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选》中毛泽东强者思维五大面:蓄势、谋势、度势、顺势和借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4 15:41: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选》中毛泽东强者思维五大面:蓄势、谋势、度势、顺势和借势                                                                 2025-05-24 12:22                                        

发布于:天津市
   
    “混吃等死”是对弱者思维的精准描述,这四个字逐一拆开,就是弱者思维的核心:等待、依赖和掠夺。与之相对的是强者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反映了与弱者思维截然相反的态度。如果用《易经》的话来概括强者的思维,那便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简而言之,就是:面对一切困难,像天一样不断努力、不退缩、不满足于现状,始终追求成长与更大的成功;为人要像大地一样,不断积累德行,以承载更大的责任与使命。
强者思维背后的哲理是:人最大的任务是不断成长,而成长的最终目的就是承担更多的责任(即使命)。因此,强者的思维实质上是“影响”和“服务”,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主宰”的特质。

毛泽东的强者思维同样体现了这种“主宰”意识,这种思维在《毛选》中可以通过五个大方面来解读。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是“求变”(蓄势)。这里的“求变”指的是内在的变革。之所以强调“求变”,这是强者思维的根本体现,因为它要求不断自我强大、持续向上、永不懈怠。这种思维方式定义了人生为“不断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停滞不前或满足现状。这种追求进步的思想,在很多现代人的认知中,也体现为“修行”的意识。

那么,为什么“求变”要从“内”着手呢?毛泽东在《毛选》中详细阐释过,他说:“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起促进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简单来说,成事与否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与改变,而非外界的环境或条件。毛泽东曾以鸡蛋与石头做对比:在适宜的温度下,鸡蛋可以孵化成小鸡,而石头无论在什么温度下,都永远无法变成小鸡。
有人可能会提出反驳:外部因素也有决定作用,比如鸡蛋如果被加热到100度,会变成食物,而无法孵化成小鸡。毛泽东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坚持认为内因决定一切。正是因为坚持这一观点,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毛泽东从不找外部原因,而是深入自我反省,努力寻找到达成功的正确方法。这种强者与弱者的思维区别就在于:强者寻找方法,弱者寻找借口。

那么,强者是如何进行内在变革的呢?毛泽东也在《毛选》中提到过:“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求变的过程实际上是直面并解决矛盾的过程,而矛盾本身就是变革的最大驱动力。
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面对矛盾,不必害怕,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要勇于直面并解决矛盾。这一过程,就是“求变”的过程,也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请记住,成功后依然要继续追求变革,因为“成功了亦要求变”——成功只是通向更大成功的一个阶段。
接下来,谈谈“战略”(谋势)。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主要体现在全局视角上。战略思维要求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能够预见未来,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他在《毛选》中提到:“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 这说明,只有从高处俯瞰,才能看清事物的发展脉络和未来的走势。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之所以超越当时许多人,正是因为他从年轻时便开始大量阅读、深入思考和实践。
有战略思维的人,能够从大局出发,敏锐捕捉未来的变化,一旦目标明确,就会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在很多著作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论十大关系》。他以长远眼光预测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并制定了三阶段的战略路线: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在战略和战术的对比中,战略思维更具前瞻性,能够引领全局;而战术思维则更多关注局部的具体操作。比如一些人设定短期目标,以应对当前的需求,却忽视了更长远的发展。而那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常常是从长期规划出发,因此能更好地抓住未来的机会。

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不仅体现在理论上,更通过他的军事指挥得到了验证。即便没有军校教育,他也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众多胜利,最著名的莫过于四渡赤水时的“神仙仗”。他的战略思维,让他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始终保持冷静,找准关键点,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再谈“试错”(度势)。试错意味着不断实践,不怕失败。《毛选》中的《实践论》一章,毛泽东强调了失败的价值,指出从失败中学习,改进策略,最终实现成功。试错背后隐藏的思维就是:勇于面对风险,敢于犯错,从错误中总结经验。
毛泽东在革命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就像他在秋收起义后的三湾改编,通过“试错”使得队伍得以振作,并最终成功转型。试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者通过“试错”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并最终变得更加成熟。
接着是“敢舍”(顺势)。这一思维强调的是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毛泽东的“敢舍”思想,早在他年轻时就有所体现。在他求学的过程中,他通过将文化和体育作为主攻方向,并忽略了其他方面,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长征期间,毛泽东也提出:“想保住一切的人,什么都保不住。”他强调,只有舍弃不必要的负担,才能有效前行。
最后是“借力”(借势)。借力意味着通过寻找并利用外部资源,扩大自身力量。毛泽东通过与各方力量的合作,形成了广泛的支持。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西安事变时,他通过巧妙的政治手腕,既保持了与蒋介石的合作,又增强了抗日的力量。

毛泽东的这些思维方式,不仅帮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取得了成功,也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强者思维”,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2:40 , Processed in 0.00738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