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度!毛主席和其他人拉开距离的10条规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9 05:32: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深度!毛主席和其他人拉开距离的10条规则                 

2025-05-08 19:40                                        

发布于:天津市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不懂得联合
26岁的毛主席曾深刻说道:“回望历史,所有的伟大运动,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基于一些人的联合。越是庞大的运动,所需要的联合越广泛。而最大的运动,必然需要最大的联合。”
他进一步指出,“我国的人们常常只关注个人利益,做生意的人不了解联合设立公司,做工的人不了解工党的建立,而学者们则仍固守着闭门造车的陈旧方式,不懂得携手合作。我国人几乎无法参与到规模庞大的组织事业中。”

在湖南一中师范的学生中,萧子升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杨昌济老师的得意门生,他们不仅成绩优异,兴趣相投,更因深厚的友谊被称为“湘江三友”。萧子升和毛泽东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在组织初期,萧子升的威信甚至略高于毛泽东,因他在会议中的选举中当选为总干事,而毛泽东仅是干事。
然而,在1926年,段祺瑞政府的黑名单上,萧子升名列第二,仅次于李大钊。尽管如此,萧子升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缺乏合作意识。最终,萧子升未能为国家贡献太多力量,反观毛泽东,他始终倡导并实施着联合的原则,强调团结与批评,最终促成了更大的集结。
毛主席曾说:“我一生最黑暗的时刻,是1935年长征途中,我与张国焘之间的内斗。那时,党内的分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足以说明联合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地位。”
掩藏弱点,不是暴露弱点
联合意味着一个团队内会有不同类型的人,彼此可能有不和、缺点、甚至敌视。而此时,毛主席认为,必须采取特定的战术来应对。他常强调,通过合适的策略可以将这些弱点掩盖,互补长处,最终将每个人的积极因素联合起来,达成团队的共同进步。毛主席深知,作为组织者的天才,恰恰在于能够让不同人的优点发挥到最大,而不是一味地揭露和批评他们的不足。
陈毅的胜利与困难
陈毅曾指出:“在胜利之中,我们面临的困难与前进中的缺点,是可以克服的。”毛泽东早期也曾写征友启示,得到的回应少得可怜。他自豪地说结交了“一个半朋友”,其中那个完整的朋友便是罗章龙。1931年,罗章龙因批判“立三路线”而与毛泽东产生了分歧,最终被开除党籍。多年后,罗章龙目睹毛泽东与其他同志们通过艰苦奋斗登上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而自己只能远远地旁观。
毛泽东则对自己的同志始终抱有宽容心态,他曾劝告其他人投票给王明,即使王明犯了错误,他也应该给予改正的机会。他强调:“在一个队伍里,人们的思想并不总是统一的,但对犯错误的同志要有良好的态度。”

看待弱点与策略

毛主席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尽管团队中的人可能有各种弱点,但只要没有过错的根本问题,那么便应尽力用策略去化解这些矛盾。他认为,缺乏策略常常会让事情陷入无序和自发的混乱中,正确的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实现目标,也能够让团队避免因短视而迷失方向。
早期,毛泽东曾得到“立三路线”的支持,但他很快意识到,单凭主观愿望和空想的目标与现实之间是没有策略支撑的。因此,他在设定目标后,总是精心谋划每一步策略,将目标与实际相连接,确保方法切实可行。
忍耐与牺牲
红四军七大的选择是一个重要转折点,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而毛主席则没有当选,他决定离开军队。当时,毛主席曾对陈毅说:“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自己不能做的部分。政治家的忍耐是最重要的训练。”毛主席深知,在政治斗争中,忍耐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为避免引起蒋中正的反感,克制了自己酷爱抽烟的习惯,这种忍耐最终改变了蒋对他的看法,尽管一开始他曾断定毛泽东不可能有所成就,但谈判结束后,他对毛主席的评价发生了转变。
不放弃好的可能性
毛主席在早期的革命中,尤其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展现了不放弃任何良好可能性的态度。通过顽强坚持,他保存了红军的力量,并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毛主席从未轻易放弃任何可以改变局势的机会,而是在最困难的时刻找到翻盘的机会。
张国焘选择了放弃川陕根据地,毛主席却坚持不懈地保卫自己的根据地,这一选择让毛泽东最终走向了胜利。

自力更生

毛主席强调,“蒋氏的战略依赖外援,这种依赖最终导致了失败。”他指出,当外援无法继续支撑时,蒋氏无法迸发新的力量。而毛泽东则始终倡导自力更生,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始终能够重新激发力量,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毛主席深知,只有在明晰形势、决心坚定、方法得当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8:50 , Processed in 0.00741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