆游、毛泽东手法意境绝不相同,却同样写下了永垂不朽的千古名作,可谓是隔代知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15:45 , Processed in 0.0109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