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份情缘,何以跨越千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08:11: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份情缘,何以跨越千年?                  

2024-10-14 16:43                                        

发布于:安徽省
   

马鞍山横跨长江两岸,境内山明水秀、溪清鱼肥,是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山水之都。伟大的诗仙李白更是流连于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讽诵至今。
往事越千年,曲终人不散。1300年前,李白吟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让马鞍山这一万里长江的“结穴处”名声大振,如同种下了一粒种子,从此,浪漫奔放、昂扬向上、创新求变的文化基因便深深埋进了这片散发着诗性光芒的沃土。
李白寄情于马鞍山的山山水水并钟情于此,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诗歌气质。马鞍山全力弘扬诗歌文化,推动李白文化传承发展。无与伦比的诗仙李白与刚柔并济的诗城马鞍山共同演绎了一场“相互成就”的千年情缘。

▲ 太白楼 资料图

2001年10月,中国李白研究会在马鞍山召开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务组安排笔者去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接著名学者余恕诚先生来马参会。路上,余老师感叹:“如果没有李白,那马鞍山和其他一般的工业城市有什么区别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余老师的话让笔者思考多年。一座城市像一个人一样,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留给后代历史的最重要的往往是文化的积淀,是他那种令人梦绕魂牵的精神气质。
今天,我们向往诗与远方,游客到达一座陌生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往往是他们首选打卡地。透过博物馆,游客用最短时间、最直观的方式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李白之于马鞍山,虽然不能完全等同博物馆,但李白在马鞍山文化史上却是具有枢纽意义的关键人物。
前两年,我们提出“马鞍山最大的自然财富是长江,最大的文化财富是李白,而把长江和李白紧紧绾合起来的是采石矶”这一观点,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那么,李白与马鞍山到底有着怎样的千年情缘呢?
01
李白一生钟情地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但对马鞍山情有独钟,一生7次游历马鞍山,留下了歌咏马鞍山的诗文60篇。
❐ 公元725年 | 第一次游历
雄心万丈的青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初出巴蜀就与马鞍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乘一叶小舟沿江东下,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望天门山》,成为李白登上盛唐诗坛的第一首标志性作品。
这是他第一首歌咏马鞍山、也是他第一首歌咏安徽的诗歌,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现今保存的第一首歌咏天门山的诗歌。
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忽遇景色壮美的天门山,诗情瞬间喷涌而出,青春理想、江山风物、时代精神、盛唐气象高度融合,遂成千古绝唱。从此,天门山化作中国诗歌史上的精神地标,摇曳成一片永恒的风景。
❐ 公元739年 | 第二次游历
李白“东涉溟海”、一入长安之后,人到中年依然功业无成。此时的李白漫游江东,再次溯江西上,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在马鞍山采石矶停舟夜宿,遂有《夜泊牛渚怀古》以纪此事,引起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共鸣。
诗中以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识拔袁宏事,抒发怀古之情,以袁宏自况,自伤知音不遇而生“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之叹,表达了向往英雄遇合、期许未来的诗思。
如今,毛泽东主席草书作品《夜泊牛渚怀古》高悬于采石矶景区三台阁最高层五楼之上。游人到此登高望远,面对大江北去,秋云飞卷,俯瞰平畴沃野,天际山影,自可徘徊瞻眺,思接千载。
❐ 747-748年 | 第三次游历
这一时间段李白创作有很多诗歌,其中,《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是李白赠给隐居在横山的处士周惟长的。“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诗仙以浪漫奇警的手笔,描绘了丹阳湖水碧波荡漾、水光山色摇漾菰蒲湖草的娇娆美景,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记录了李白从金陵(今南京)登舟,逆流而上,经白璧山过采石矶,然后到达天门山,整个月夜漫游长江的过程。《旧唐书》本传载,李白与崔宗之“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大约即由此诗辗转附会而来,可见此诗影响之大。
李白乘舟夜游、飘逸洒脱的自我形象千百年来也恒久定格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 753年前后 | 第四次游历
此时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已近十年,这一时期的名作有《横江词》《天门山铭》等。
横江即长江马鞍山段,万里长江,浩荡东流,唯在马鞍山一段横折北上,故称横江。《横江词》由六首诗歌组成,读着“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句,那雄奇奔放、“白浪如山”的横江向我们扑面而来。李白以浪漫、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同时以诗人的敏感表达了对大唐国势的深沉忧虑。
《天门山铭》从国家统一角度对天门山险要地势予以体认,是包含深厚时代意识、表现诗人独特感悟、具有强大诗性张力的政治抒情诗。
❐ 754-755年 | 第五次游历
李白这次游历马鞍山,与当涂及宣州很多官员、隐士、高僧乃至下层百姓结下深厚情谊。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夏日奉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化城寺大钟铭并序》《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题东溪公幽居》等诗文都是这一交谊的见证,为马鞍山地区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记忆。
其中,与当涂县尉赵炎更是过从甚密。此间,李白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创作了一首题画诗《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在中国题画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756年春天 | 第六次游历
这次游历与前几次有所不同,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李白前一年年底冒险回到北方去接住在梁园的宗夫人躲避战乱一道南奔,一路颠沛流离,风尘仆仆,刚刚回到江南。
但就在这逃亡过程中,得知友人赵炎被流放南方,李白作《春于姑孰送赵四流炎方序》,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友人赵炎的不幸遭遇。通过这样的作品,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深深关怀。
李白不知道的是,仅仅一年之后,自己也因报国心切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被投入浔阳狱,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判长流夜郎。
❐ 761-762年 | 第七次游历
此时期李白创作的名作有《姑孰十咏》《临路歌》等。《姑孰十咏》是李白的组诗作品,歌咏了姑孰(今当涂)境内十个代表性景观:姑孰溪、丹阳湖、谢公宅、凌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矶、灵墟山和天门山。
大约761年冬,李白应邀渡江有过一次历阳(今和县)之游,我们认为,《对雪醉后赠王历阳》《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赠历阳禇司马,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也》《醉后赠王历阳》《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并序》都是这次游历所作,其中,前四首同为历阳王县令宴会上所写。一次宴会而作四首诗歌,且全部传唱至今,真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所言不虚。
《临路歌》是李白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诗歌,也可以看作李白为自己所写的挽歌。李白终其一生都以大鹏自喻,他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飞冲天的大鹏就是李白精神的最好写照。

