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毛主席被称为军事奇才,千年一遇?你看看长征时的三件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16 17:30: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毛主席被称为军事奇才,千年一遇?你看看长征时的三件事                                                                       2025-05-16 12:42                                        

发布于:天津市
   
为什么毛主席被誉为军事奇才,乃是千年一遇?
通过长征期间的三件重要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第一:决定西进
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陷入了困境,前后夹击,腹背受敌。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对王明的决策,坚定地提出突围的方案。“王明的命令只会导致战士们无谓的牺牲。我们必须勇敢地突围,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整个红军的方向变得清晰明了。然而,红军的去向却成了一大难题。
此时,红军的指挥权在博古与李德手中,他们的策略过于激进,决定同红二、六军团会合,试图与蒋介石正面交锋。尽管他们决心坚定,但却缺乏详尽的周全计划。切忌的是,蒋介石当时拥有20万精锐部队,战力雄厚,红军在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下节节败退,前途变得愈加渺茫。危急关头,毛主席再次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果断决策向西进攻。“敌人在西方的力量相对薄弱,向西突围一定能获胜!”在毛主席的指挥之下,红军成功突围,保全了核心战斗力,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四渡赤水

在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基本上得到了确认,然而仍有一些隐藏的反对声音。这时,蒋介石给毛主席设下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赤水突围。一旦成功,红军将一往无前,直指胜利;如果失败,红军很可能会全军覆没,惨烈收场。面对此情此景,毛主席带领4万红军战士面对敌方的40万大军,力量差距如此悬殊,形势异常严峻。然而,毛主席却镇定自若,施展妙计,率领红军四渡赤水,使蒋介石的军队一时间无法适应。
“我问你们,红军究竟在哪里?”蒋介石在国军作战室愤怒地质问着。“委员长,我真不知道!红军变得异常狡猾,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他的手下无奈地回答。此时的蒋介石气急败坏,想要寻求更多情报。“前线消息称,红军换了指挥官。”他问:“是谁?”“毛泽东。”得知消息后,蒋介石心中暗自忌惮,“这人果然是个奇才,日后必将成为我心腹大患。”最终,四渡赤水的战役中,红军以少胜多,成功突破围困,转移至安全地带。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也让那些怀疑他的人彻底沉默。

第三:果断北上

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终于成功会合。在这个重要时刻,毛主席提议合力北上,在陕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然而,红四方面军的一把手张国焘却不同意这个提议。张国焘反对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他担心毛主席会抢夺他的领导权。二是他痴迷于历史,想要模仿刘邦,从四川兴起。张国焘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试图阻碍红一方面军的行动。
毛主席看透了张国焘的意图,果毅地选择北上。最终在国民党大军抵达之前,成功在陕北站稳脚跟,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如果当时毛主席犹豫不决,被张国焘牵绊,红军则绝无可能建立起陕北根据地,也不会有后来的革命成功。可以说,毛主席在长征过程中做出的这三项决定,极大地挽救了红军,奠定了后续胜利的基础。

除了上述三件重要事件,毛主席在长征期间还有许多经典的战役,值得后人深入思考和学习,以领悟一位伟人的智慧。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在此暂且打住。毛主席在长征期间多次挽救红军之举,实在名副其实被誉为一代奇才!
谨以此文,缅怀历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4:20 , Processed in 0.0071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