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大军区司令员中,6位曾是他的部下,被称为“大别山守护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2 04:45: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八大军区司令员中,6位曾是他的部下,被称为“大别山守护神”                                                                      2025-06-11 10:28                                        

发布于:天津市
   
       1973年12月,为了防止长期在同一地区服务带来的消极影响,毛主席支持叶剑英提出的意见,决定让全国八大军区的司令员进行互换调动。在这次调动的八位军区司令员中,许世友、韩先楚、陈锡联、李德生,加上没有被调动的三个司令员中的秦基伟和王必成,他们曾经都是同一位领导的部下,那就是王树声。

王树声,这位曾是共和国首批授衔的大将之一,生于大别山、长于大别山,素有“大别山守护神”之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王树声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

王树声于1905年5月26日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项家冲的一个小地主家庭。虽然出生在这种家庭,但王树声并未过上舒适的生活。相反,他在大别山的贫困环境中成长,深刻感受到百姓的艰辛。在这一过程中,革命思想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最终他决心背离了家族的传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由于父母早逝,王树声只能依靠亲戚的帮助接受教育。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思想,最终在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树声的第一场革命斗争,竟然是反抗自己的亲戚——他父亲的舅舅丁枕鱼。
丁枕鱼是当地的一位土豪劣绅,以欺压百姓、横行乡里而臭名昭著,甚至公然破坏农民协会的工作。得知丁枕鱼的所作所为后,王树声怒不可遏,亲自带领群众将丁枕鱼捉拿,并送至县城公开批斗。他豪迈地说:“要革命,就不能讲情面。谁反对农会,我宁可与我的亲人作对。”此举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也标志着王树声决心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
然而,革命生涯中的王树声也曾面临过许多生死考验。最为险象环生的一次是1936年至1937年的西征。1936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组成西路军,徐向前担任总指挥,王树声则是副总指挥。在与马步芳的军阀激战中,西路军给予敌军沉重打击,但自己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驻守高台的董振堂和他的3000多名战士几乎全数阵亡,而王树声带领的第九军也在倪家营子被数万敌军包围,形势异常严峻。
在随后的突围战斗中,王树声的部队渐渐被敌人击溃,最终他成了“光杆司令”,带领仅剩的一部分队伍艰难行进。当他们穿越腾格里大沙漠时,生死存亡的考验随时可能降临。然而,王树声依然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能够回到延安,找到党中央,便能够重新振作。历经数日的艰难行程,他几乎体力透支,最终倒在沙漠中。幸好,一位名叫俞学仁的老人救了他,并将他护送到固原县。
1937年8月,王树声终于回到了延安。在这一刻,他主动承担起责任,表示无论中央如何处置他,他都愿意接受。毛主席见状,便安慰他说:“你回来了,就算是胜利了。”这句话给了王树声巨大的鼓励,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先后担任了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以及总军械部部长等职务。1955年,他荣膺大将军衔,并排在所有大将的第九位。尽管职位显赫,权力非凡,王树声始终保持公私分明的作风,他从未利用职权为家人或朋友谋取私利。有亲戚朋友曾希望他帮忙安排工作,但他一口回绝:“我的职务是党和人民授予的,用来为党工作、服务人民,不能私用。你们的困难,应当依靠政府和自己努力解决。”

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在北京去世,享年69岁。得知此消息后,许世友感动得泪如雨下,足见他与王树声之间深厚的情谊。在此,我们向这位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王大将军致以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3:38 , Processed in 0.00729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