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62年,我国为何将长白山四分之一地区,划给朝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10 16:27: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62年,我国为何将长白山四分之一地区,划给朝鲜?                                                                                2025-05-10 14:21 发布于:天津市
   
      1962年,周恩来与代表团一同前往朝鲜首都平壤,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朝边界条约》。条约的签署不仅解决了长达百年的边界争议,还在这场协议中,决定将长白山四分之一的山体划归给朝鲜。自此,中朝之间的长白山争议迎来了和平的解决。尽管如此,许多人对这一决策产生了疑问:为何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百年占领的长白山,依然要割让一部分给朝鲜?中国做出这一决定的背后,是否另有深意?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长白山归属问题的历史真相。

长白山脉,位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的交界处,是我国东北的最高峰,也是朝鲜半岛的顶点。早在战国时期,长白山的部分区域就已经纳入了中国的疆土,并被称为“不咸山”。到了辽金时期,这座山脉被重新命名为“长白山”,而女真族在公元12世纪崛起时,将其视为自己的发源地,且每年在山脉之中设坛祭祀,称其为“护国灵应王”。

然而,长白山并不仅仅是女真族的故土。朝鲜半岛的高丽民族也将这座山脉视为自己文明的发源地。高丽人特别敬仰长白山的主峰——白头山,并将其与神话中的“太伯山”相联系,认为朝鲜的后代都是从这座神山中诞生的。

公元1388年,高丽王朝发生变革,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王朝的亲蒙古政策,改为臣服于新兴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高兴,赐予李成桂国号“朝鲜”,并在《皇明祖训》中确定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此外,明朝还明确划定了以鸭绿江、图们江为两国边界的基本框架,为日后的中朝边境划分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这两条江河的源头均位于长白山,边界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且朝鲜在灾年时大量移民进入中国,时常引发边境摩擦。

进入晚明时期,女真部族的崛起使得局势发生变化。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派兵攻占朝鲜,迫使朝鲜放弃了与明朝的关系,转而向清朝称臣。清朝政府对长白山的重视程度更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满洲的发源地。1712年,康熙帝派遣穆克登勘察中朝边界,确认将长白山天池南十余里的分水岭定为两国的界线。

然而,朝鲜人从未放弃对长白山的眷恋,清朝的宗藩关系更是让这一问题愈加复杂。1864年,朝鲜高宗宣布拥有长白山的主权,但清朝当时并未对此作出回应。直至甲午战争后,清朝衰弱,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最终在1910年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在朝鲜的势力逐渐加强,并在1909年与清朝签署《关岛条约》,确定以图们江为界,长白山完全划归中国。1910年,日本强行与大韩帝国签署《日韩合并条约》,完全吞并朝鲜半岛。朝鲜人民对此深感不满,积极展开抗争,拒绝承认日本所签订的条约。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朝鲜半岛被分为美苏两国临时管辖。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北纬38度线以北成立,金日成成为领导人,并宣布废除所有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要求重新审定中朝边界。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政治局势复杂,朝鲜的边界诉求未能得到及时回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介入,协助朝鲜抗击美国。在这段时期,朝鲜和中国暂时搁置了边界争议,专心共同抗敌。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双方开始恢复建设,周恩来在推动外交政策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后来的外交处理奠定了基础。

尽管如此,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缅和中苏的边界争议使中国暂时将精力集中在其他问题上,导致中朝边界问题的处理被一度推迟。直到1957年,随着中缅和中苏边界问题的解决,中朝边界的划定才得以重新提上议程。

在中朝外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最终厘清了长白山边界问题的历史根源,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提出了三条原则,这为解决长白山的归属问题奠定了基础。金日成提出建议,以长白山天池作为新的划分依据,解决了因图们江改道引发的纠纷。最终,双方一致同意通过这一方式来划定边界。
1962年,周恩来亲自前往平壤,与朝鲜签署《中朝边界条约》,约定长白山脉为两国的界山。中国占据了长白山的四分之三,朝鲜则获得四分之一,并且在长白山天池的划分上,朝鲜占据54.5%,中国占45.5%。两年后,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朝边界议定书》,长达百年的边境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今天,长白山和长白山天池已经成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象征着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与合作,彰显了新中国在外交中的宽容与大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1:54 , Processed in 0.00790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