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黄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经》或许给出答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黄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经》或许给出答案                                                                  2024-10-19 18:30                                        

发布于:天津市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水,连山凿如劈。大河悠悠,倾泻而下,带给了沿途生机与希望。也用超越人类的力量,带来了许多灾害与恐惧。
人类就像是其中随波逐流的小船,没有抵御大江大河的强健力量,可人类从来不甘于低头。
总有一群人,他们勇敢地冲在最前端,不畏困难,认真思考。

即使面对着强于自己千百倍的力量,依然可以用智慧,为周围人谋得安全平静的生活环境。
他们的身影,也将永远镌刻在大众灵魂深处,始终不忘。
01大禹治水千古流传
如果沿着历史的脉络,一直向上追溯。中国最为古老的记忆便是“三皇五帝”时期。
他们是先行者,在天地处在混沌时期时,就带领着大众摸索着前进。
万事开头难,在他们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没有任何手法可供模仿。
但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坚韧,为子孙后代的生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禹是古代有名的治水英雄,是黄帝的后代,是与尧舜齐名的贤良君主。
早在尧的统治时期,整个中原地区生活的百姓,就饱受洪水泛滥的困扰。
无情的河水,带着万钧之势,席卷着土地和庄稼,带走了房屋与宝贵的生命。多日的辛勤劳动,在一瞬之间便了无踪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尧心系群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最终决定消灭水患,四处寻找可以治理的有识之士。
最早接受任务的是大禹的父亲鲧,遗憾的是效果并不明显,治水九年,水患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漫长的时间里,鲧放弃了希望,开始消极怠工。
大禹将一切看在眼里,不断总结治水的得失,勤加思考,日常待人谦和有礼,以高洁的品行,获得了外界一致的认同。
当他承担起治水的职责后,并不像父亲一样轻易放弃,而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亲自带领助手,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川和河流,一路走一路测量。大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决定以疏导为主,四处动员各个部落,一起劳作,疏通水道。
为了让百姓远离水灾,大禹将自己个人的事情抛之脑后。
在结婚四天后就告别了妻子,踏上了治水之路。

繁忙的工作,甚至让他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关心一下家人。
一天他路过家门,听到熟悉的家中,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才知道妻子为他养育了一个儿子。
他多想去抱抱儿子柔软的身躯,多想与妻子享受幸福的家庭生活。
可水患未平,他不能允许自己纠结在儿女情长当中,只能带领着手下人,继续飞奔到下一个工作地点。
02熟悉故事不同解读
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千年,其中蕴藏的大义与大爱依然震撼着现在的我们。
在被大禹感动的同时,却很少有人能够停下来想一想,大禹治水治的究竟是哪条河?

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是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
从遥远的雪山之巅一路流淌,流过了人迹罕至的高原,流过了山地连绵的丘陵,流过了一望无际的平原。
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女性,用它宽阔柔软的胸膛,去接受着途经之地的一切,滋养着所有生物,生机勃勃地成长。
一谈到“河”字,所有中国人,便会下意识地与黄河联络起来。可中科院的一位孙教授,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在他看来大禹治理的,很有可能是尼罗河。
孙教授的推测并非是空穴来风,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同位素地球化学。探究地球上,恒久不变的稳定同位素的存在,以及变化规律。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同位素成分的变异,去了解地球上的物质变化条件。
孙教授在研读《山海经》时,发现了文本中对于“河”的描述。
大禹治理的河流,从土地的东北角流出,一路向北,然后调转方向流往西南,进入海中。
从海里流出后,最终进入了,大禹带领群众实行疏通的积石山中。
03博大精深探究不断
按照《山海经》中的描述来看,大禹所治理的河流,流过的地势应该是南边高北边低。
这与黄河的从西向东的流向,十分不符。

即使是放眼全中国,从南到北流向的河流,也是少之又少。而这种流向却与尼罗河十分贴切。
尼罗河位于非洲,是非洲三大河流系统之一,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河流。
尼罗河其中一条支流,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河流先向北,不断流淌,跟随地势进行转变,进而向南最终进入维多利亚湖,流经非洲的东部与北部。

维多利亚湖在地图上俯瞰,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片水域。
可在古代技术不够发达之前,人类面对一望无际的湖水,也会认为它无比广阔,可能会错认成海。
所以孙教授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认为大禹治的不是黄河,而是尼罗河。
疑问随之而来,中华民族的先人,怎么会在两河流域治理河道呢?
其实在民国时,就有学者提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可能是两河流域。
水源提供了养料,滋养植物繁荣生长,吸引了动物不断聚集,为周围人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

有水流经的地方,必然有人类聚集,才可能创造辉煌的文明。
尼罗河的存在,成为了古埃及文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依仗。
于是便有人提出华夏西来之论,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另一片大陆上。
通过不断的迁徙,才最终选择在这片东方土地上定居。
这种想法,并没有实际的证据支撑,只能依靠后人,在史书典籍的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
不过学者们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品质,值得我们敬佩。
04结语
但有一点无需质疑,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保护中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明传承里不可忽视的奇迹。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从未断绝,并且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身为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都应该为这样辉煌的历史,感到自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23 15:23 , Processed in 0.0100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