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的这一推演,堪称千古第一阳谋,其预测之准,犹如战后复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9 06:18: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的这一推演,堪称千古第一阳谋,其预测之准,犹如战后复盘                                                                   2025-06-08 10:16                                        

发布于:天津市
   
       1938年,中国深陷日本侵略的重围,战况极为严峻。日本已经占领了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区域,连上海和南京这样的战略重镇也相继沦陷。普通民众的内心充满了恐慌,有人认为国家已无希望,宁愿选择投降;而也有部分人坚信只要再坚持几次战斗,就能够将侵略者赶走。

在这一片混乱和迷茫之中,毛泽东挺身而出,提出了《论持久战》,并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这个方案并不是依赖快速的胜利,而是采取一种逐步消耗敌人、拖垮敌军的战略,最终让中国取得胜利。
自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来,日本的侵略迅速展开,到1938年春,已经控制了大部分中国领土。北京、天津、上海和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南京大屠杀更是使数十万人丧命。尽管中国军队偶尔有反击,比如台儿庄战役赢得一场胜利,但大部分时候都处于节节败退的状态。日本依靠其先进的飞机和坦克装备,而中国不仅武器装备差,而且军力分散,甚至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此时,百姓的情绪也处于极度不安之中,社会上两种声音最为响亮:一种是消极的“亡国论”,认为中国已无法胜利,应当投降;另一种是过于乐观的“速胜论”,认为只要再努力,就能迅速击败敌人。
毛泽东看透了这两种情绪的局限性。他明确指出,投降无异于让国家被外敌吞并,而速胜论也根本不现实,因为中国在硬实力上远不及日本。因此,他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不是依靠迅速的胜利,而是通过长期的消耗和耐心的战斗,把敌人拖垮,最终走向胜利。
《论持久战》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的“阳谋”性质——毛泽东并没有隐瞒战略的核心,而是将计划公之于众,让敌人也知道中国的战略意图。毛泽东认为,这种做法不是靠突袭或阴谋,而是建立在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上的。

在1938年5月到6月初,毛泽东在延安进行了一系列演讲,这些演讲后来整理成书,并明确阐述了中国的战略路线。他提出,战争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坚守阵地,其次是与敌对峙,最后是反攻日本。他强调,尽管日本现在看似强大,但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且人口众多,随着战争的拖延,敌人最终会因过度消耗而失败。这个计划不仅被中国人民听到了,甚至连日本方面也有所耳闻。毛泽东公开的战略并没有给敌人留有太多可利用的空间,反而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

毛泽东将战争过程细化成三个阶段,确实逐步应验。第一阶段,战争初期,日本由于装备精良占上风,中国必须先守住阵地,不与日本进行正面硬拼,而是通过游击战保存实力。在1937到1938年间,日本攻占了华北和华东的大片区域,但中国并未完全崩溃。共产党通过组织八路军开展游击战,逐渐拉长了战线。

第二阶段,毛泽东预测到日本将因过长的战线而难以维持供应线,并且后勤逐渐跟不上。尽管中国军队还无法与之正面作战,但可以通过游击战逐步消耗敌人。此阶段最为艰难,但也是战争的转折点。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日本的进展明显放缓。
第三阶段,毛泽东指出,日本最终将因多线作战、战力分散而无法持续对中国作战,而中国则可以趁机反击。果不其然,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加入太平洋战场,直接影响到日本在中国的战略。1944年,国共两军开始反攻,至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宣告战争胜利,几乎与毛泽东的预测完全吻合。

《论持久战》的成功,并不是依赖技术的优势,而是人民的力量。毛泽东深知,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战斗,而是全体国民的集体行动。尽管中国缺乏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武器,但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广袤的农村为游击队提供了极大的支持。通过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广泛发动农民参与战争,共产党不仅在兵员和物资上取得支持,还打破了日本的补给线。毛泽东更为注重政治工作,教育民众理解为何要抗战,这使得抗日战斗能够持续下去,最终形成强大的民众基础。

《论持久战》不仅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成为了许多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教材。越南的胡志明曾借鉴其中的持久战策略,成功抵抗了法国和美国的侵略。世界上其他正在进行独立斗争的国家,也将《论持久战》作为战略参考。
至今,军事学院仍然将《论持久战》作为重要教材,研究非对称战争和游击战的理论。虽然现代战争形式已发生变化,但毛泽东关于时间、空间和民众力量的观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并非复杂高深,而是极具实用性,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劣势中,只要战术得当、团结一致,也能实现反败为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6:54 , Processed in 0.00787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