▲ 采石矶景区内的李白《大鹏展翅》雕塑 图源马鞍山文旅

李白在马鞍山留下的诗篇,为这里的山山水水平添了无限的浪漫和仙韵。以李白诗篇为底蕴的文化,渐次陶冶出马鞍山这座美丽城市的诗性山水、诗意品相。
02
李白归梦成仙地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马鞍山位于长江之滨,处于南北交通要道之上。采石扼守横江中流,锁钥建康,屏障东南。一旦南北对峙,长江立成天堑,风云色变,战马嘶鸣,战旗猎猎,生死对决改朝换代;家国一统时期,大江浑灏流转,古渡喧哗,江南江北,鸟飞云灭,千里风光尽收眼底。盛世和平时期的马鞍山,正如宋代杨万里所称“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
马鞍山气候宜人、山明水秀,长江浩荡开阔,物产丰饶,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这里远离中原战火,与朝廷政治斗争也几无瓜葛,堪称世外桃源。
李白喜爱这里的山水,喜爱这里的人民,喜爱这里的平静生活。如果说人生数十年的壮志未酬以及中原的战乱流离,使诗人愤怒、忧虑和痛苦,那么他来到当涂,来到长江边,就能得到排解和抚慰,身心获得休憩。
马鞍山这片灵境般的山水,屡屡见证了李白生命中的辉煌与壮丽,也抚慰了李白失意时的无限忧伤。最终,马鞍山及其所在的大美皖南,成为李白栖息灵魂的故乡。

