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除毛主席的校长,晚年无米下锅,毛主席派人送1200斤米和50万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28 17:01: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开除毛主席的校长,晚年无米下锅,毛主席派人送1200斤米和50万元                                                              2025-01-28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1967年,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干因病逝世,去世前期他神情复杂地将儿子叫到床前,与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替我给主席写一封信,当初的事是我做的不对,是我对不起他。谢谢他对我的照顾,我是多么想再见他啊……”
是什么样的故事,让一位即将逝世的老人仍旧牵肠挂肚、难以忘怀?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张干又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交集呢?

张干生于1884年,自幼家境贫寒,经常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因积劳成疾而去世,这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生活,年纪不大的张干只能边干活边读书,极其刻苦。
1908年,张干从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毕业后,选择留校当一名教书先生,那时候的张干,教学能力很强,手底下的学生成绩都非常优异,因此在当地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就连其他的老师也纷纷效仿他的教学方法。
张干第一次知道毛泽东名字的时候自己还只是一名老师,1913年,毛主席以第一名的傲人成绩考入
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
,张干就是他的评卷老师,他看到毛主席的卷纸十分震惊。他感叹于如此年轻的人居然有如此优秀的才华,同年纪的同学甚至是年长些的老师都不一定有这样的才气,他大为赞叹,觉得毛主席是十分可贵的栋梁之材。

1914年,张干凭借着自己的教学能力闯荡出了一份名气。在湖南省立四师同一师进行合并后,张干被委任为新校的校长,他开始了对学校管理,风气教育的改造。
首先聘请了如杨昌济,徐特立等一批品行端正,教学能力与师德兼优的教师。为了提升师生对学校的信任,他将办学的费用支出等信息进行透明化公示。
对于落后的,把学生按照家境区分对待的特权教育制度,张干将其废除之,同时他还统一了学校食宿标准,这极大扼制了盲目攀比风气的扩张。
张干严谨治校,令六中享有“湖南第三所好学校”的美誉,也正是如此,有许多官绅亲戚朋友打招呼,想让他开个后门,照顾孩子们入学。对此,
张干毫不松口,规定按照学生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为了防止作弊,他还将榜单公示出来。
当时邵阳县田粮处长的儿子来报考六中,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成绩太差而落榜。处长当即带着礼品来见张干,想让他破例收下自己的儿子,但张干却不留情面,一口回绝。

在1915年的时候,湖南省的教育界颁布了一条新规定:
从1915年下学期开始,每个学生都必须要交纳十元钱的学杂费。
当时的十元钱可不比现在,在当时,十元钱可能是一个普通家庭好几个月的收入,或许这些钱对于那些家中富裕的家庭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于那些穷苦家庭出身的学生来说,这无异于是个天文数字。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那些家境贫寒的寒门子弟,
提出了强烈的反对。
湖南一师的前任校长
孔昭绶
,被誉为“
民主教育的先驱
”,教学思想开明自由,提倡学生自治和自助,积极创办技能会,鼓励学生们多参加各类活动。
孔昭绶更是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于各项救国运动之中,张干曾发表过反袁檄文,得罪了不少人,也因此惹祸上身,严峻形势下孔昭绶被迫逃往国外,即便如此,孔昭绶依旧是学生们最崇拜的“
偶像
”,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真名士。
故而,与他相比,在学生眼里,张干从来都不是一个好校长。
反对声中有人在不断的散布谣言,说是校长张干为了讨好湖南当局政府,使自己能够顺利的升迁,便主动提出了这个建议。
学生们听到这番言论之后炸开了锅,他们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罢课运动,并且到处散发传单,来指责张干“不忠、不孝、不仁、不悌”,他们发誓要把张干赶出学校。

毛泽东看到这样的宣言后,认为这些并没有击中张干的要害。
他指出,要赶走校长,就要批评他办学的问题。
大家听完,纷纷认同他的观点。
毛泽东亲自执笔,写了
一份《驱张宣言》,文章
论点犀利,有理有据,一经发出,很快就传遍了全城。
闹学潮的事影响越来越大,湖南教育厅特意派遣一位督学,在一师召开大会,要求学生复课,不准继续“胡闹”。
这次大会,无疑是火上浇油!学生们吵嚷着:
“张干一日不离校,我们一日不上课!”
眼看着,事情越闹越大,督学只好先稳定住他们的情绪:
同学们,你们继续上课,张校长下学期不会再来了。

张干得知此事后,恼羞成怒,下令要将毛泽东等带头的17个学生统统开除。他的这个决定再次在校园内掀起轩然大波。杨昌济作为毛泽东的老师,在他的眼中毛泽东是一个“
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的优秀学生,如果就这样被开除,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不顾与张干的交情,联络了徐特立、方维夏、袁仲谦、王季范等先生,以罢教方式抗议张干的决定,张干不得不收回成命,由开除改为给予毛泽东等人记大过的处分。
此事过后,张干自觉无颜继续待在学校,便主动递交了辞呈,黯然退出。
张干离开湖南第一师范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而毛泽东在1918年6月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很快投入到革命工作中,为中国革命事业东奔西走,两个人本已没有多少瓜葛。

