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野秘密入关为何不惜暴露也要打密云?程子华晚年披露真实原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4:53: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东野秘密入关为何不惜暴露也要打密云?程子华晚年披露真实原因                                                         2024-07-05 16:21                                        

发布于:天津市
   
1948年12月8日拂晓,杨罗耿兵团急行军六昼夜,顺利抵达了新保安,完成了对傅作义嫡系35军的包围。

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听闻消息,顿时长长的舒了口气:
“这次,我把杨成武、杨得志、程子华三个兵团骂得够呛,他们一个个被搞得紧张兮兮的,恐怕会留下了后遗症,真希望他们不要心存芥蒂才好。”
在一次战役中,调动的三个兵团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疏失,恐怕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好在敌人的疏忽比我们的更多,打得了这场胜仗,也可以说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

毛主席考虑到辽沈战役已经结束,要求东野迅速入关,以期解决华北战事,为了不惊动傅作义,毛主席特意要求华野暂停进攻杜聿明集团,华北一兵团缓攻太原。
傅作义当时将自己的嫡系摆在北平以西,保住撤往绥远的通道,而北平以东是蒋介石的嫡系,他指挥不动,他的这点心思,毛主席看的很透彻。
考虑到张家口是傅作义西撤归绥的枢纽,毛主席打算利用张家口来做文章,下令杨成武兵团攻打张家口,杨得志兵团开赴紫荆关地区,随时配合杨成武兵团,并要求东野派出先遣部队南下。完成张家口之战。
本来一开始,这个安排是万无一失的。
傅作义后来确实是上钩,并派出了35军驰援张家口,毛主席意识到这一天赐良机,命令三个兵团加紧动作。
一般公认的是,先犯错的是程子华的东野先遣兵团;第二犯错的是杨成武,他把张家口防守重点设在西面,致使35军从容东撤北平;杨得志兵团因时间仓促。地理环境、气候因素,没能来得及及时赶赴张家口。
根据程子华回忆录记载,东野先遣兵团入关的时间其实还要早一些。

1948年10月下旬,就在东野夺取锦州后,在华北的傅作义突然动作,以三个精锐的军加骑兵部队,企图偷袭石家庄,严重威胁在西柏坡的党中央。
尽管在毛主席略施小计下,傅作义偷袭不成,狼狈逃离,但我军在军事上是做了必要的准备的。
除杨成武兵团继续在平绥线外,杨得志兵团被调到了石家庄附近,与此同时,中央军委要求,东野派出先遣兵团南下。
东野下令,调第二兵团程子华率部南下(当时东野下辖两个兵团,肖劲光的一兵团、程子华的二兵团),带着打完塔山阻击战的4纵、11纵以及加三个独立师以及一个骑兵师先行入关。
考虑到要隐蔽行军,程子华的东野先遣兵团不是经山海关入关,而是经喜峰口、冷口入关,至11月9日抵达北平以东的石门、马伸桥、赵各庄、殷溜庄、上仓以西一带休整待命。
傅作义虽然退去,可程子华并没有怠慢,他考虑到傅作义可能经天津从海上南撤,认为以自己一个兵团难以挡住傅作义四个兵团12个军五十万人,因此还向中央建议过华北部队配合。
一直到后来,毛主席决定围绕张家口做文章,调程子华兵团到平张之间,配合华北两大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
当时,中央并没有决定一鼓而下解决华北战事,因为东野主力尚未入关,仅仅凭借华北的军事力量,仍然不足以解决华北战事。

在程子华回忆录中,并没有提及秘密行军的事儿。
从10月程子华接到命令南下开始,他一路上就是大张旗鼓的,当时石家庄受到傅作义三个军急攻,周边都没有部队,程子华的大张旗鼓就是要告诉傅作义。
“东野部队已经南下了,就是要配合华北部队打你。”
不仅如此,当时程子华还派出部队,在三河、平谷之间搭设浮桥。

不过,从傅作义后来的反映来看,他大概率上是没有相信东野已经入关的事实。
尽管如此,傅作义在考虑自己退路上,回绥远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对南下并不热衷,主要源于他对蒋介石并不信任。
如果傅作义知道有东野的先遣兵团在,大概率不会派35军到张家口。
从后来毛主席的反应来看,程子华显然没领会到毛主席的意图。
12月2日,毛主席电令程子华:
“程黄兵团应立即出动,径直取南口怀来前进,协助杨罗耿、杨李李兵团歼灭傅军。”
同日,程子华率部出发,十一纵为前卫,四纵尾随跟进,渡过白马河后,命令十一纵以一部兵力攻密云,另以一部兵力攻怀来。
毛主席电文中没有明确指出程黄兵团要隐蔽行军,因此程子华在战略上,执行的是把北平的敌人尽量吸引到北面。
打密云只能算是一次搂草打兔子。
程子华之所以决定打密云,除了一开始情报中探明的,密云只有一个保安团守军外,还有许多客观因素。
密云离北平虽然不远,但当地党组织的发展很不错,可以说是基础很好,特别是从1947年年中解放战争转入大反攻之后,密云解放区的武装力量也展开了全面攻势。
到194811月辽沈战役结束的时候,国民党军在密云地区控制的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个县城。
程子华率东野一路飞奔平张线,途径密云,受到了解放区百姓夹道欢迎,当地党组织也认为,既然密云地区斗争形势这么好,我大军主力又开过来,何不顺势就把密云解放了。
程子华一听,也觉得有些道理。