▲ 采石矶三台阁 图源马鞍山文旅

李白一生目空四海,平交天子,笑傲王侯,然对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朓却倾慕不已、从无微词,可谓“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他不但熟读谢朓诗,化用谢朓句,且生要相随,死欲相依。
谢朓曾出任宣城太守,游历宣城属下当涂等地,留下了许多遗迹、诗文。陆游《入蜀记》记载,谢朓在任宣城太守时,喜爱当涂青山的幽美景色,就在山中筑室。天宝初载,大青山因谢朓而改名为谢公山,山上至今仍有谢公池、谢公井、谢公宅遗存。
追慕谢朓遗风的李白,因此来到宣城、当涂等地,并写下了太多怀念他的诗歌。所谓爱屋及乌,出于对谢朓的仰慕,对谢朓生活游览过的地方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唐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初葬龙山东麓。到了公元817年,李白好友范伦之子、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孙女转告了李白的遗愿是“志在青山”。范传正和当涂县令诸葛纵遂将李白墓迁至青山,完成了李白的嘱托,使李白终于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

▲ 当涂大青山 资料图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寿终正寝意味着自然肉体与精神生命的一同终结,但对李白来说,自然生命的消逝只是他成仙之路的开始。
李白一生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与求仙访道相互交织的一生。他生前“谪仙人”的形象是以他独特的诗歌魅力与仙风道骨的人格魅力来塑造的,但他身后的诗仙称谓、仙人形象却是中国社会历史的多重因素综合塑造的。而马鞍山,无论在李白生前身后,对于李白成仙神话的形成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我们知道李白写过大量游仙诗,但有没有纯写现实而又氤氲一派飘飘仙气的诗歌呢?有。现在可以基本确定早在739年,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就作于横江之上——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崔宗之是李白好友,与李白同为“饮中八仙”之一,此诗前半段描绘月夜江行的景色,缀以清风、明月等意象,写出“杳如星河上”这样旷澹清幽的超凡境界,月下横江宛如人间仙境,令人迷醉。此诗与前述《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一诗前后辉映,从不同侧面活脱脱地塑造出人间谪仙的风采形象。

▲长江马鞍山段 唐焱摄

李白出生传说
762年,李阳冰为李白手稿编辑整理后作《草堂集序》就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李白为太白之精转世下凡的出生传说由此奠定基础。
李白临终传说
早在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便记录:“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宋代诗人梅尧臣也以诗歌描绘李白跳江捉月:“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鱼上九天。”马鞍山采石一带关于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即本于此。
这样,李白的出生传说与临终传说便首尾圆合,形成完美的闭环,而这两个传说都源自马鞍山。因此,在地理意义上,马鞍山作为李白终老地,是李白通往诗仙之路的最后一段旅程;在精神意义上,马鞍山又是李白回归天庭重作仙人的出发地。

▲ 采石矶联壁台(又名捉月台) 资料图
李白的谪仙人神话,上承远古神话,下启李白各类传说,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神话传说最多的一位诗人,李白本人也是全面继承运用中国远古神话进行诗歌创作的历史人物,而马鞍山又是李白生死传说最重要的发源地。
一言以蔽之,马鞍山是现实中的诗人李白与神话中的仙人李白的交汇地。这种交汇,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拓展空间,在服务当代建设、传承非遗文化上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