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湖南省立六中校长的张干从报纸上看到了蒋介石第二次电邀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的消息。
不知道蒋介石真实意图的张干,在此时书生意气徒发,决定以老师的名义给毛主席发一封电报:
延安,毛润之学弟勋鉴:
抗日获胜,建国弥艰,万恳应召赴渝,赞襄国政,幸勿固执,致失人望。
信中的“应召赴渝”、“幸勿固执”明显措辞欠妥。
解放初,66岁的算学教员张干,常常夜不成寐。
一是恼恨自己当了“地主”,
成了革命的对象。他家本是贫农,任教40余年,靠积蓄购置了一份田产,不成想却成了地主;
二是悔不该当初提出开除毛泽东,
也不该给其记大过处分;
三是重庆谈判前夕,曾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
请他“应召赴渝”,还要他“幸勿固执”,这不是替蒋介石说话吗?
张干忧心忡忡,加上生活窘困,他想给毛泽东写信,却拿不起笔来。

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家宴,专门宴请当年第一师范的老师和同学,成员包括徐特立、王季范、谢觉哉、熊瑾玎和周世钊等人。席间,大家谈到了当年第一师范的老校长张干。
当毛泽东得知张干一直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他感慨地说:“
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

听了周士钊的话,主席叹着气说道。此时的主席,也深深感到自己当年的年轻鲁莽,无论是当年要求自己这些并校的学生多读半年书,还是强制上交学杂费,都是上头反动军阀的决定,张干不过是认死理不懂变通罢了,可是自己当年却把他赶走了。
见主席对张干并无什么恨意,甚至有些自责,周士钊便交代了张干一家贫困潦倒的事情。
主席听罢立刻表示,这种人“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毛主席没过几天,就给当时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上也是字字情深意切。当时湖南省主席王首道看到信的内容以后,立刻马不停蹄的带人先是扛过去一大麻袋满满60公斤的大米。

不仅如此,还让人专门给了一个信封,装着50万元的人民币(旧币),还给家里人送去了一些日常的衣服棉被一类的生活用品。
接到这些生活物资的张校长和一家老小激动得热泪盈眶,师母也拉着工作人事说,一定要代替我们好好感谢毛主席感谢领导。
张干收到救济之后感激不尽,眼含热泪写下了对毛主席的感谢信,信中道:“万分感谢吾弟关怀干的生活,你繁忙万千,理家国万机,深感你我距离遥远,感激之情不足以用言语来形容!”
接到张干的信件之后,毛泽东便立刻亲笔给张干写了回信
,信中写道:“来信已收到,中苏条约致贺函也一并受到了,非常感谢!你生活困难一事,我十分惦念,已经告知湖南省政府对你要有所帮助。”
更让张干没有想到的是,在两年后的秋天,张干收到了毛泽东寄来的请帖,邀请他去北京看看。

1952年秋,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校长。于是,他特邀张先生到北京做客。此举,又令颇感意外的张干
激动不已。
应邀到京后,张干受到了毛主席的
热烈欢迎、盛情款待
。在家中宴请老校长时,毛主席特意约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师友罗翰溟、李淑清等作陪。
吃饭的时候,毛主席一直在贴心地照顾几位老师,给他们夹菜送汤。那一刻,主席只当他是个学生,一点也没有主席的架子。当天吃完饭后,主席给几位老师精心准备了礼物。这些礼物是主席用稿费购置,而非用公款。张干得知后夸赞;“还是青年时期那个一丝不苟的润之!”
第二天,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来到了几位老人房间,说道,“我是傅连璋,主席托我给各位检查一下身体。”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主席对几位老人是真的很关心。
毛主席尽量挤出时间,陪老校长游览北京名胜。
1952年10月17日,毛主席在张有晋希望留京工作的来信上批示:
请李维汉同志酌处,如留此人在京,则张干等人亦有请求留京之可能。

不久后,毛主席又在张干请求进中央文史馆的来信上批示李维汉:
此人是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国民党时期没有做过坏事。请考虑是否可以加入文史馆。
不过最终张干在考虑到北京生活费用较高,无法赡养全家,为此便决定回湖南。
在回到湖南后,张干便先后被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顾问。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张干的身体状况不佳。毛主席得知后,多次
亲自写信或者通过他人当面问候、致意。
1963年,张干在病中也给毛主席写了两封信,在信中,他请求毛泽东能把自己的女儿调回到自己的身边工作,能照顾自己。
接到张干信件的毛主席也非常重视,安排了这一事项。
同年,张干身体欠佳,湖南省书记受毛主席的嘱托去探望,还拿出2000块钱递给张干说:
“这是主席托我交给你的,他很挂念你,让你好好养病其他的不要去想,如果不够的话,你写信告诉他!”
张干颤抖地接过,流着眼泪,重复着:“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随后几年时间里,张干的病情时好时坏,直到1966年末,突然陷入恶化。
1967年1月21日,躺在病榻上的张干自知不久于人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儿子张六如唤到床前,轻声嗫嚅道:
“替我给毛主席写封信,谢谢他对我的照顾,我是多么想再见他啊……”
话还没说完,张干就慢慢闭上双眼,离开了人世,终年83岁。
周世钊(当时是湖南省副省长)致悼词,深情地讲述了毛主席对张干的评价,高度地赞扬了他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伟人的胸怀、对师长的尊戴,将永远被人铭记,而且必为发扬光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03:13 , Processed in 0.00780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