12月2日,程子华下令十一纵一个师攻打密云,并连续夺取敌外围阵地,敌人全部都龟缩到密云城中
本来这场战斗是十拿九稳的一战,可意外的是,就在第二天晚上,古北口、石匣镇之敌7000余人撤入密云城中,十一纵猝不及防,战况顿时胶着起来。
事实上,就在攻打密云期间,程子华并没有耽误行军,他把四纵后卫改为前卫,仍然全力猛扑怀柔,独立师、骑兵师全部都拉到了北平郊区。
考虑到密云之战打成胶着状态,程子华这才紧急抽调了十一纵另外一个师,全力协助夺取密云。
至12月5日,东野先遣兵团夺取密云。

有人认为,是程子华不听指示,擅自打了密云,以至于暴露了中央的意图,这才引起了一连串的反映。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惊动傅作义其实是必然的。
东野先遣兵团固然不经山海关入关,是为了麻痹傅作义,但一路上并没有要刻意隐瞒,数万大军的行动是瞒不过敌人飞机侦查的,后来东野大军入关,林彪也意识到根本瞒不住敌人,所以也就不再绕道喜峰口,而是直接从山海关入关。
打不打密云,终究都是会暴露行踪。
密云之战是有失误的地方,这一点就连程子华也不否认,可作为平津战役的一环,密云之战仍然有可圈可点的一面。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程子华的密云之战确实吸引了傅作义,但还不至于让傅作义很重视。
尽管傅作义派人侦查,证明是戴狗皮帽子的东野部队,可傅作义不认为这支部队是东野的主力。

傅作义后来还了解到,程子华部是过去盘踞在承德、隆化一带的聂荣臻部,说到底其实还是华北的部队(以前冀热辽军区归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管)。
对于密云这股解放军,傅作义也只是提醒严加防范。
一直到35军陷在新保安后,傅作义这才惊慌失措。
傅作义虽然坐拥五十万大军,实际上自身嫡系就是依托于35军而来的20多万人马,新保安一战就折损了一半多,是促成他和平起义的一个关键所在。
为了救35军出来,傅作义调去了104军、16军,如果说傅作义真的很重视密云出现了东野部队,就不会仓促调104军、16军区新保安。
这两个军一去,直接造成了北平的两个重要据点——南苑、丰台兵力空虚。
因为南苑有一个飞机场,是傅作义获取军事物资的重要枢纽,而丰台,当时是傅作义“剿总”司令部所在地。
12月14日,东野先遣兵团5纵、3纵经过十余日的急行军已经抵达了丰台附近,
一场混战,傅作义被打的仓皇逃窜,“剿总”司令部也无奈迁到了北平。尽管傅作义后来又派兵反攻丰台,但被我十一纵以及华北军区七纵击退。

随着南苑、丰台丢失,北平被孤立起来,加上后来新保安一战,傅作义折损了一个35军,还包括104军以及16军一大步,这还不包括后来杨成武攻克张家口,全歼孙兰峰兵团的数万人。
傅作义大军彻底被憋在了北平孤城之中,成了孤家寡人。
尽管密云之战前,程子华、杨成武、杨得志被毛主席一顿批评,可随着后来仗越打越顺,毛主席的心也放进了肚子,几次通令嘉奖全军。
不过,就连程子华自己也没想到,因为一场密云之战,在大多数人心中,这个过失被无限的放大,甚至认为程子华之所以没有被授予军衔,也是因为这次作战。
可实际上,毛主席并没有在密云之战上有过太多苛责程子华,只能说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些放大了这一细节,上升到了整个战役的高度。
程子华自己在回忆录中,还详细的介绍了密云之战,并没有谈到毛主席批评的情况,此可为例证之一。
至于没有被授予军衔,也是因为从建国之初开始,程子华就调到了地方工作。
另外还要说明一点的是,错过授予军衔,离开部队也不能说就是一个遗憾。

战争年代,军事主官的作用大于地方主官,这是战争年代环境决定的,而到了真正和平年代,地方建设的重要性反而要大于军事,从这一点来说,能从军队调任到地方工作,也说明程子华能力上的多面性。
毕竟在诸多开国将军中,没有被授予军衔的大有人在,他们只是出于国家建设的需要离开了军队,不能完全归于遗憾一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4:00 , Processed in 0.0082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