▲ 马鞍山采石矶月色 资料图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对李白临终传说有过精深研究,作过精辟论断。他认为——
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是后人鉴赏力极为精确的一种表现,因为它敏感地察觉到了李白的嗜好,李白对月亮存在的本身无条件地加以肯定,并极力追求能和她融为一体。
松浦友久认为李白的资质或生理本身就存在对透明的具有光辉的事物的憧憬,而月亮是最明显地具备这要素的事物,也就自然成为诗人无条件加以赞美的对象。
由此看来,马鞍山地域对李白气质、李白精神的认知与提炼,其重要性甚至远远大于李白在马鞍山的终老。可惜,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至今尚未破题。
因此,笔者在《采石矶的月亮》一文中感叹——
“与许多著名赏月地点不同的是,采石矶的月亮特别富有人文历史意蕴和瑰丽的神话色彩,而这一切都与诗仙李白有不解之缘。”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白和采石矶已经融为一体,采石矶的月亮就是李白的月亮。采石的山山水水无不氤氲着李白的诗意。人们登临采石,既是为了饱览江南山水风光,更是追怀诗仙李白,希望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多少浸润一点李白那种潇洒风流、天仙气质!”
03
李白研究发祥地
马鞍山是李白一生中多次游历之地,并在此留下诸多诗文和传说,因此马鞍山历来有编刻李白诗文集的传统。
马鞍山是李白研究发祥地,从根源上来说首先主要体现在历朝在马鞍山这一地域生活或工作过的学者和文化群体对李白诗文集的悉心整理,在此基础上才有之后的众多学者对李白在马鞍山的活动、作品、交游、卒年死因、墓葬迁徙等诸多方面进行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 李阳冰 | 《草堂集》十卷
762年,李阳冰编辑的《草堂集》,对于保存和传播李白的诗文,为后人了解李白的文学成就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阳冰被李白称为族叔。李白晚年穷困潦倒、病重之际,投奔在当涂当县令的李阳冰。李阳冰对其悉心照料,李白临终“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这才有了《草堂集》和《草堂集序》。
李白的诗作之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歌本身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的编辑整理也是功不可没。李阳冰以其严谨的态度和对李白文学成就的深刻理解,精心整理李白诗作,为后人保存了这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
《草堂集》今虽不存,但它被吸收到其他晚出的李白集中。尤其是《草堂集序》,不仅高度称赞李白“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而且是研究李白的第一手权威资料,与魏颢《李翰林集序》一同堪称研究李白的开端。
从今天的观点看,《草堂集》编纂的重要性怎么评价也不算过分,因为如果没有这次编纂,李白诗歌将基本流失殆尽,今天的中国文学史、诗歌史将要重新书写,而且,李、杜双峰并峙的盛唐气象得不到有力的佐证,中国诗歌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将大大削减,那将成为中国甚至世界文化永久的遗憾。
❐ 范传正 | 李白文集《草堂集》二十卷
817年,范传正在李阳冰《草堂集》十卷的基础上,补充诗文,“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公之宗族,编辑断简,以行于代”,重编出了李白文集《草堂集》二十卷。
范传正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并亲撰《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碑文,立碑石于墓前。碑文如实记述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的经过及原委,记载了李白的出生、家世、晚年及其身后的境况,反映了李白一生的思想、经历及其性格特征,对于研究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宋敏求 | 《李太白文集》三十卷
北宋嘉祐(1056—1063年)年间,编著有《唐大诏令集》《长安志》的大学者宋敏求出任太平州知州,因太平州与李白有渊源,决定重辑李白集。他在李阳冰《草堂集》十卷、乐史《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翰林别集》十卷的基础上,辑佚李白的诗歌,合编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
其首次对李白诗歌进行了分类整理,将李白诗歌分为二十一类,改变了唐代以来李白诗歌零落散乱的状态。宋敏求本进一步将李白诗由七百七十六篇增订到上千篇,并首次将诗文汇编在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李太白文集》,以后各种李白集,其内容基本上不出此本范围。
❐ 曾巩 | 新《李太白文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太平州司法参军。
1060年,曾巩依照李白生平行踪的先后时间,对宋敏求本所收诗篇逐一进行了考辨,他在李白诗每种分类的题下,注释李白行踪时间,以示李白诗歌编年之意,形成新的《李太白文集》。
在李白研究史上,曾巩创新体例,算是为李白诗歌编年的第一人。
❐ 江万里、戴觉民 |zh“当涂本”《李翰林集》三十卷
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时任太平州知州、后任左丞相的大学者江万里,又延请州学教谕戴觉民编刻“当涂本”《李翰林集》三十卷,并为之作序。
关于“当涂本”的来龙去脉情形复杂,郁贤皓在《咸淳本〈李翰林集〉源流概述》中作过仔细梳理辨别。但无论如何,“当涂本”《李翰林集》是曾经存在的历史事实。
从上述简要说明可知,在宋代所流传的李白全集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李太白文集》,另一个是《李翰林集》,这两种李白全集历代都有翻刻本,两者之间互有影响,直到元代再编李白集,才出现了合流的现象。
也就是说,后代所有李白集的刊刻传承都与唐宋时期马鞍山当涂地区李白集的整理有关。这也是马鞍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与古代的李白研究形成古今呼应,进入现代,在马鞍山举办的各类关于李白文化的研讨也精彩纷呈。
1985年
在马鞍山举行的首届“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无疑是李白研究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影响深远,在李白与马鞍山的文化发展史上也足可垂记。
2023年
“李白文化研究发祥地”学术研讨会作为第35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马举行。

