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年毛主席为什么不出国留学?因为“毛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21:00: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青年毛主席为什么不出国留学?因为“毛奇”                 

2024-11-06 16:30                                        

发布于:天津市
   

扎根中国,学习中国,改造中
1918年4月14日,此时距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还有大约一年时间,但当时国内的进步青年早已迫不及待的在全国各地行动起来,积极建立各种革命团体,讨论和宣扬革命思想。其中就有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立的新民学会。之所以取名叫“新民学会”,是因为据《礼记》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新民学会在1920年提出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团结了当时在湖南的许多进步学子。

新民学会成立之初,恰逢蔡元培、吴玉章在北京发出号召,希望有为青年能够积极出国勤工俭学,尤其是到革命最为热烈的法国。会员积极响应,怀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纷纷踏上出国求学之路。毛主席原本也是准备出国的,不仅自己准备,还积极进行多方面的活动,为新民学会筹措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准备工作。
可是到了临行前,毛主席却改了主意,决定不去法国。
不仅是当时,即便到了现在,依然有许多人不能理解这个决定,而毛主席自己的解释是:“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就此放弃近在眼前的出国机会,此后矢志扎根中国,认真学习中国,积极改造中国,因为中国的革命最终还是需要真正了解中国的人来完成,毛主席也确实向我们证明,中国革命走自己的道路,才取得那样伟大的成功。
毛主席不出国留学还有什么原因呢?
1919年至1920年,是中国有为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先后共有20批来自18个省的学生抵达法国学习。培养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等大批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毛主席的同学和好友蔡和森、萧子升以及他尊敬的老师,当时已经43岁的徐特立在这个时期纷纷出国,而在湖南赴法留学工作中出力最多的毛主席却留在了国内,
虽说毛主席自己声称需要更多的了解中国,但这就是唯一的原因吗?

这时候,了解毛主席的想法就很关键,那时候的毛主席抱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改造中国,彼时的他认真研究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已经初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思考问题时自然多了一分深远。
改造中国是不是一定要出国留学?
首先,是毛主席认为“为了实现目的,天涯海角都要去人”。当时的时局,如果人人都去留洋,是不是最经济的做法?留学是必要的,但是做事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有一个适当的方法,来合理地分配做事的人和留学的人。毛主席说“我们要想达到一种目的,非讲究适当的方法不可,这方法中间,有一种是人怎样分配。原来在现在这样‘才能’的时候,人才最要讲究经济,不然,便重叠了,堆积了,废置了。”所以这就奠定了毛主席没有出国留学的思想基础,而是成了一个在国内“打先锋”的人。
其次,是毛主席不迷信出国留学,中国的土地上也可以出真理。毛主席说过:“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有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毛主席并不是否认出国留学可以扩充自己的见识,而是不迷信出国,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文明,了解自己的“根”,才能在以后出国时有一个比较,可以更好的融汇中西,在比较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中国的革命最终还是需要真正了解中国的人来完成,要更多的了解中国。
第三,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大潮的影响下,毛主席更加信奉马克思主义,通过认真研究,毛主席抛弃了过去的观点,认为俄国是世界第一个文明国,对苏联的文化和思想心向往之,加之在国内已学习了一段时间,也萌发去俄国留学的念头。并且在《致陶毅信》中说:“彭璜君和我,都不想往法,安顿往俄。”但是,俄国十月革命后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在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下,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因此此行也不断搁置。再后来,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组建长沙共产党小组及社会主义青年团等繁重工作,毛主席出国留学的计划最终都没有能够实现。
以上三点,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有个思考,毛主席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肯定是历经了长时间的思考和权衡,在种种因素综合之下最后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自有其深远道理。
笔者却从这件事中同时也看到了毛主席的“奇”。
奇男子,“毛奇”
毛主席曾有“毛奇”的雅号。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常对同学说,
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就送给他一个雅号叫“毛奇”。
什么叫做奇事?做奇事不是哗众取宠,不是肆意妄为,而是敢为天下先,意志坚定,推陈出新,矢志不渝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不管外界反应是如何。

