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没有指纹识别技术,为何画押还要按指纹?我们都低估了古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7:19: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大漠 于 2025-1-18 07:21 编辑

古代没有指纹识别技术,为何画押还要按指纹?我们都低估了古人                                                                     2025-01-17 08:05                                        

发布于:河南省
   
引言

指纹,是人类手指末端指腹上凹凸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

如今社会,我们听到过最多关于指纹识别的应用就是手机指纹解锁指纹密码门禁等等;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尽相同,它也慢慢的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

但是,古代没有指纹识别技术,那你知道古代的人们为什么签订契约的时候除了签字还要按指纹么?

指纹与印泥

据说,古时候的人们在定合约立准则的时候,最开始使用的是签字的方式。但是,毕竟在古代会写字的人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大多数还是不会字,更别提写自己名字了。

所以古代的前辈就在陶瓷的制作当中找到了一些灵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文物上发现了指纹,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前辈在不同的陶瓷物件上发现,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所以按指纹是有意而为之。

从此按指纹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现在。

那么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与指纹最为合拍的印泥了。

印泥,又称印肉,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签署文件,还是作诗作画,都需要用到印泥,是一个中媒介物。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印泥起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人们采用水将朱砂和蜂蜜拌和在一起,将印章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

到了明朝永乐初年,人们开始使用油来拌和朱砂,慢慢的就发展成现如今的印泥了。

其实在南北朝之前,古人一直使用的是封泥,那时候的封泥和现在的印泥不同,它是将黏土搓成泥丸,使用时用水湿透便可使用。

在纸张还未普及使用之前,古人书写大多用竹筒、木牍;若是想要保守秘密,便会将竹筒穿成一条线,再在线的末端用泥封住,在泥上盖上公文的印章,以防止被人窃取或者拆开。

这个方法就使用的就是封泥。

在美国菲尔德芝加哥博物馆收藏了一块中国出土的手指泥。经过专家鉴定,这块泥板是春秋战国时期制成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进而,随着人们发明了印泥这种便携且又能让指纹更清晰、保存更长久的神器之后,签字按手印就成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最为踏实放心的方式。

指纹的密码

不知道今天的各位有没有在孩童时代听说过“箕斗纹”这个词,其实这个词是古人对指纹的称呼。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了解。

古人对“”与“”的定义各不相同,箕纹是指外围有开口,其纹型如高山流水,而开口的方向同一只手小指的方向为“正箕纹”,反之则为“反箕纹”。不过一般来说,反箕纹是很少的,它是由基因突变的原因形成的。

斗纹正好和箕纹相反,它的指纹呈圆圈状,是由N多个同心圆组成,通常分为“双斗纹”和“螺旋纹”,总之,指纹的最外圈是闭合的,都可以归为斗纹。

指纹的应用

秦朝的时候,朝廷官员就会根据不同人的手掌印的大小,指纹的箕斗数量,指纹的纹路等,将不同人用来区别。

尤其是在军队中,官员会编制《箕斗册》,除了记录士兵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及家庭情况等,还会登记上他的指纹,以便统计和管理士兵

除了用来统计士兵外,古人还将指纹识别用在案情判断上面。

宋慈,世界法医学的鼻祖,世界上最早使用指纹来查案的人。在宋朝的时候,他就是利用指纹来查案,判案,并且在他著作的《洗冤录》中,记载了很多利用指纹识别来查案的手法的例子。

古代的犯人,不识字的居多。认罪的时候是要按手印的,不过这个按手印可不像是我们现在的那样,只按一个拇指或者食指,而是要按整个手掌的掌印。

至于如何识别其真实性,那主要就是靠肉眼来观察识别了。

手纹是印在纸上的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此外,手的大小和手指的长度也因人而异。如果是假冒的话,有的也很容易被人识破。

如果是碰到一些特殊的疑难杂症,也会让犯人再次按手印的。再次使用相对较薄点的纸张,将具有两个手印的纸重叠在太阳光下进行对比;如果是两个手掌图案可以重合,则它们代表的是同一个人。反之,相差较大,就会被识破。

当然,这种方法可以分辨出一些情况,但也会有例外。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以前的识别技术不发达。如果是识文嚼字的犯人,通常会被要求签字之后再按一个手印;那如果是目不识丁的罪犯,那就只能按手印认罪了。

也正是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犯人被刑讯逼供,最后被折磨的走投无路的时候,狱卒将他们的手按到了诉状书上,这才判了他们的罪名。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用处,那就是契约上的印证。

我国最早的契约证明方式被称为判书,何为判书呢?

简单来讲,就是将一份完整的契约文书从中间分开,而中间的手印也会随之一分为二,在需要验证真伪的时候,再将两部分合起来,可以严丝合缝的拼成完整的契约是极为有效的。

周礼》中记载,“以质剂结信,止纷争。”汉朝的郑玄在注释“质剂”时,理解为“二书为一卷,其质相同,如今下手书。”那么,郑玄所说的“下手书”则被贾公彦(唐代经学家)解释为“画指券”。(质剂:古代贸易券契质和剂的并称。

“画指券”可以理解为“结印契也”。

到了唐朝,在契约上按手印已经成了一种传统习惯。从西安出土的大量唐代契约文书上来看,除了签字以外,还有两种证明方式:一种是用手指的指纹来证明,还有一种是用整个手掌的掌纹来证明。

结语

其实古代人的智慧远不止于此,而当今社会的很多技术都是应用了古人智慧。

比如古代人发明的算盘,就被现代科技应用到了计算机科学中,实现了复杂计算和数据的处理。

还有如今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都是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

通过借鉴古人智慧,国家可以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5 20:58 , Processed in 0.00848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