▲ “李白文化研究发祥地”学术研讨会在马举行 资料图
这些进入现代社会的研究活动足以说明,李白这位震古烁今的伟大诗人,已化身跨越千年的文化使者,不仅把美丽的诗文瑰宝留给后代继承与学习,也促成了学术研究与地方城市文化建设相互影响、紧密融合。
04
李白文化弘扬地
1956年,马鞍山因钢设市。马鞍山建市伊始就承担着发展钢铁工业的国家使命,这一使命的目标就是把新生的共和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尽快建成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工业国。但因为李白,马鞍山便有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
诗仙已逝,诗意长存。今天,追寻诗仙踪迹、传承诗歌文化、弘扬李白精神已成为这座城市矢志不渝的信念。李白在马鞍山的遗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青山李白墓
李白辞世后,原葬于龙山之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遗言宅兆”的遗愿,将李白墓迁至青山西麓的谷家村旁,并于墓前建太白祠。
现今李白墓呈圆形,由块石垒护,风雨不侵,上部封土,芳草萋萋。墓前有清代花纹碑一方,上刻有“唐名贤李太白之墓”。
晚唐诗人杜荀鹤拜谒青山李白墓,留下“青山明月夜,千古一世人”的名句。今天,青山李白墓与采石矶太白楼都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石李白墓
历史上马鞍山的李白墓先后有四处,除了龙山、青山墓外,采石矶还有两处。
799年(一说815-819年间),白居易途经采石写下《李白墓》,为中国文化贡献了“惊天动地”这一成语:“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后在此建有神霄宫祭祀李白,1906年在此建立的采石小学,成为清朝废科举后马鞍山地区第一所新式小学。1972年因为城镇建设将此墓迁葬于翠螺山半山腰,当代草圣林散之题碑“唐诗人李白衣冠冢”。
尽管最早出现的这座采石李白墓的具体原因尚有不同说法,但它也表明了历代马鞍山人民对李白的爱护与崇敬之情,他们用真诚而朴素的民间方式代代守护着诗仙的英灵。
▲ 采石李白衣冠冢 资料图

李白在马鞍山地区的神话传说、历史遗痕十分丰富。除了“跳江捉月、骑鲸升天”外,还有“李白采石月夜诲后生”“李白与猫子山的故事”“李白醉青山”“争葬李白”“班门弄斧”等传说。
以“太白”及相关称谓作为命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地名、路名有“太白镇”“太白岛”“横江街”“牛渚社区”“太白游园”“青莲花园”“太白大道”“太白路”“青莲路”,马鞍山非遗名录有“太白宴”“纱帽洲”,产业有太白文化园、太白生态园、太白出租车公司,产品有“鼎盛李白酒”,市政标识“马小白”等等,一批造型各异的李白雕塑置放于公园、街角、社区。
李白经典诗句不仅呈现于大街小巷,更是以书法形式飞入千家万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六附录六收“外记一百九十四则”,其中一部分出自马鞍山及周边地区。