从出发临行之际毅然退出就可以以小见大,毛主席不愧是有自己想法的奇男子。时人都认为赴法留学是救中国的一大方法,汹汹而去,而毛主席却有自己的思考,认为不必都去留学,哪里都需要人去做革命工作,不迷信留法,而是选择先踏实的学好中国,再考虑去俄国还是法国,
这种精神,这种思索,这种坚定,在一个27岁的青年身上,显得多么珍贵?
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毛主席的这种精神?在当下的时代,是不是事事都要随大流,事事人云亦云?是不是能够多一些自己的思想,多一些自己的想法,多一些自己的坚持?
毛主席的奇,出国留学仅仅只是表现了沧海一粟,毛主席的奇更多地体现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
奇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展开一系列清党行动,开始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而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出于种种原因坚持右倾机会主义,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对农民运动大加批判和打压。毛主席为了回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专程到湖南做了32天的考察,在1927年3月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是毫无疑问的一篇奇文,报告开篇就说:
“在各县乡下所见所闻与在汉口在长沙所见所闻几乎完全不同。”
因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完全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所以对农民运动应该怎么正确评价?
必须坚持“农运好得很”的事实,纠正政府、国民党、社会各界一致的“农运糟得很”的议论。
如果你认为农运糟的很,那就是你的立场是站在资产阶级一边,没有深深的同情和理解无产阶级过去和现在所遭受的压迫。如果你认为农运好的很,那才是对革命最大的支持,才是对工农联盟最有力的支持。
这些基本观点,如平地惊雷,时至今日,依然震惊着我们这些对当时情况不甚了解的人。

为什么我们相信毛主席的观点?并认可这是当时的事实?因为国民党右派、资产阶级关于农民运动的种种看法是道听途说,缺乏调查基础,并且天然夹杂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带有本源性的歧视与排斥;而毛主席关于农民运动的结论是基于实地调查,并且毛主席代表了真正的无产阶级,同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舆论混杂、是非难辨的情况下,有利于赢得话语优势和话语主动权。是长期的实地调查赋予了毛主席在论述农村问题的权威性。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是毛主席写作奇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正是调查湖南农民运动的亲身经历,使毛主席在报告时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奇路,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1927年8月,受中共中央委派,毛主席回湖南传达会议精神,希望能够组织湘中、湘南、湘西南地区同时起义暴动,攻占省城长沙。9月9日,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秋收起义爆发。5000多人的起义队伍声势浩荡,在湖南展开攻势,但无奈敌人过于强大,起义部队遭受了重创,损失惨重,没有实现攻占长沙的目标。
中央对湖南秋收起义队伍没能攻占长沙非常不满,批评毛主席是“右倾逃跑主义”,并免去了他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然而面对中央的责难,毛主席一没有撂挑子,二没有盲目执行中央命令,而是立即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在党组织上集体研究起义部队如何走出逆境,保存革命火种的问题。

然而当时的中央错判了形势,照搬苏联攻占大城市的经验,依然坚持进攻长沙,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在会议上做了客观的分析,让大家明白当前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敌人的主要力量都在中心城市,而敌人的薄弱环节在农村,所以应当立即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去到广阔的农村,在农村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土地革命,最大限度的发动群众,团结农民,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奠定革命事业的牢固基础。
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路线的由来,
经过激烈的讨论,这个主张最后获得了会议的通过,秋收起义的队伍走上了井冈山,在那里“打土豪、分田地”,后来又同朱德的军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在江西建立了广阔的红色政权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从此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奇事,新中国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但这决不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因为
共产党人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于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国,就成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经不起再大的折腾,如何将最大的力量团结到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上,就成了关键。为此,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也就是“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就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其他国家虽有借鉴,但也有限,如何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顺利的、和平地推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毛主席创造性的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赎买”的政策,将广大爱国资本家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取得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的拥护,从而在短时间内就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正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才让我国在短短几个五年计划内,奠定了工业化基础,让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事实已经表明,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总结
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毛主席的“奇”,毛主席的奇
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勇于探索,不囿于常规,在实践的指导下,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认识以及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
,真正做到了推陈出新,为我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0 13:51 , Processed in 0.0078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