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4年国庆,赫鲁晓夫送了1吨纯金国徽,毛主席:他这是行贿来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12:54: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54年国庆,赫鲁晓夫送了1吨纯金国徽,毛主席:他这是行贿来了                                                                                
2025-05-03 16:52                                        

发布于:天津市
   
   1954年9月,一个“盛大的富贵”突然降临到新中国。这时,中国刚刚结束了抗美援朝战争,迫切需要开展经济建设。而这一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了他首次的访华之行,带来了一份惊人的礼物:一座重达一吨、用黄金铸造的中国国徽。这不仅是象征性的礼物,更伴随着一系列庞大的苏联援助项目的到来,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正式启动。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国徽和援助清单,毛主席不禁笑着半开玩笑地说道:“赫鲁晓夫这是在行贿。”这话带着轻松的语气,但它也暗示了赫鲁晓夫此行的深层次意图。到底他是出于友谊还是别有用心?这个问题,或许需要追溯到斯大林去世的那一年。

赫鲁晓夫,来自矿工家庭,在年轻时便受到了老师对革命书籍的熏陶,早年便参与了矿工大罢工并积极参与反对一战的运动,因而受到斯大林的关注。在苏联成立的过程中,他逐渐崭露头角。二战结束后,他与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贝利亚一同成为斯大林身边的核心人物,四人虽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其中也充满了复杂的权力斗争。

贝利亚,作为秘密警察头目,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马林科夫则担任中央书记,名义上行使国家领导职务;布尔加宁虽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但因长期掌管军队,拥有广泛的人脉。而赫鲁晓夫,只是中央主席团的一员,掌管宣传工作,在实际权力上远逊色于其他三人。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由于未指定接班人,苏联的政局变得微妙而复杂。在这种形势下,贝利亚被视为可能掌控全局的人选。但由于他铁血手段,其他领导人并不希望他上台。于是,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联合起来,通过二战英雄朱可夫的帮助,成功将贝利亚逮捕并处决。布尔加宁年事已高,不再参与权力争斗,最终苏联进入了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权力博弈阶段。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表面上看似掌握了最高权力,但实际上,马林科夫仍掌控着政府,赫鲁晓夫的地位并不稳固。到1954年,赫鲁晓夫通过赢得布尔加宁、卡刚诺维奇等人的支持,逐渐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但他仍然迫切需要国际上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中国,刚刚在抗美援朝中取得胜利,国际声誉日益攀升。赫鲁晓夫清楚地知道,若能获得中国的支持,将会极大削弱马林科夫的政治地位。适逢中国国庆临近,赫鲁晓夫决定亲自访问中国,表达对中国的重视和支持。而此行,赫鲁晓夫也没有忘记带上礼物,他不仅送上了那座金质的国徽,还推动了大规模的工业援助。

在赫鲁晓夫的压力下,苏联政府最终同意增加对中国的援助,尽管国内存在不少反对意见。赫鲁晓夫坚决主张加大援助力度,认为这不仅能帮助中国,也能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形象。1954年9月底,赫鲁晓夫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毛主席和周总理在机场迎接,礼节上的友好气氛掩盖不了背后的政治计算。

随后的会谈中,赫鲁晓夫展示了他的“大礼”——那座重达一吨的金质中国国徽,这一举动让毛主席笑称赫鲁晓夫是在“行贿”。不过,这背后却是赫鲁晓夫通过援助推动中国工业化的战略布局。除了国徽,他还宣布,苏联将向中国提供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并承诺帮助中国建立141个大型企业,同时支持相关科研项目。这些援助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赫鲁晓夫的另一项“礼物”则是关于中国的大连和旅顺两个港口。二战后,苏联曾在蒋介石的默许下驻军这两个港口,然而毛主席曾多次与斯大林交涉,要求撤军。赫鲁晓夫终于同意撤回驻军,这意味着中国的领土上再也没有外国军队驻扎。这对于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尽管赫鲁晓夫提供了丰厚的援助,但毛主席非常清楚,赫鲁晓夫并非纯粹出于友好,而是出于利益的考量。因此,毛主席借机提出,希望苏联能在原子能领域给予中国更多支持。赫鲁晓夫却显得有些为难,他清楚毛主席真正的意图是发展原子弹,这一武器若一旦掌握,中国将不再依赖苏联。他一方面表示苏联将提供核保护伞,另一方面又暗示中国不必自己研发核武器。毛主席听出了他的拒绝意图,便没有再坚持。

尽管如此,赫鲁晓夫的此行仍然加强了中苏之间的合作,双方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在中国国庆庆典上,赫鲁晓夫与毛主席并肩而立,这一场景对赫鲁晓夫来说无疑是一项荣耀。随后的五年里,苏联的专家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利益的合作并未持续太久。赫鲁晓夫的傲慢逐渐显现,1956年,他在苏共20大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这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满,双方的矛盾开始显现。1958年,中国在金门炮击问题上未提前告知苏联,赫鲁晓夫对此表示不满,双方关系出现裂痕。到1959年,赫鲁晓夫提出的中苏军事合作问题,毛主席明确拒绝,赫鲁晓夫因此愤怒撤回所有苏联专家,双方的合作彻底破裂。

从此,冷战的气氛笼罩在中苏之间,直到80年代才有所缓解。苏联在此期间经历了巨大的内耗和信仰危机,最终在1991年解体,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8:50 , Processed in 0.0082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