▲ 马鞍山        太白游园 资料图

今天马鞍山的李白元素随处可见,李白文化早已融入马鞍山市民的日常生活。
太白楼
马鞍山历代都有建祠造楼纪念李白的传统。太白楼,原名谪仙楼,地处翠螺山南麓,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屡毁屡建,历代不绝。太白楼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楼一阁”。千百年来,太白楼不仅是马鞍山人安顿李白的心灵归所,更是历朝文人雅士凭吊李白、抒情吟啸之地。
今天的太白楼已经与李白祠、太白堂、松云居、叠翠楼等建筑融为一体,成为我国现存最具规模的一组纪念李白的古建筑群,珍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古代各种版本的李白集就有40多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当代草圣林散之倾慕李白,马鞍山人就在太白楼旁建造“林散之艺术馆”,并迁葬林散之墓于艺术馆之东南角,实现了林老与李白为邻的夙愿,同时,采石矶也成为“绝壁临大江、草圣伴诗仙”的人文风景胜地,采石矶的文化积淀更为丰厚。采石矶也因李白文化的有力加持,在各方努力下,于2020年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采石矶风景区 资料图

李白游历马鞍山,足之所履,莲花盛开。天门山、横江、青山(河)、横山、黄山(凌歊台)、白纻山、鸡笼山等等,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高品质旅游资源。
中唐以后,历代仰慕李白的文人墨客来到采石、青山拜谒李白,所咏诗文多达1000首,清初大画家、“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所绘太白楼壁画更成为过往于此的文人官员争相吟咏的题材,这些都成为人们纪念李白和弘扬李白文化的宝贵资源。
李白更为马鞍山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高度自信的人格特质;追求精神自由、不受拘束的个性;热爱自然的人生意趣,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追求平等的价值理想,直观体现在太白楼、青山墓的大量楹联之中,今天已内化、转化为“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马鞍山城市精神,激励着马鞍山人民充满自信、追求自由、探索真理、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为锻造马鞍山的城市形象、形塑马鞍山的城市性格注入了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内涵。
当代马鞍山人通过传承李白文化,弘扬李白精神,为建设幸福美丽马鞍山而努力奋斗。
▲ 李白文化园 资料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马鞍山就提出打造一白一黑的城市文化,“黑”是钢铁,“白”是李白,为建设刚柔相济、开放包容、生态环保、宜居宜游的魅力城市植入文化因子。
1991年成立的中国李白研究会,由于马鞍山市政府的超前认知、开放胸怀和积极争取,中国李白研究会秘书处最终设在马鞍山,是全国唯一设在地级市的国家级学会,拥有国际李白研究资料中心,至今已连续召开21届李白研究年会,先后出版《中国李白研究》及其精选、集萃,《皖南方志李白资料汇编》,影印《李翰林集》(当涂本)等大量学术著作,为新时期深入推动李白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李白诗歌节从198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36届,成功承办首届中国诗歌节;
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中国诗歌之城”现已成为马鞍山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2015年当涂发起李白游踪地19县(市)宣传文化合作联盟,2023年马鞍山市发起《李白重要游踪地文化协同发展倡议书》,积极呼应文化和旅游部“读李白 游神州”主题旅游宣传推广活动。
我们相信,未来马鞍山的李白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华!

▲ 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式现场 资料图
诗仙李白,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想象奇诡、气势豪迈、雄浑飘逸。他像一颗光芒万丈的超级巨星,永远闪耀在诗歌中国的天空。马鞍山的文脉如长江水一般绵延不绝,李白多次游历并终老马鞍山,他仰望天门山,俯瞰大江流,夜饮明月下,醉卧青山旁,以天才的诗歌创作成就了这里迥出时辈的诗歌文化,这是历史和上苍对马鞍山的眷顾。
今年7月,安徽省出台《李白文化时代价值挖掘利用实施方案》,简直就是为马鞍山量身定制的弘扬李白文化的任务表和施工图。
我们相信,未来马鞍山必将不负这份眷顾,加力实施这份方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用李白精神弘扬李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续写一代诗仙与当代诗城新的千年情缘!

▲ 诗仙李白 吴佩琪制图

来源: 望天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10-30 06:28:21 |只看该作者
燕呢窗花纸墨趣,风过屏梅笔砚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8 12:12 , Processed in 0.00948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