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堪称“三不像”,是作者故意设计的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05:58: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堪称“三不像”,是作者故意设计的                                                                 2024-07-11 09:28                                        

发布于:山东省
   
                          

上面这幅油画,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叫《毛主席去安源》,在那段特殊时期一度印刷了9亿多张,比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还要多。

不过,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这幅画上的毛主席,既不是青年时期,也不是中年时期,更不是老年时期,堪称“三不像”,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这幅画的作者刘春华故意设计的。

刘春华原名叫刘成华,至于为什么改成了刘春华,后面再说,在1967年夏天,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刘成华,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去江西安源,创作一幅反映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油画。

其实,刘成华能接到这个任务,还有一点运气的成分,因为上级最初选定的人选是另一个人,但是因为那个人正在东北老家探亲,来不及回来,就临时换成了刘成华,也让他幸运地见证了一段传奇的历史。

刘成华到了安源后,开始四处考察,到煤矿体验生活,采访当年的老工人,了解毛主席当年到安源的一些细节。

20多天后,刘成华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就开始创作这幅作品。

不过,刘成华很快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看过毛主席在那一年的照片,也就是1921年,毛主席28岁,脸部很饱满,还有点娃娃脸(下图)。

这样的形象,跟大家熟悉的毛主席是有一些不同的,如果用这样的形象,很多人可能都会接受不了,所以,必须要改变一下。

怎么改变呢?

刘成华决定用艺术的手法,把毛主席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形象结合起来,选取各个年龄段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再经过艺术加工来组合起来。这样一来,既像青年,也像中年,也像老年,也可以说既不像青年,也不像中年和老年,但是,大家一看到这个形象,就自然而然地知道这就是毛主席。

毕竟这是一幅面向大众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纪实作品,重要的是要让大家产生共鸣,而不是挑战大家的认知。

用刘成华的话来说,就是体现了“历史形象、艺术形象和民众认知的形象三者的巧妙统一”。

在细节上,刘成华也是用了很多心思,他后来解释说:“稍稍扬起的头和稍稍扭转的颈部,表现了毛主席不畏艰险、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紧握的左手,表现了毛主席争取解放全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右手挟一把雨伞,说明了毛主席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

另外,“我画主席去安源,脑子里就推敲怎样来选择这个情节。有个说法,从萍乡到安源,主席是走着去的。萍乡到安源这个路,我反反复复走过好几次,走的过程中一边看风景一边脑子在想,在路上忽然想起画‘走’的环节。”

但是,这幅画完成后,却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说这幅画画得有问题。

什么问题呢?

第一,毛主席是红太阳,可是这幅画上却是满天乌云;第二,毛主席是来发动群众的,可是画上却只有毛主席孤零零一个人,群众在哪里?

在今天的人看来,这样的批评可能显得很可笑,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是很常见的,往大了说可能还会因此而坐牢。

不过,好在领导还不糊涂,站在了刘成华这边,说正是有满天乌云,毛主席才要来发动群众闹革命,如果已经是一片光明了,还闹什么革命?至于没有群众,也是一个道理,毛主席来安源就是来发动群众的,如果群众都已经跟在他身边了,还需要发动吗?

就这样,在领导的支持下,1967年10月1日国庆节时,这幅作品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展览,引起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很快就传遍了全国。

到了1968年7月前夕,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7周年,有关部门决定把这幅油画印刷出来,全国发行。

不过,有关人员在向刘成华确认他的名字时,把“刘成华”听成了“刘春华”,印在了这幅作品上,因为这幅作品影响力太大,刘成华只好将错就错,从此就把名字改成了“刘春华”。

在那段特殊时期,这幅作品与“八个样板戏”一起,被称为无产阶级艺术领域的最高成就,传遍了全国,共发行了9亿多张,创造了当时世界油画史上印数的最高纪录。

另外,邮电部门也发行了《毛主席去安源》的邮票,而且,为了不污染邮票上毛主席的形象,邮电部还专门做出规定,贴这张邮票不需要盖戳。

1995年10月,《毛主席去安源》的原作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以605万元的价格拍卖成功,创下了当时华人油画在国内拍卖的最高纪录。

(参考资料:《文史春秋》《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8:37 , Processed in 0.0082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