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讲所的火种:毛泽东的两位学生如何改写历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6 14:29: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农讲所的火种:毛泽东的两位学生如何改写历史                   

2025-03-14 14:12                                        

发布于:山西省
   
        1926年9月的广州番禺学宫,毛泽东站在大成殿前的台阶上,目送318名学员奔赴全国20个省区。这座曾为明清科举考场的古老建筑,此刻正孕育着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谁也未曾想到,一年后,两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会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

一、红色熔炉的锻造
毛泽东主持第六届农讲所期间,将理论教学与军事训练并重。327名学员按军事编制编成总队,每天清晨在黄花岗进行实弹射击,课堂上则聆听周恩来讲解军事运动,彭湃传授海陆丰农运经验。这种"文武兼修"的培养模式,为中国革命锻造了一批特殊人才。

陈慕平来自湖南宜章,这个农家子弟在"中国农民问题"课堂上,第一次听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当毛泽东在黑板上画出阶级分层的金字塔时,陈慕平在笔记本上写下:"农民是塔基,推翻旧世界要靠我们自己。"周以栗则是来自湖南长沙的进步教师,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讨论中,被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的论述深深震撼。
二、井冈山的破冰者
1927年10月的井冈山下,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陷入绝境。袁文才的地方武装对这支陌生的队伍充满戒备,谈判陷入僵局。关键时刻,陈慕平挺身而出:"我在广州农讲所听过毛所长的课,他是真正为农民谋出路的人。"
这位23岁的农讲所毕业生,带着龙超清等人连夜翻越九陇山,在三湾村见到了毛泽东。当毛泽东将缴获的七九马枪交到他手中时,陈慕平深知这不仅是武器,更是革命的火种。他协助袁文才筹集五百块大洋,组织二十个民夫运送枪支弹药,最终促成袁文才率部加入红军。这段史实后来被肖克将军称为"井冈山会师的关键伏笔"。
三、袁州的转折者
1930年9月的江西袁州,红一方面军面临生死抉择。中央代表周以栗带着"继续攻打长沙"的指令抵达,毛泽东连夜与这位农讲所的学生长谈。当周以栗看到毛泽东绘制的敌我态势图时,这位曾在农讲所学习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学员,突然意识到:"老师当年的教诲,今天依然管用。"
在次日的前委扩大会上,周以栗当众表态:"我经过详细考察,完全支持毛委员的战略主张。"他以亲身经历说服三军团将领,最终会议通过了《放弃攻打大城市,转向吉安》的决议。这一决策使红军避免了被国民党重兵围歼的危险,为后来的反"围剿"斗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四、历史的启示
陈慕平与周以栗的故事,只是农讲所八百学员的缩影。这些从番禺学宫走出的革命者,将毛泽东的农民运动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所言:"他们是革命的播种机,将火种撒向广袤农村。"
站在新时代的视角回望,农讲所的历史价值愈发清晰:它不仅培养了军事人才,更播撒了思想火种。陈慕平在井冈山的破冰行动,周以栗在袁州的关键抉择,印证了毛泽东教育理念的前瞻性。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至今仍给我们深刻启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02:25 , Processed in 0.0075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